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 2020)。这说明英语教学不再仅仅是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英语课程须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梅德明 2016)。
教材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是课程的核心和载体;另一方面,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师生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起着积极的作用(程晓堂、孙晓慧 2011)。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新一代学生要求新教材体现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2020年秋季,江苏省新高一全面采用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控与细节分析是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好学生的前提。本研究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二、三进行分析,探究新教材对《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
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目前已投入使用必修三册,各册的内容编排依次为Contents、Student’s book、Workbook、Text notes、Grammar notes、Word lists、Irregular verbs;单元板块依次为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 and usage、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Project、Assessment、Further study。练习册板块依次为 Exploring language、Building skills、Appreciating language。必修一、二、三分别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引领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教育部 2020)。黄远振(2015)认为脱离了交际能力的语言能力只剩下一堆词汇、语法结构等而毫无运用意义,因此应着力把语言能力转化为交际能力。
首先,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兼顾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关于语音,除了Reading和Extended reading板块组织学生听文章、感知并模仿不同的语音节奏外,Integrated skills板块还专门设置听力活动与练习,训练学生“听”信息的能力。关于词汇,在Reading板块的练习Building your language中,学生通过语篇填空巩固所学单词。除此之外,还有词汇拓展,如了解形容词后缀、构建抽象名词、同义词或反义词等。关于语法,教材专门设置Grammar and usage板块让学生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观察、分析和总结语法规律,并学会在新的语境中应用。关于语篇和语用,教材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语篇,包括演讲、新闻报道、纪录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征,同时设置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从而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体且恰当地运用英语知识表达观点,达到交际的目的。
其次,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注重学生听、说、读、看、写技能的综合发展。其中,新添加的技能“看”(viewing),由瞬息万变的时代催生,常伴随其他几项技能出现。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结合单元主题设置一个话题,要求学生综合各项技能,完成一系列活动。在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练习话题为Reporting on Internet use,第一项活动考查“听”,学生听有关互联网的介绍材料,听完回答问题并完善时间—事件表。第二项活动考查“看”,学生看柱状图、饼图等统计图,获取题目、年份、数量、比例、趋势等信息,并用英语正确且地道地描述统计图。至此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即有了一定的输入,开始第三项活动,根据问题并结合实用句型进行讨论输出,即考查“说”。最后一项活动,学生综合前三项活动,写一篇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报告,即考查“写”。由此可见,Integrated skills板块活动与练习的设置融合了多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用统一,在用中学,着重发展其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20)。刘妍、马晓英等(2020)认为,作为 21 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起价值枢纽功能的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仅意味着以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理解多元文化,还要在认同的基础上传承和践行本国或本民族文化。
首先,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在单元板块设置上体现中外文化异同。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Extended reading板块介绍的是英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反观自己的学校生活,很容易发现各个方面的不同,如上课时间、班级规模、所学科目、家庭作业等。必修二的主题是Embracing the world,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其中第三单元介绍的是世界各地的节日与习俗,文化差异鲜明。国外节日与风俗涉及里约狂欢节、清迈天灯节、印度婚礼仪式等,中国传统节日涉及重阳节、端午节、除夕、元宵节等。除语篇内容外,每单元开头还会呈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外名人名言,且Text notes板块会对名言进行详细的解释。毋庸置疑,这些文化知识的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汲取文化精华。
其次,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同时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正如何丽芬(2018)所提,英语教材应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练习。必修二第二单元Extended reading板块以高中生的视角介绍了学习太极、感悟中国阴阳之道的亲身经历。另外,教材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跨度涉及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和Project三个板块,让学生从听、说、读、看、写、做多个角度感知、认同、理解、内化、实践(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同数学和各大自然学科一样,英语学科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杜威1991),英语学科中的思维也能够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与规律(郭宝仙、章兼中 2017)。因此,英语学科对学生的作用并不止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或记忆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意识,提升其利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也强调利用英语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
首先,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设置有利于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其一,体现在教材对文本材料的选取上,必修一、二、三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语篇内容,包括说明文、议论文、演讲、纪录片脚本、新闻报道等,这些文章都不乏逻辑性。其二,教材在问题设置上也具有逻辑性。安德森(Anderson)修订的新版布鲁姆认知分类指出:记忆、理解、运用属于初级认知维度,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知维度(郭宝仙、章兼中 2017)。教材在Building your language部分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词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有助于加强其对单词的记忆与理解;Understanding the text部分设置概括段落大意、填写表格、根据文本回答问题,考查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在Project板块,学生往往需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再全局规划,最后实施,训练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其次,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设置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性一样,创新性也融入教材的很多主题语篇。例如,必修三第四单元将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融入语篇,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学家霍金,还有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他们的努力与成果无一不体现智慧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教材还鼓励学生实践,特别是在每单元的Project板块。例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要求学生设计一款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APP,学生则可以在命名软件、确定目标人群、合理布局、开发功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从而锻炼创新性思维。
最后,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设置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教材在某些主题的设置中存在一些莫衷一是的问题,这并不代表教材不好,相反,这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必修一第四单元Integrated skills板块,教材呈现了两篇关于整形手术的小故事,展现了整形手术的两面性,以引发学生对美与健康的思考。另一方面,教材设置辩论和议论文写作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典型的例子有必修三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学生需要针对“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这一话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不断怀疑、分析,再批判,这与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不谋而合。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20)。陈柏华和黄秋纹(2019)认为,教材中的学习策略要体现多样性和适切性。除了记忆策略、语言操练策略等直接指向语言学习的策略外,高中阶段教师常给学生提供的间接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首先,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首先,在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方面,教材的板块设计有助于学生计划、监控、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在单元的最后设置Assessment板块,让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表现。在认知策略的培养方面,教材每单元都会设置两到三个Tip,专门以小提示框的形式附在相关内容的旁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指导。在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培养方面,教材多设置根据文本回答问题的题型,同时多提供同伴之间相互讨论的机会。例如,在写作板块设置Peer-review环节,在Assessment板块设置互评环节,都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与兴趣更强烈。
其次,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付晨晨(2017)认为“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其问题意识,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群学合作的好习惯”。关于自主探究学习,教材中典型的板块是Grammar and usage,首先学生将在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语篇中观察、思考、探究新的语法现象,接着自主归纳语法规则,最后将在不同的语法活动中应用、反思所学。另外在Further study板块,教材有导向地为学生推荐一些资源,包括经典电影、小说等,帮助他们在课后拓展单元内容,自行探究学习。关于合作探究学习,教材多提供问题讨论或综合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交流、树立团队意识。
第一,教师要了解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教师要根据各单元的主题,认真分析单元内容,弄清内容之间的层次与关联,从而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综合考量教材中的活动,判断是否符合单元主题意义和教学实际。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实际水平与教材内容的差距,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给其安排最合理的“支架”,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建构知识(喻晓娟2018)。
第二,教师要正确看待教材,活用教材。如刘道义(2020)所说,教材应是教师的“教学助手”,而不是约束教师的“紧身衣”。教师应具备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其一,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增减、调整、整合,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改变等,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欲。其二,灵活性还体现在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从词汇、语法入手,循序渐进地打牢基础,帮助他们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对教材中较难的部分先不对他们作要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补充教材之外的课外材料,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开阔英语视野。总之,教师不应单纯地“教教材”,而应灵活地“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