黄盼盼,黄 伟
语文阅读教学虽无定法,却应当依“法”,何法所依?不唯派别,不唯权威,不唯新颖,而应唯效用。然而,当前“新帽子语文”大行其道,许多一线教师眼花缭乱,难以辨别高效的教研成果,更遑论依之改善阅读教学。对此,本文尝试提出循证阅读教学的理念和实施路径,以期促进阅读教学在基于科学证据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
理解“循证阅读教学”是什么,有何独特之处,是推广这一新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理念的前提。
循证阅读教学(Evidence-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即以证据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证据,是指能证明某种阅读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有效的凭证,一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教学方式曾被以系统、科学、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且经研究表明该方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阅读学习表现,且证据得到了独立专业机构的认可;二是该教学方式适用于实践者的教学情境[1]。由此,阅读教学证据能与具体教学情境和谐互动,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益。简而言之,循证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被研究证明的有效方式进行的阅读教学。
循证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实践理念,循证性是其本质特征。该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证据源自实证。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循证阅读教学所依循的证据源自实证研究,而非个人主观经验的总结,亦非专家的权威思想。二是教学过程循证,即循证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基于学情特点选择并依循证据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学生、被证明可靠的教学方式等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和谐而高效的动态教学系统。三是教学结果验“证”,即教师的循证教学可以肯定教学证据的有效性,或者产生新的教学问题,都能够促使研究者优化教学证据,丰富教学证据库。循证阅读教学也因教学证据的完善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
循证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是提倡这一新型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意义所在,而明确其为何能发挥价值,是践行此理念的必要前提。
第一,循证阅读教学将以科学证据平衡传统个人经验主导式教学,高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课文解读与教学[2],而忽视了对其教学有效性的检验。教学质量因过于依赖教师个人素质而良莠不齐。循证阅读教学将科学证据视为高效课堂的保证,教师能选择与自己所处教学情境最为契合的证据进行教学,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第二,循证阅读教学将以证据为教学规范,对阅读教学中追赶时髦教学理念而不顾教学实效的现象进行纠偏。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习惯地吸纳一些时髦理念以装点课堂,但却常常忽视了这些教学背后的效度原理[3]。循证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的科学依据进行检评,基于科学证据设计教学目标、择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评价,让课堂富有实效。
第三,循证阅读教学将减少教学过程中“多读多练”等模糊指令,以证据提升教师教学指令的科学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多读多练视为提升阅读水平的不二法门,这一教学思路忽视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忽视了科学的教育应以更少的时间传递更多经验知识的目标。而循证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高效阅读教学手段,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循证阅读教学将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科学发展,优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合作。当前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产生于“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的“坐而论道”模式[4],其研究缺少实践验证。而循证阅读教学理念要求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将科研引向课堂,观察鲜活的教学现象,针对阅读教学的“真”问题,设计验证解决方案,并利用专门网站保存、传播研究成果,从而让阅读教学研究惠及更多的一线教师。
首先,医学循证实践与美国循证阅读教学实践为我国语文循证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路径有效性的示范。循证实践的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由循证医学传入。循证医学将“生产、评价和转化应用高质量证据”[5]作为核心任务,使医生能依据证据预估治疗风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美国循证阅读教学借鉴循证医学的经验,加强对已有阅读教学研究的评估,通过“有效教育策略资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等教学资源网站,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证据,并以立法形式提倡教师进行循证阅读教学,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这对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成效明显[1],为我国推行语文循证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其次,教育的科学性追求与教育实证研究浪潮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由“坐而论道”式转向科学实证式,从而丰富阅读教学的证据基础,为循证阅读教学提供可行条件。语文循证阅读教学是基于教育科学性的要求与规范而生成的实践理念。在当今教育实证研究的推广浪潮之下,教育的科学性要求研究者加强实证研究,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积累教育科学知识[6]。这一实证研究浪潮亦促使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注重实证,为循证阅读教学的证据生成提供了机遇。
最后,阅读科学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走循证之路。阅读科学认为,阅读依靠大脑神经元持续快速地将文字信息经由神经通路传递至大脑相关功能区,从而获取读音与意义。此过程需要利用大脑左侧枕—颞区的一个阅读关键区,该区域神经元的阅读功能并非来自遗传,而是源自对其他功能神经元的再利用[7]。因此,人若没有通过专门学习是不能习得阅读的。在美国阅读教学发展史中,采用非实证的理论进行阅读教学出现了很多负面案例[8]。因此,为了形成大脑阅读神经元,学生需要接受科学的阅读教学,而教师遵循证据是教学科学性的保障,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必不可少。
总之,语文循证阅读教学有成功的循证实践经验的示范,符合教育科学性的要求,亦能满足儿童阅读能力高效发展的需要,将有效促进我国语文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
语文教师的循证阅读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建构问题——检评文献——迁移证据——反思实践四大环节(见图1)。下面以“阅读教学目标的课堂呈现方式”为例,透析循证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图1.循证阅读教学实践路径图
明确待解决的问题,是循证阅读教学实践的第一步。为了方便证据搜集,问题表征应当遵循SICO格式,即对于特定学情的学生(Student)来说,教师采取的某种阅读教学干预措施(Intervent)与对照措施(Comparison)相比,是否会产生更好的某种教学效果(Outcome)?通常,干预措施是教师打算采取的教学举措,对照措施是教师希望改进的常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特意设计环节明示教学目标,这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需要进一步验证。对此,依照SICO格式,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特定学情的学生(S)来说,教师向学生呈现阅读教学目标(I)与没有呈现阅读教学目标(C)相比,学生是否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O)?
检索与评估已有文献,获得证明阅读教学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证据,是循证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设计文献检索方案,明确检索的数据库,确定检索词、检索年份等;其次,根据研究方法筛选出实证研究文献(思辨性研究可以为教师的循证实践提供背景知识的支持),通常个案研究、群组/个案对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元分析研究所生成的证据的可靠程度依次上升[9],并根据研究设计是否规范,筛选出可信度高的研究;最后,对所筛选的研究进行定量的元分析研究,将单个研究的结论综合为阅读教学的证据。如果教师在文献检索时能获得可信度较高的系统综述类文献,则能转化为教师可直接运用的教学证据,减少教师的文献阅读负担。
当前我国阅读教学实证研究较少。在循证实践中,引用并修订国外研究证据是相对便捷地得到证据的方法[10]。因而,为了回答“阅读教学目标的课堂呈现方式”问题,教师可以借鉴新西兰教育学者海蒂对959个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的成果,其研究得出呈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佩第据此归纳了若干种目标呈现的有效方式:范例式、提问式、认知失调式、任务挑战式、可视化表征式、学生个人/小组协商式等[11]。该结论源自对大量研究的元分析,因而对于不同学科教学环境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情,设计与实施基于证据的阅读教学。试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物通讯专题”教学为例,展示依循教学目标课堂呈现方式的证据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
首先,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将本专题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是学生能够梳理三篇通讯中劳动者的典型事迹及其细节,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作者的基本立场;二是学生能够辨别通讯中的事实和观点,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具体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与结构层次;三是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总结梳理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四是基于对人物通讯基本特点的掌握,学生能够完成为校园“最美劳动者”撰写人物通讯的任务,进一步体会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这四条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达成对人物通讯阅读与写作技能的融通,内化劳动精神。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目标指向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并设计与实施教学。
目标1指向学生对人物通讯的整体感知和结构化理解。因而可选用“可视化表征式”呈现目标:请学生先自主阅读三篇人物通讯,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见表1),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重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表1.通讯人物典型事迹、思想品质与作者立场概况表
目标2和目标3主要指向方法与过程的学习,两者相较,目标2更易达成,因而选择“认知失调式”呈现目标:“人物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同学们一般认为新闻报道的都是真人真事,所以会不自觉地‘相信’新闻,但是人物通讯通常包含着作者的个人观点,易对读者的情感态度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你能否区分通讯中哪些句子是作者陈述的事实,哪些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呢?二者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标记出通讯中的事实与观点。”以此激发学生对人物通讯的理性思考,提升学习人物通讯分析方法的兴趣。
目标3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要求很高,因而选用“范例式”呈现目标,以示范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首先示范从写作的对象、目的、原则等方面比较通讯《“探界者”钟扬》与小说《祝福》的异同点,生成表格(见表2)。然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取其他文体作品(已学过的课文)与人物通讯作品进行比较,归纳人物通讯与各文体的异同。
表2.人物通讯与小说文体特点对比示范表
目标4指向知识、方法与情感态度的综合性目标的达成,因而选用“任务挑战式”呈现目标:请同学们为校园“最美劳动者”撰写一篇人物通讯,我们将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公众号中推送。学生需要:①感知“生活中的劳动者”。选择通讯报道对象——制定采访提纲——实施采访——感受劳动者品质;②熔炼“头脑中的劳动者”。审视搜集的材料——判断劳动者的劳动品质特点——选择典型事件;③刻画“通讯中的劳动者”。确定通讯结构——刻画通讯人物——师生评点与完善。以此种方式呈现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人物通讯知识,积累人物通讯阅读与写作经验,近距离、多角度地观察、接触劳动者,更深刻地体会劳动精神之美。
总之,在阅读教学证据迁移与运用阶段,教师需要基于教学方式的有效原理进行实践,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对循证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是循证实践的最后阶段,而教师反思得出的问题亦可以作为下一次循证实践的起始点。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师需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一是反思循证阅读教学过程,如证据选择是否客观、证据运用是否流畅等;二是反思循证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如在课堂上呈现阅读教学目标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等;三是反思循证阅读教学的可持续性,如教师在课堂上呈现阅读教学目标所增加的教学工作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益比是否合理。在总结与反思中,教师将收获教学改进的循证新方向。语文阅读教学将在此种循证教学与反思改善的螺旋式循环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有条件的教师亦可以对循证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与记录,生成如个案研究等类型的成果报告,从而丰富循证阅读教学的证据库,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概言之,语文循证阅读教学旨在遵循科学证据提升教学效果,其必将成为教学新常态。然而,在理念实践初期,教师的循证教学必定是不纯粹的。但随着教学证据的丰富、循证文化的形成、循证规范的研制、循证经验的累积,语文循证阅读教学终将发展到普遍而日益优化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