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建设思考

2022-03-17 02:40李珍宝王凤双梁瑞陈金林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专业课程育人

李珍宝,王凤双,梁瑞,陈金林

(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一 引言

2016 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时代先进性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各高校教育教学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已融入高校公共课、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之中。不少学者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实施途径等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2-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教育制度层面指出了高等教育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重点内容、战略举措和评价激励等内容。要坚持在学-思-悟-践中深化认知,着力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定位”高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4]。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理解相关国家政策,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融合[5]。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在一些高校的先行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初探阶段,要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目前存在融合难度大、缺乏具备思政素养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缺乏科学有效的融合评价体系等问题。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剖析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探求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解决之道,才能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的教学模式,对新时代高校安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共识和潮流,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资源缺乏

在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融合中,要求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巧妙无缝对接,融合过程不仅要有“学”,也要有“术”,更要有“道”,要将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专业性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润“人”细无声。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只具备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属性,缺少思想意识引领,教材中也没有可供参考和指导性的专业与思想政治元素融合的内容,只能靠专业教师凭借理解去挖掘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很大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但是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低,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的精准程度。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开发是授课过程中润物无声式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师通常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结合所在专业特点获取思政元素,或者是找到的思政元素放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感觉适用,缺乏专业特色与针对性[6]。不同专业课程其学科背景与知识体系大不相同,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内涵形式也千差万别,思政元素隐蔽性强,专业课程融合难度大。如果形式化、教条化地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元素,容易造成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破坏,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对教师教学的认同感。

(二) 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水平依赖于授课教师综合素养

将思政元素创造性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的一大难点。专业课程教师是教学第一责任人,其个人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课程思政”属于新时代前沿教育理念,对专业课教师育人提出更高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时事政治、国家方针政策等政治及人文素养,能将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想意识引领巧妙互融互通。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具备马列主义学科背景,缺乏思政理论知识储备,难以提炼出专业课程中可用来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尤其相对理工类学科教师来说,对课程思政了解尚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政教学的理解上存在局限性,课程思政体系碎片化,缺乏系统科学的有序推进。

专业课程教师通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育人意识相对薄弱,思政内容一般呈现出零散的、无体系特征。由此导致专业课程教师教学队伍思政意识层次不齐,隐性育人的方法与技巧缺乏,比如通过启发、暗示来引导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非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常见的显性灌输说教方式。最终导致专业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使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融合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国家设置课程思政初衷相悖。

(三) 课程思政实践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可以有效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帮助教师反馈和调整教学思路,激发专业课程教师的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完善。目前高校教学设计不断细化、教学计划和支撑力度不断增大,但在教学评价中,主要针对教学、科研工作等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判,对“立德树人”的实施情况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方法,由此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分析的精准化和科学性水平难以提升。在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应用过程中,高校普遍采用统一的考核制度和标准,造成评价指标与方法过于机械化,忽略了教工之间的差异性,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不匹配。相较于一般专业任课教师,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肩负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培养的双重任务。现阶段专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7,8],教学实践经验不丰富,职称级别相对较低,相对较高职称教师在薪酬考核与职称评定中表现出明显劣势,因此很多年轻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多个维度,来对育人效果开展精准评价,有待于深入研究探索。

三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互融互促策略思考

(一) 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丰富的素材资料库

立足于教授课程的专业视野,创新专业内容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的统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生成性”关系,实现有机融合与无缝对接。首先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授课对象学情等,挖掘相关联的思政素材,合理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目标。例如:科学理论类课程可以融入科技兴邦、勇攀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技术应用类课程可以注入工匠精神、国家栋梁和民族担当的使命教育;文学类课程可以剖析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济学类课程可以引入当前世界及中国经济热点话题。另一方面,思政元素挖掘要在“深”字上下功夫,突出重点。凸显科学规划与循序渐进,对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定。

(二) 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理论和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大思政”格局下的“立德树人”要在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中系统布局。专业授课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执行者,授课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因此,负责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授课能力水平,以“传道授业”为基筑牢理想信念,以“严谨治学”为根练就扎实的专业学识,以“尊生爱生”为要铸就仁爱之心,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授课教师政治修养。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必须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创新,确立自然、巧妙、富于感染力的授课方式。可以结合课前课后、线上线下多维空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打造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立体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思政教师研讨如何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融合,最后由辅导员/班主任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特征,设计专业思政课程的闭环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搜集学生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学反馈,专业课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持续调整授课策略,并与思政课程教师商讨思政元素融合的升级与完善,形成一个能达到闭环管理的立体化、多维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三) 深化专业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最终应落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上,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专业伦理。目前多数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普遍单一,较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考查,容易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核,出现“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的现象,使得专业课程考核结果与思政育人目标完全脱钩。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考核应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采取特色化的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应当遵循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9]。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构建“重视平时、期末为主、倡导应用、鼓励创新”的灵活、多元评价机制。在课程考核中,科学设置考勤、提问、作业、测验、课程思政等考核权重,凸显专业课程思政考核形式,注重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促使学生将理论认知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良好的专业思辨和实践能力,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同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学校层面进行设计,通过积极举办高质量专题讲座、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进修、强化不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在全校营造浓郁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激励高校教师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能力的积极性。要有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理念的宣传教育和有针对性培训,也要牢牢牵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创建多维的激励机制,引领教师思政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打造一流的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奖惩机制,强化核查课件、教案、大纲等教学资料,不定期听课,并将检查结果与职称评审、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确保学校督导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激励机制的引领效应。

四 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必须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地位,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扩充和建设,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育内容。遵循思政工作特征、学生成长特点和教书育人规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凸显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专业领域技术强国的使命感,使之把握国家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将追求个人理想同党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立志成为掌握专业领域高新技术、扎根祖国大地、具有国际视野的有大德、有大爱和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大思政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