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
——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7 05:39王蓓蓓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社团育人

王蓓蓓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自此“三全育人”改革在全国高校陆续推开。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直承担着美育、德育使命,面对新要求也理应进行全面改革,继续深化美育、德育功能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主要由公选课程、音乐社团、特色活动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必然参与到“三全育人”改革的浪潮中。

一、音乐公选课程建设

音乐类公选课程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认知音乐艺术、建立音乐审美能力有着直接作用,此类课程的建设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均有促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独特优势。“三全育人”背景下音乐公选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应在梳理总结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同时强化美育、德育功能的全面改革。

(一)以教学目标适应性指导课程大纲修订

以往此类课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大多以认知音乐、了解历史、开展美育为主要标准,将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构建音乐审美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制订者基于自身专业背景片面地看待课程,一厢情愿地想把平生所学贡献给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容易接受并提升素养,从而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同类学校中亦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忽略了音乐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将课程孤立于人才培养过程之外,针对非专业的学生开展近乎专业化的教学其结果可想而知[2]。

科学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课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适应性,“三全育人”的提出也使问题更加明朗,方向愈加清晰。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有《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改革前的课程教学目标均存在前述问题。课程组教师通过学习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与规律,学习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调研各专业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与期望,对课程科学定位,从而修订教学目标。修订后的教学目标均以通过欣赏或学唱经典音乐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作为主要表述方式,即通过聆听、参与充分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教育中突出正确政治方向引领,审美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道德教育中突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直接作用于他们就业、创业的水平与能力,影响到未来人生与职业发展。

基于适应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修订课程大纲需要忍痛割爱、大刀阔斧,以往的课程大纲多是曲目量大而教学内容简单浅显,人类历史上已有的经典音乐作品数量极大,与其多而泛不如少而精,1学时学习的曲目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如此可将更多的教学空间用以丰富教学内容,至于缺失的曲目量可以建设线上课程资源予以弥补,引导学生自行聆听赏析。教学内容方面需摒弃大篇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的讲解,这种程式化的内容既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也难以吸引学生,而应是抓取音乐作品中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德育的具体节点精讲,传统的观念认为在选修课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尽量多的将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结果必是适得其反的[3]。

(二)深入挖掘、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环节

课程思政改革之初,音乐公选课程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和其他大多非思政理论课教师一样既无积极性又不得法。随着改革的推进,通过学习培训与研究,授课教师逐渐认识到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不仅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且极具改革的必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德育一统于课程思政是此类课程建设改革的极佳路径,元素的挖掘、环节的设计都与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关联,课程组教师积极学习、定期研讨,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渐次深入,理念与方法不断完善。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是音乐类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任务,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侵蚀从未间断。同时,部分西方经典音乐作品传递的哲学观念和思想性与马克思主义和当今中国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流行歌曲中频现靡靡之音,放任这些糟粕出现在课堂及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不仅对人才培养不利也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极不负责任的,而中国传统音乐、主旋律音乐作品由于缺乏欣赏引导在青年学生中普遍接受度不高。因此,教师在授课内容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和思政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主要原则是:不选择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西方作品,西方音乐作品注重审美解读;讲解中国传统音乐应结合历史与文化,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本地区代表性民间音乐应有至少1学时的专题学习,如凤阳花鼓;讴歌党的革命建设成果、弘扬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占比不少于20%。

欲达到课程思政改革的良好效果还需在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做创新性实践。学生选修音乐类课程本是为了感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获得学分,而教师生硬地把音乐课变为说教势必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应当充分研究学生尤其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内心的方法与内容开展教学。课程组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意见,汲取其他课程改革优秀经验改进教学设计。改进的主要方向是:教学内容不冗长沉重;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课程思政精确选点;增加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模式与手段的更新与创新,科学地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让课堂教学别具声色,如:在欣赏课上让学生拿出手机,用某些音乐APP的听音识曲功能识别播放的音频,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音乐作品相关背景资料,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导致不同平台资料的差异性,籍次引发学生间讨论,最后由教师评述,给出正确的作品内容与思想表达并延伸,潜移默化中达到并完成课程思政的目标[4]。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执行者,因而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同样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成败。本课程组教师均为音乐相关专业背景,音乐专业水平过硬,但改革所需的其他方面素养有所缺失。通过教研活动、政治学习、参加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高等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学习,使得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思路清晰,观念更新快,方法与手段有创新。改革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明显增强,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品位有所提升,学生评教成绩逐步提高。

二、音乐社团建设

音乐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有着独特魅力,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能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能丰富课余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无可替代。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音乐社团有“春之声合唱团”“大学生艺术团”“民乐坊”,社团指导老师均由音乐专业教师担任,主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省、市级艺术比赛。“三全育人”改革以来,社团建设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也纳入其中,科学制订社团活动方案,提升社团活动品位与质量,注重培养社团成员的音乐素养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参与音乐类社团大多是兴趣使然,指导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这是除公选课程外又一经常性活动的载体。社团活动的主要形式为歌唱、乐器的学习与练习以及具体作品的排演。教师通过指导歌唱与乐器的学习向学生传授相关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美感认知能力,学生依照老师的指导与要求自我实践,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定在音乐审美方面有质的提升。作品排演是社团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作品由指导老师给出选择范围,艺术价值和思想性有保证,作品多为集体项目,合唱、重唱、重奏等,在排练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合作精神,多人合作形成的音乐效果使每一位成员的内心都有自省,反思如何与他人协作,反思如何融入音乐集体。尽管这些成员的音乐素养普遍很低;尽管在音准或技巧方面还有诸多问题;尽管表演上都很生涩,但并不影响他们从音乐中获得美感、获得愉悦,不影响他们提升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却技术上的指导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引领与引导,引领学生向往真善美,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做到寓教于“乐”。

三、特色活动建设

除音乐公选课、音乐社团,校园内的音乐类比赛、讲座等也都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要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建设、开展。尤其是校内音乐类比赛,这类比赛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群众性,如不加以规范和指导,不仅比赛质量得不到保证,在育人方面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和众多同类院校一样,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定期举办的音乐类比赛有大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大合唱比赛一般结合重大政治节日与活动,政治正确性不会出现偏差,但作为群众性合唱质量与水平普遍不高,“三全育人”改革以来,教师对音乐类比赛的育人功能认识提高,对合唱比赛加大了指导力度。以往是各二级学院参赛队伍自发组织排练,聘请校外老师指导,本校教师只在最终比赛中担任评比工作,校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高职教育也不了解,难以实现应有的育人效果,近两年在比赛文件中直接将各参赛队平均分配给本校专业教师,从选曲、排练、舞台表演全程指导,教师将指导过程当做课堂来对待,充分发掘育人的元素,暨提升了比赛水平也实现了育人目的。

如果说大合唱比赛是参与面最广的,那么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则是受关注度最高的,这一比赛更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其中。青年学生最喜爱的音乐形式是流行歌曲,由于未受过专业教育加之畸形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辨别能力普遍不高,无论是歌曲选择还是歌唱技巧运用都有较大的盲从心理。音乐专业教师是从比赛伊始就介入的,由于效仿了综艺节目的赛制,海选环节参与的学生众多,专业教师参与海选并点评既能保证选拔质量,逐一点评的方式也能让更多学生受到熏陶,之后的比赛每一位选手都会受到类似综艺节目中导师式的指导,最终决赛的质量有明显提升,比赛曲目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高,选手演唱水平有改善,作为观众的广大学生自能从中受到教育。如此,通过对学生喜爱的音乐比赛活动进行专业化指导,突出思想引领,影响范围广,亦能起到育人效果。

音乐类讲座主要由本校教师举办,偶尔也会邀请校外专家或团体,本校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科研成果以专题的形式做普及型讲座,针对不同音乐类别设计育人环节。面向非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性、专业化的讲座是难以被接受的,教师改变传统学术讲座的固有模式,增加趣味性,学生与主讲教师互动、与多媒体设备互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感受音乐,讲座后主动感悟音乐,以此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5]。

四、结语

“三全育人”改革是对人才培养各环节提出新时期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音乐的教化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未设置音乐专业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建设大学,近年来音乐课程组教师深入学习研究“三全育人”改革举措并付诸实践,通过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特色活动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社团、活动是改革的核心,集美育、德育于课程思政是改革的目标方向,厘清思路才能有效实现改革。通过理念学习、研究与实践,目前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改革空间仍很广阔,课程组织教师将持续开展研究,尽力挖掘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有效支撑学校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