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喻 霞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据传说,《道德经》是老子当年弃官归隐行至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而写成的一部书。《道德经》共有五千多言,原本分成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道德经》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哲学、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方面,而这其中,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无为”“道”等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政治的发展。鉴于《道德经》在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影响,将其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其重大的思想教育价值,有效提升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与水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道德经》,是老子的典型代表作品,同样也是后来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一部重要创作,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经》一共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是《德经》、下文是《道经》,不分章,之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是《德经》,总共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基本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大部分都以政治为基本宗旨,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学,被称之为“万经之王”[1]。《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等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据有关学术机构统计,《道德经》也是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名著之一。目前,我们国家推行的《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粥所注,字数大概有5162字。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据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内容,运用各种方式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施加政治的、理论的、精神的、心理的综合影响,以对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奋斗目标达成共识和相对一致的行动。”[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日后大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3]。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背景之下,对于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哲学将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将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4]《道德经》是一部哲学历史著作,直至今天,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而又深刻的影响。教育者应当结合不同的发展情况来进行筛选,从中选择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作为其发展的精神武器,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的认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经》的有机结合。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发展背景、主要思想来进行分析,《道德经》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首先,背景相似,《道德经》产生于哲人辈出、思想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价值、文化多样化的全球化时代。其次,主要思想方面,《道德经》本身存在的辩证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存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专业老师要在《道德经》之中深度的发掘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内容,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升级、调整[5]。再者,使命相通,《道德经》中提倡人人遵守道义,回归到最质朴的人本主义思想,不需要假借其他人之名,按照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规律,显著的提升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
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太美妙动听;而美妙的言辞、文章,则内容往往不太真实、可信。这一句话,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比如:信实、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以真为核心,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实践中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们不太接受别人的真话劝诫,很容易在谎言之中迷失自我;其二,书本上的语言表达。书本上的语言表达是建立在准确性的语言文字基础之上,文字比较刻板,学生们一时之间不能体验其中真善美的感受。
2.1.2 不言之教
在《道德经》第二章之中,老子说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对教育者来说具有十分宝贵的启发作用。老子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相信,世间万物都是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之下的自然状态,还能依然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状态,建立最优的秩序[6]。教育有它自身的普遍规律,而教育者最重要的是把发展之道授予受教育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难易,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人生的意义,赋予人生以价值,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进行优化、调整自身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去提升自己,创造生活。
2.1.3 “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是老子提出的学习具体知识和悟道的基本方法,其一是形下层面;其二是形上层面。
老子认为,“道”具有“无”的性质,也就是没有任何的规定性,因此,它可以依照形势表现出合乎情理之中的实际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是大学生们可以使用名言概念来限定和认同“可道之道”,也就是所说的“为学”。由于“道”无时无刻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周行而不始”,在经过岁月长河的演变过程中,它源源不断的生出“学”来。基于此,学习形下层的具体知识,不断增益、更新,“为学”的具体方法是“以身现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也就是“以物观物”,也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去认识它,不可以进行主观臆测,仅仅是通过知识的积累还不够,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更高级的空间,也就是“悟道”。
“道”是一个形而上的存在,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也没有任何的规定性,人们所有感官、推理在这个层面失去一定的意义[7]。要认识“道”,只能使用“损”的方法,也就是要破除己见、打破一定的思维限制,超乎全部的规定性,进一步达到“无招胜有招”的目标,以此才能“悟道”。而且“悟道”是帮助“为学”,因为窥探其中的知识来源,就能达到“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高超境界。
2.2.1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道德经》之中,老子认为应该遵循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应该“以百姓为刍狗”,其中,“刍”,意思喂牲畜的草,“刍狗”也就是指草狗的意思,在古代社会,指的是一种祭祀用品。草狗是当时祭祀的时候,人们给被献祭一方的贡品,足以表达自身的虔诚之心。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在祭祀天地的过程中,供奉物品一定要有精简之分,但是天地不会和百姓去计较祭祀品,不会因为百姓供奉的东西比较昂贵而对此进行亲近、因为价格低廉的物品就对百姓弃之以履。老子奉劝君主也是对待百姓要一视同仁做到心无远近亲疏,也没有尊卑贵贱。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不是按照某一个基本标准去划分三六九等,老师要对大学生们一视同仁,对每一个同学给予一定的关怀。
2.2.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基本意志,它应该以天下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在老子的论述过程中,“道”应该具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主”的思想。“圣人”在老子的心目中是一个严格遵循天道的理想化角色,他认为圣人具有“道”的品质,无私无欲,才能容纳天下百姓的私和欲。换一句话说,圣明的王者一定要放空自己的利益和自身的基本需求,才能容纳天下百姓的私有欲,圣人应该以满足百姓的利益和基本需求为己任,不居功自傲[8]。
除此之外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一句话指的是老百姓所推崇的那些事物,认为是好的就认可;认为是不好的,也认可。在这句话之中涉及的中心理念是“善”,关于“善”的基本评价标准分别是:圣人的标准和百姓的标准。这句话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善恶不分,而是当自己的评价标准和百姓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以百姓的评价为转移,以百姓的意志为准。
对于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老师需要联系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去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导大学生们尽可能的按“道”的要求做到“不争”与“知足”,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政治修养,在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要有明辨是非、判断美丑的能力,日行一善,不忘初心。
2.2.3 生成性思维
生成性思维指的是“认为事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一切都是没有完成的,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生成性思维并不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专利,在老子的哲学智慧中,事物本质的形成一直处于一种没有完成的形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是事物的本质多样性,也非一元化的。
老子拒绝给“道”进行定义,结合不同的语境,提出“天道、谷神、一、大、朴、夷、微、希”等基本称呼,其中描述了“道”在不同语境下所形成的“渊、奥、冲虚、昼行而不殆”等基本性质。这就是在不停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无数变化的基本性质,以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以偏概全[9]。正是这样,人们认识到思政教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停留在某一个确定的认识层面之上,而是随着客观存在的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变化,重视事物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不会将每一个人塑造成他认为的“人的本质”那样,而是结合每一个人的差异去发展各自的特点。
2.3.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内容,重点表现在政治观念上。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争斗,战争连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作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做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实现。基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老师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秉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由“无为”到“无不为”的转变及实现。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在走上正轨道路之后,国家事业的兴旺是由各行各业的人们一点一滴地做出贡献,如果不尊重不同行业的内在规律而横加干涉,势必扰乱正常的发展秩序,造成一定的损坏。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善于遵循天道,万物都应该时刻遵循各自的发展轨道,有秩序的运行,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就可以用“道”来对此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可以结合教育对象的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对象的主导地位,推动教学实践的高效发展。
2.3.2 谦下不争
老子说:“既已为人已愈有,既以愈人已愈多。”一般情况之下,世界都是有限的,竞争的双方,就像一杆天平称一样,一面多、另一面就会少,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老子认为世界是无限的,竞争的双方并不只会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还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也就是竞争双方应该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在现阶段,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能印证这一思维发展的可行性[10]。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竞争不可避免,但如何看待竞争及参与良性竞争,是每一位即将进入市场的青年学生们日后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老子“谦下不争”的思想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持续修正自身行为,提升思想道德层次,是当代社会非常稀缺的道德教育资源。
大学生是日后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实践者,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效发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一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随着90后、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特征分析,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太理想,而《道德经》正好可以很好地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在《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维,提倡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鼓励大学生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拥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它其中蕴含的自然人文主义的精神,有利于教育恢复其自身本来的面貌,通过教育造就完整意义上的人,使人过上有尊严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所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益的补充。
党一直都是我们国家先进文化的重要引路人,正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群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指出要坚持“文化育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融入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谨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大力弘扬,使其发扬光大。大学生们正是因为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辩证能力,能够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11]。在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起源之作,肯定会成为大学生们深入了解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必定涉及的内容。其中大量的哲学思想及理论,有着极高的思想教育价值。
大学生应该懂得“无为而治”思想中的自然理念,谨遵自然无为的基本准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回归到自然之中。自然的表现是无为。大自然孕育了世间万物,但是不会将其占为己有;自然养育万物的时候,也不会因此桀骜不驯、沾沾自喜。道家的“无为”并不是让大学生们整日无所事事,而是不刻意的强求,不肆意妄为,在行事过程中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基于以上,“无为”就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一定要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自然属性去做,不应该执拗于蔑视事物的本性,违背于自然规律,肆意妄为。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归根结底是自然人文主义的理论。大学生们做人、做事也应谦恭礼貌,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怡然天成。
将《道德经》哲学思想有效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涉及到其中众多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结合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4.2.1 人生智慧
(1)珍爱生命。道家对生命的看法,不少人会想到“长生不老药”,甚至是明哲保身、贪生怕死,但是实际上,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有生命,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进而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爱。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赞同,但是如何珍爱生命,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顺应自然,回归到简朴的生活之中。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利和生命相比,不值一提,如果整日为名利奔波甚至为其牺牲生命,都是舍本逐末,不值得。由此可见,老子提醒人们不应重视外物,被外物所缚,而忽视人生本义。
(2)虚怀若谷不自满。老子说:“道冲,而用之久不赢。渊兮似万物之宗。”指的就是道体冲虚,渊深不见底,它的用处永远都不会到上限。因此,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意思就是说体道的人能够做到像山谷一样空虚渊深,不显山、不漏水、不自满自夸、不自以为是。虚怀若谷,要求人们要善于破除一己之见,才能做到“大人有大量”,善于聆听并接纳他人的意见,才能生出新内容。在《道德经》之中说的“大围不赢,故能避而新城”就是这一道理。
4.2.2 政治治理智慧
(1)圣人理论。治理国家一定要谨遵天道,体天道而循之,便是圣人要做的工作。在老子的心目中的圣人,要学会想民之所想、全心全意为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心,他将天下老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真正做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还要具备德善博爱。老子所推崇的爱民,是一种高层次、无分别心的博爱,通常情况之下,人应该憎恶分明,对善良的人喜爱,对恶的人要施加必要的惩罚,但是老子认为这是狭隘的爱,圣人应该超越这种狭隘,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是因为老子认为“美之与善,相去何若?”也就是说,评价是主观之于客观的审视,事物用于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对同样的事物的评价可能会因为主观评价标准或者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没有什么绝对不变。老子要求大学生们要超越普通人的分别心,爱一切人。
(2)与邻交好,反对战争。老子是一个立场十分鲜明的人,他反对战争,崇尚与人交好,他提出:“夫兵者,不祥之器。”由于战争必然带来“凶年”,百姓流离失所,老子劝诫作为统治者,一定要珍物爱民,不应该为了一己贪念而发动自己的战争。如果敌人来侵袭,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应战,不能一直沉浸在战争之中,就算对敌人,也应该对他们有一颗感恩之心。大学生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在未来,大学生们有一部分可能会成长为国家的管理人员,作为一个合格的国家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自我修养,该有怎样的治国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
综上所述,《道德经》作为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输出的文化价值,非同一般。它自身蕴含的无限思想教育智慧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的启发和高屋建瓴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不小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专业老师要深度挖掘《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及理论,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最终为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提升找寻最合适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