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怀
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三、四、五级语言技能目标有以下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10万、15万词以上。同时,《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育部 2012)。阅读情感态度不仅会影响初中生阅读技能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现状,尤其是课外阅读方面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阅读材料以练习册中的习题为主,存在“功利性”阅读倾向;二是阅读方式趋于快餐化,基本采取“阅读—反应—检查”模式,只重视阅读策略技巧的培训;三是同一个班上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读同样难度的材料,忽视阅读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和维护。这种阅读的结果是阅读的本质未能得以体现,其深层次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真谛和乐趣,也就不可能激发内在的阅读动机。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无法得到激发,会阻碍积极阅读情感的形成。
如何发展农村初中生积极阅读情感呢?持续默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即当学习者接触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并关注语言材料的意义而非形式时,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在对课堂内外的阅读进行大量的研究后,克拉申提出“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理念。在持续默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言水平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安静阅读。教师不强制学生提交阅读报告,也不对他们的阅读内容进行评价或测试,而是适当组织阅读分享活动,为其提供阅读交流的机会(罗少茜、李知醒2014)。
持续默读以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动机,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激发对阅读的兴趣,以阅读体验和读后活动引导其再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持续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素养。
对阅读材料的自主选择与自由阅读是持续默读的核心。与传统的阅读材料由教师选择不同,在持续默读的动员阶段,教师对阅读材料作了以下规定:
1.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师虽然可以建议,但是不能强迫;
2.教师给学生提供找到书的途径和办法;
3.学生需要判断对所选择的书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读下去;
4.学生需要判断选择的书与现有的阅读能力是否匹配(学生根据“五指测试原则”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
5.持续默读计划开始前要登记书名;不读双语读物。
教师在阅读活动准备阶段根据学生当前的语言认知情况和兴趣,收集他们有阅读意向的书籍信息,拟定本学期的阅读书籍与阅读计划。以多种方式(如:班费购买、捐赠、向学校图书馆批量借、学生自筹、借助阅读平台等)准备好阅读材料。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阅读水平等因素,形式丰富多样,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如有的学生喜欢传记类读物,因为主人公的经历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有的学生喜欢地理杂志,因为其唯美的图片吸引人;有的学生喜欢故事性读物,因为其情节感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他们从内心需求出发作出选择。
正因为阅读材料是学生自己选定的,所以他们可以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保证选择权和活动的参与权。在持续默读中,学生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自身英语阅读水平匹配,一旦开始阅读就会继续下去。用于持续默读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和意义性等特点,从而给予学生自主阅读选择权和活动形式参与权,端正其阅读动机,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阅读行为得以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给学生提供双语读物,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双语读物容易对学生造成语言学习方面的负面干扰。另外,刚开始进行英文原版阅读时,由于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阅读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从未接触过英语读物的学生而言,书籍的选择尤其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如果选择不恰当(过难或过易),就会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对学生的选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持续默读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默读活动的中心。通过持续默读能培育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阅读、自主探讨。学生是整个阅读活动的主体。
1.以“仪式化”激发学生的心理定式和阅读热情
“仪式化”指持续默读实施中有固定的时间,制订师生应遵守的规则并严格遵守。一般情况下,英语课开始的最初5—8分钟为最佳持续默读时间。在持续默读的动员阶段,教师和学生反复学习持续默读的6点要求:
SSR was original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ix criteria:
(1)Students select the materials to be read silently.(整个过程学生必须安静阅读。)
(2)The teacher models by also reading silently.(教师必须陪同阅读,以身作则。)
(3)The entire class,school,or department participates.(全班一起阅读,无人可以例外。)
(4)NO records or reports are kept.(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也不要求做任何分数记录。)
(5)Students select one piece or reading materials to read for the entire daily allotted time.(每个学生应自行挑选要看的图书、期刊、报纸等读物,在阅读期间不可以变换读物。所有读物必须在持续默读开始前准备好。)
(6)A timer is set for uninterrupted reading time.(设置好阅读时间,中途不能打断。)
每次阅读开始后,学生应自觉拿出书,安安静静地阅读。阅读结束后,教室恢复原来的状态。这种仪式感让学生意识到持续默读是神圣的、必须遵守规则的,也是阅读顺利进行的保证。“仪式化”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持续默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阅读热情。
2.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教师应设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进行持续默读。
对初中生来说,教室是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介绍阅读的基本技巧或者鼓励阅读的激励性言语;或者在走廊和墙壁上展示学生的阅读日志等。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同时,教师的“陪同阅读”对初中生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积极阅读情感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英语基础薄弱且对英语学习欠缺兴趣的学生或是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强化集体的约束作用,帮助其树立独立阅读的自信心。一旦阅读时间到,学生就要迅速开始阅读,绝对不能做影响他人的事情,同时教师在学生阅读时间内不回答任何问题;如果学生出现没有带书或找不到书的情况,要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扰别人。
3.帮助学生在持续默读过程中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与美感
阅读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融入阅读材料,与作者同悲同喜,升华自己的情感。
持续默读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其开放性体现在允许阅读者对阅读文本有不同的解读。由于学生背景不同、个性品质有差异,对相同的阅读材料的解读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异比较大。例如,对于Harry Potter这部作品,有的学生沉迷其中的智慧与魔法,有的学生关注其中的友情,有的学生思考正义的实现。对于不同的解读,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只要真正阅读、真实感悟和思考,就是在享受阅读。
在持续静默中,教师应把阅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其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使其形成阅读的内驱力。
组织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阅读感受。
阅读是积极体验和主动创造的过程,有阅读,必然有反应。常见的两种积极反应包括:“第一种,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体验快乐;第二种,很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钱伯斯 2016)。对于有这些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分享阅读、撰写阅读日志、故事复述、短剧表演、朗诵表演、角色对白、电影欣赏等,为其提供平台和机会,使其良好的阅读情感得以展示、延续。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学生的行为将感染同组和同班学生,吸引更多学生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开展“适量”的阅读交流活动,让他们分享阅读感受。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控制活动的难度,以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适量”指活动不可过多,以免喧宾夺主,只有活动而没有阅读,达不到阅读目的。所有阅读活动的设计都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促进其阅读的良性循环。
在持续默读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动机尤其是深层阅读动机得以激发;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验;阅读小组和读后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阅读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