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要求与路径分析

2022-03-17 02:54郭晶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价值

郭晶莹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泉州 350108)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提升社会经济活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的生产积极性较弱、生产效率和质量较差的现象,从而对人们想要达到的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状态起到促进效果。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及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要求完全吻合。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及劳动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寻其原因,明确现实要求,探索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

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溯源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人类本质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思想,批判地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实践中劳动观的合理成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把劳动定义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自身的活动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劳动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的本质就是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创造的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3]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潮之中,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出发,并与时俱进,重新审视马克思有关劳动价值观念的理论,进一步思考符合自身与时代发展的劳动价值取向,从而真正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论述中,劳动及劳动价值观着较为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中,多数观点都围绕劳动、劳动价值观展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写进了《共产党宣言》,强调“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4]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表明,劳动中有教育,教育中有劳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正因如此,劳动价值观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创造,需要依托“劳动”的支撑,需要培养对劳动价值有深刻理解的高质量人才,强化劳动教育、使劳动价值回归本源是一项重要任务。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加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技能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人才质量提升的根本要求。

2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审视与时代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推动力量,应当明确自身定位、明晰力所能及之事,顺应正确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引导,立足砥砺前行的新坐标,在劳动中奉献青春力量、在劳动中找寻自身价值、在劳动中体验人生成长、在劳动中铸就不凡品格,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中绽放青春风采。

2.1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提出新要求。当今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梦想。[6]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梦想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劳动是实现个人梦想、国家梦想的必要手段”的正确价值观,朝着复兴之路拼搏向前,努力将个人理想变为现实。

(2)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变革对劳动价值观教育提出新期待。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劳动”的产生与发展。非物质劳动等新劳动形态不断涌现,社会劳动呈现更加复合的形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沟壑逐渐缩小,劳动形态快速更迭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7]这样的变化不仅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指出了新方向,也呼吁人们关注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打破传统劳动观。高校在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应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所带来的劳动新变化,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手脑并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新条件创造新的劳动热情,也顺应着新的期待。

(3)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对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提出新使命。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同时,劳动价值观教育已经逐渐进入了高校整体育人体系当中。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8]而高素质人才不仅拥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体魄,还有较高的社会实践能力、敢于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锤炼出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及敬畏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该培养目标对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内容等,提出严格要求。[9]

2.2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1)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淡薄。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脑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体力劳动,部分大学生会因此助长思维惰性,产生“体力劳动没有必要,只要‘动动脑子’就行”的思想,因而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同时,一些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家有保姆”让他们忽视了自我劳动的重要性,容易形成“有人帮我劳动”的想法,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性。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扑面而来,而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自身思考及对社会的认知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认为劳动无法给自己带来所谓的“价值”,从而转向“劳动无用论”的认识导向。有的学生在劳动就业过程中,对一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职业容易产生轻视心理;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趋向劳动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入,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价值。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路径分析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劳动”的全新加入让教育方针实现了“五育并举”的完善。劳动教育被列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之中,是丰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0]这段对“劳动”的重要论述,从价值评判、目标追求、历史创造、审美取向四个方面,完整系统地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11]劳动教育是劳动认知、能力形成的根本性内容,也是劳动价值观塑造的传授活动。高校要对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也必将对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3.1 以明晰劳动本质与价值为基本要求,懂得“劳动最光荣”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核心内容之一即是要让学生在大格局、宽视野之下认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学会尊重和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2]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本身,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体现出劳动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

以此为认识起点,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明晰劳动的本质与价值。一方面,大学生要明晰劳动的本质,即懂得“劳动是什么”。因而高校在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之时,应当适当开设有关理论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加入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劳动内涵的学习更生动,也易于让大学生加深理解“光荣”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明确劳动的价值,即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依靠劳动来推动的,人的综合发展也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13]高校可以开设劳动实践课程,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价值”的创造过程。就如某些高校开设“制作海蛎煎(闽南特色美食)”的课程,这就让学生能够体验劳动价值、享受劳动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光荣”的真正内涵。

3.2 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核心,懂得“劳动最崇高”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的话语让无数人为之动容。[14]“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抱朴子·广譬》)学习劳动模范的精神,传承工匠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将有利于把握“劳动最崇高”的理念认同。

(1)学习成功榜样,激发劳动潜力。“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5]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到“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再到“诚实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共和国的诞生、建设发展见证了劳模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以电视艺术形式,将脱贫攻坚中的劳动模范精神传进千家万户,呼唤人们对于“劳动致富”的认同,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新的历史节点,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榜样所带来的价值观力量不可小觑。新时代大学生要学习成功劳动榜样,体会劳动精神,可以观看有关劳模精神宣传的纪录片、开展“我和劳模同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和学习中,认识劳动的魅力,激发其劳动潜质,传递“劳动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2)坚持价值引领,弘扬工匠精神。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就受到各界好评,这其中不乏青年大学生群体。纪录片中展现出的大国工匠高超的修复文物技术令人惊叹。大国工匠作为劳动者“默默坚守”的崇高精神更是感染了许多人。而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场所,也应当具备丰富的工匠精神文化环境,形成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化氛围。[16]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明确崇高劳动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化“敬仰”为“实践”,自觉将“劳动最崇高”的认同融入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积极作为当中。首先要努力夯实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功底和综合知识素养;其次要精益求精,时刻注意细节,敢于挑战自己;最后,要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做到先集体后个人,先国家后小家,树立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乐的价值观。

3.3 以肯定劳动者地位与作用为要义,懂得“劳动最伟大”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是为民谋福祉的教育。“劳动最伟大”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平等看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行动着的人民群众”。[1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责任,必然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8]肯定劳动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劳动最伟大”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各种错误认识的矫正。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不愿劳动、鄙视劳动,尤其是对于收入低的体力劳动者群体不屑一顾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流行和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大学生便认为不用进行体力劳动,也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针对这些现象,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任何时期任何人都不能够随意抹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其次,要使大学生明白虽然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和取得的劳动报酬有所差别,但他们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对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一视同仁,肯定所有劳动者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要让大学生懂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多种。作为青年一代,不应仅仅以社会地位高低与能否拥有财富作为劳动价值的体现,还应关注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需求。

新时代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就是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同时也要增进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着广大青年自觉从“人”的本位出发,形成“劳动人民最伟大”的思想理念。

3.4 以涵养劳动情怀为目标,懂得“劳动最美丽”

美的体验最初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劳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的诠释源自于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描述,而劳动正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不可或缺的“桥梁”。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了美。”[19]“劳动育美”,劳动情怀是建立在对劳动之美的正确认识之上,经过实践的打磨不断形成的劳动情感、态度的总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劳动美”的普遍认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谈到劳动,人们想到的不是“美”,而更多的是“辛苦”“讨厌”等感受。由于劳动教育在一些高校被弱化,部分大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出现了不爱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甚至成为惩罚工具,愈发让大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这些观念背后,劳动与美的联系便更难形成。在呼唤“劳动最美丽”的认知下,涵养劳动情怀、培养劳动审美的价值观念是现实需求。

(1)感受劳动“有益”之美。人通过劳动美的规律塑造物体,以服务他人,利于他人发展;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我,促进自我的发展。[20]比如,定期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桌,打扫卫生、清洗被褥,给自己和他人提供整洁的生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他人有益处的,是被他人所需要的,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这时,主体会通过劳动形成“自我满足”的状态,从而体会到平凡劳动的乐趣和意义,感受到“我在做有益处的事”。实践表明,只有具有正确劳动态度和丰富劳动情感的人,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享受劳动所带来的诸多乐趣。[21]而这也要求新时代高校教育者掌握教育规律,并结合劳动美的相应条件,引领大学生的发展,但又不主宰他们的思维和实践方式。新时代大学生应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在劳动中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服务社会也能增长才干,体会劳动中的“有益”之美。

(2)体验劳动“创造”之美。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创造性思维、创新型意识的体现形式。“劳动的美学性质是自由创作”,[22]这也为追寻劳动“美丽”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创造、创新和服务的能力,将个人置身于自由创作过程之中,会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也给予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重要的推动力。一些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打造出烹饪学习、手工制作等劳动技能课程,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从自我观念出发,改变“劳动不重要”的思想,而是将劳动看作是创造价值、带来幸福和愉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了解劳动体系如何维持人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从而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美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劳动情怀也会更加具有意义和价值,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更加有利的影响。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价值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