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探析

2022-03-17 02:54孙梦梦李静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译文

孙梦梦 李静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0 引言

新闻语言精练简洁,真实准确,时效性强,公开透明,对于新闻翻译的要求复杂多样,时常出现由于中英语法结构不同而误判误译;由于文化差异而地名、人名、宗教、习俗的误译;由于翻译时速较慢而导致无效新闻;由于不同国家思维差异而导致关注点不同、吸引力不够等等。新闻作为信息类文本,完成信息传播便是其预期目的。从目的论角度出发,译者可以依据新闻传播目的,遵循目的原则去翻译,目的原则有两个:一是翻译的互动应该由翻译目的来决定;一是翻译目的因读者而异。[1]这样以遵循目的原则为导向的功能主义翻译满足新闻文体的基本要求,使得新闻翻译更加清晰得体、简单连贯和通俗易懂。

1 翻译目的论

20世纪中后期德国学者莱斯(Reiss)开创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对象的认知,设法消除认知障碍,帮助目的语对象从目的语角度理解源文,并建构出翻译批评模式。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并认为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整个翻译行为应由目标语境中想要实现的目的来确定。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目的性行为。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目的论强调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所谓的“目的法则”。正如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所说,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并非译者的随意翻译,它必须遵循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2 基于目的论的新闻翻译方法

2.1 词语层面的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译者报道事件的同时加以大众的喜好为指引,词语短语的翻译多元化应运而生。杨自俭教授认为“翻译(口译、笔译、同传)是有文本参照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其研究对象与过程因译者意愿与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同。”[2]同一事件或事件中某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会有多种词语选择,继而呈现出译者或大众所需要的不同效果。新闻的时效性与多样性在缩短新闻发布时间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传播途径,新闻译者翻译特殊事件,很难会在第一时间共商议出标准统一的术语,于是出现词语多元化,甚至为吸引公众眼球可能采用夸张幽默的意译。

发布新闻的目的是受众可以清楚准确地得到其信息,因此在目的性法则的指导下需要对于一些拥有丰富意义的缩略词汇和中国特色的专有词汇等需要进行诠释。与此同时,为满足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可以对一些翻译不通顺的词语进行引申或增译的方法。

对于词义的延伸,即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使译文流畅自然达到翻译的要求。如“Millet made a portrait of lady Chesterfield,which flattered her.”译为“…该像之美简直超过她本人。”句中的flatter在该语境中不是原意的“奉承、谄媚”的解释,而是引申含义即“超过”的意思;再如“…compared with those existing in China a little over thirty years ago,the change is dramatic.”译为“……和30年前中国条件相比,变化出乎意料。”句中“dramatic”一词本意为“戏剧的”,在此的翻译应引申为“unexpected”即“出乎意料的”。[3]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外受众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需要进行诠释翻译,以便受众在认知范围内准确把握源语信息。[4]如最近新提出的“双减政策”(double reduction policy),在多数刊物的新闻报道文章中均采用“ease the burden of excessive homework and off-campus tutoring for students undergoing compulsory education”;再如新华网上“两学一做”翻译也并非“Two Studies and One Action”而是“Studie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Party building”。

2.2 句子层面的翻译

新闻擅长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内容,因此新闻译文的语体要清晰明了,不能模棱两可和晦涩难懂,而句子作为最小的翻译单位更需要我们在此层面上反复推敲。

译者可增译,即不完全字对字的刻板直译,而是通过增加一些额外因素,补充一些必要信息以达到充实内容或者引起共情的效果。以新闻标题的翻译为例,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应该在新闻标题英汉翻译中加入省略的词或背景信息,如姓名、身份、地点和国籍,以便更准确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

如标题为“New Chinaat Fifty”的新闻,译文为“新中国50年成就令人骄傲”原标题只表达出“新中国的第五十年”,信息明显过少,不够全面,且没有直接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字眼,而译文中的“成就令人骄傲”埋下伏笔,也利用中国人民对国家成就的自豪之情以激发阅读的兴趣。从目的论角度看,译者为传播新闻信息与传播广度增加与新闻主题密切的信息以吸引读者,符合目的性原则。

译者可摘译,汉斯·弗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翻译应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因此受新闻媒体版面和播出时间限制以及快速传播需要,可对新闻采用摘译的方法,即删除相对次要、没有二次传播价值的内容,只保留文章大意、主要观点和重要信息。

由于英汉句子结构存在差异,译文可调整语序,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体现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如“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译成“Our people face many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education,healthcare,housing,and elderly care.”中文在列举中常用先分后总,而英语中则先总后分,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接受。又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译成“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eeting of great importance…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由于中英文结构的差异,为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方式,译者采用语序调整以及构建主从句的方法,以便语句间的逻辑更流畅,更符合目标语新闻的行文习惯。

2.3 文化层面的翻译

新闻翻译涉及最深层次的并非句与句之间的单纯转换,而是更为复杂多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困难,因此转换思维与转换意象法尤为重要。语言文化中意象可以是植物、神话或是典故习语,如英语用“the fifth wheel”形容男女恋爱中多余的第三者,中文使用“电灯泡”;中西方描写中的植物意象民族与文化特色鲜明,中国用“松树”象征长寿,而西方文化中则用“橡树”;中国用“桃花”象征女性的美丽,西方文化中则多用“玫瑰”;中国用“莲花”象征高洁,而西方则采用“百合花”等意象。[5]通过明辨中英文化与思维差异,转换思维探索不同文化底蕴下的意象,译文才能符合该国家的文化语境。因此译者为符合译入语国家文化特色而进行意象转换以增加阅读量、接受度和有效传播,符合目的性原则。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的新闻翻译中,译者应根据文本的意图和目的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蕴,综合运用增译、摘译等手段,实现信息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等效互通。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为传递信息,以目的论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可以发挥新闻作为一种信息文本传递信息功能的基本作用,准确高效地翻译出官方的通知、公告、最新的决策和部署,在从新闻中获得来自世界各国资讯的同时也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I Like Thinking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