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淮
(南京师范大学溧阳实验小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施布瓦提出了“教师即课程”的理念,该理念在国际教育界取得广泛共识。这一理念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生成者,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即课程”,学科教学是显性课程,师德师风、学识境界、爱好特长等则是隐性课程。教师教书育人,不只是显性课程发挥作用,隐性课程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隐性课程是什么?教师温和友善、宽容大度,所教的学生多和善友爱、不斤斤计较,这里的隐性课程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教师有理想、积极进取,教过的学生信念坚定、目标明确,这里的隐性课程是充满正能量的“三观”;教师做事严谨、要求严格,他教的学生也一丝不苟、自我约束,这里的隐性课程是做事的态度与标准。可见,隐性课程是教师身上自带的能量,能构成独特的课程资源,蕴含深厚的育人价值。
隐性课程如何形成?有的是教师独有的性格、习惯、价值观等,具有根性特质;有的是教师素养,如才艺、知识储备等,会随着教师的成长不断积累;有的是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实践,比如课前3 分钟演讲、每天30分钟的课外阅读等,属于教师个人的经验与习惯。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影响孰大孰小?其实,二者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几天,一名多年前教过的学生的家长给我留言:“我家孩子被知名高校录取了,他说您是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当时您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说爱读书的孩子总会有出息,所以他一直不放弃,今天终于有结果了。谢谢您,一位好老师真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他的话让我深受感动,原来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态度就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未来,这也让我愈发觉得教师当心存敬畏,因每一言、每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里,需谨慎为之。如此,教师果真是既“教书”又“育人”。确实,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二者交融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爱好等。这样说来,教师传授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为人师表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教书育人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恒久。
为师之道,重在育人。课程如跑道。如果说显性课程是育人的康庄大道,那么隐性课程就是大道旁的林荫小路。大道宽阔平坦,小路曲径通幽。教师只有谨遵先哲教诲,孜孜以求,立德树人,方抵育人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