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娟 张会领 严 谨 李林锋
(广东海洋大学 海洋工程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公共通识选修课是贯彻通才教育理念、实现综合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公共通识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的课程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要求各高校都必须要开设公共通识选修课〔2〕,要突出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
广东海洋大学现开设80个专业,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国防教育、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外语等通识教育必修课外,通识教育课程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最低修读14学分。本文就广东海洋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更好地领会和执行国家政策,进一步提高公选课开设质量,更好地缓解和解决选课与开课之间的矛盾,真正地达到开设公选课的教学目的。
广东海洋大学公选课目前除本校教师开设的课程外,还通过超星尔雅平台扩充了大量在线课程资源,供学生修读。为全面了解公选课开设现状,现以2020—2021 学年第2学期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该学期,学校提供自开公选课清单237门、春夏学期智慧树选课清单937门、春夏学期超星尔雅选课清单420门,共计1594门课程。学校两个校区共有33711人参加选课,涉及班级总数为1060个。
笔者在学生完成第一轮选课、数据公布后进行了统计:本学期共有137门课程被选,选课比例为8.59%。其中,18门课程未达到开课人数被停开,实际开设课程为119门,开设比例为7.47%;引入的平台课程开课59门,开课率为4.35%,学校自开课程60门,开课率25.3%。
通过选课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所开设的公选课存在以下特征:(1)开设课程过于集中于某一课程或某一年级。如英美电影赏析课程仅2019级学生占总选课人数比例为90.1%,选课人数较多的前10门课程人数占总选课人数的53.1%(除毕业班2017级外),而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泥塑(雷州石狗)仅一人选课;(2)平台资源利用率低。虽然学校引入慕课、超星尔雅平台课程达1357门,但引入的平台课程开课率较低,仅为4.35%。(网络课)生命科学与健康选课人数仅为6人;(3)公选课的开设随意性大。在课程的开设上存在“杂”和“乱”的倾向,随意性较大,开设班次无限定,主要以教师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如贝类学课程开课班次达8次,个别课程甚至多达十几班次;(4)学生选课目的性不强。学生选课盲从性较大,“扎堆、随大流”倾向明显,表现在部分课程人数很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3850人,部分具有特色鲜明的课程选课人数偏少;(5)公选课偏重文科。从数据统计看,选课总体是文科类课程受学生欢迎,如管理类、心理类的,还有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而理工科类课程选课人数较少。
笔者在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三个方面对广东海洋大学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为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三万多人。要保证学生能修到自己喜欢又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选修课,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量,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教师来开设公选课供学生修读。而传统观念上,教师一般都以教授专业课程为主,教公选课为辅。加之,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更多地关注其在科研项目申请、发表论文、专利研发等方面的表现,如此一来,广大教师对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
公选课给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但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在选课上并不理性,支配其选课动机的不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有的同学会避重就轻,设法挑选一些容易拿到学分的公选课,比如英美电影赏析、音乐欣赏等课程。有的同学选择一些实用型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但因其可操作性强,学习时间短,反而因了解太粗浅而浪费时间。有的同学盲目跟从,扎堆选课,如食品营养与健康、医学与养生等。因此,使得一些对提高学生素质非常有帮助的课程受到冷落,甚至会因选课人数过少而不得不停止开设。如:本来课程容量为210人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物理学史和科学方法论只有33人选报等,长此以往,公选课门类越来越单一,背离了开设公选课的目的。
1.对公选课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重必修课,轻选修课”,教学资源一般都是首先考虑满足必修课的需要。必修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多,学习占据了学生及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导致公选课开设之初就不受学生重视,因此,公选课成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鸡肋”。同时,公选课的安排多数在周末或者晚上。此时间段又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上课热情及其他安排,因而也间接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公选课的态度。
2.公选课考核方式不严
由于公选课的特殊性,教学管理部门对公选课的考核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安排,使得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多样:有的课程开卷考,有的课程写一篇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很少有公共选修课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一些选修课程采用大班教学,课容量240人,选课学生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这种上课方式无论是平时考核还是期末考核都很难管理,工作量大,采用开卷和论文的考试方式更容易通过。此外,考试一般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自己批改,成绩评定主观色彩较浓,很少有通不过的学生。这就给学生造成公选课“学分容易拿”的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公选课的轻视。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公选课质量的保证,学校只能在拥有一批种类多样、内容新颖、数量充足的公共选修课之后,才能给学生提供选课的余地,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学校管理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公选课的教学,提高公选课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程,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老师加入公选课的教学,这是丰富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明确二级学院公选课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数量,对应明确各二级学院开设公选课的任务,保证公选课开设规模。各二级学院如果能鼓励教师开设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领域的课程,开课数量必将大大提高,此举不但能合理利用学校引入的资源,而且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课机会,提升公选课的质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公选课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为了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公选课引起重视,充分理解学校设置公选课目的,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公选课。学校要加强公选课的引导和宣传,广泛动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座谈或讲座,让学生意识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是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消除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混学分的念头,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公选课的学习中来,保证公选课有开即有选,有选即有上,这样会极大地鼓励教师开课热情,保障优质的公选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公选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不同,公选课的教学应主要采用发散思维,引入案例教学、平台教学等,避免采用传统的“授——受”模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要和科研的最新成果相结合。在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又要把新发现、新知识和新思维结合到教学中来。在知识的获取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更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教材知识为纲目,不断延伸思维,并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把课堂变成了开放的课堂。对课程的考核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篇论文,一份报告或者开卷考试,而要结合课堂表现,知识点课外搜集和补充、新观点新论点的提出等过程考核和全面考核相结合,要随交——随点评——随打分,鼓励学生尽早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只为了得到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头活水〔3〕。为了贯彻党和国家要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校在2017版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对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制订了《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但创新创业类课程发展滞后,该类课程总量小,数量构成上明显落后于其他课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增加特色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数量,加大开课力度,探索开设课程经验。不但要开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而且要使引入的超星平台资源的课程能够全部开设。目前,平台创新创业类课程有15门,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执行力、创新创业实践等都是非常实用、学生又非常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个性品质及核心能力,引导学生从求职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文理渗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广东海洋大学在公共选修课建设上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就能以公选课为推手,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