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婧
聚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巧妙构建“绿趣”课堂——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
林婧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文笔小学,福建福州350500)
“绿趣”课堂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指向数学知识本质的教学,致力于提升个体学习驱动力、培养高阶思维、强化学科核心能力等方面而展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效课堂。基于此,本文笔者从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构建数学说理平台、掌握多元实用策略、将解决问题融于生活四个方面入手,聚焦于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效构建节能高效的“绿趣”课堂,以强化个体解决问题素养的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节能高效;“绿趣”课堂
“绿趣”课堂,是教师以学生为本,解决从“知识素养”的提升到“人的培养”问题而展开的教学。其中,“绿”是生命的样态,是教师以人为本,将学生的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上,通过引导他们建立数学信心、培养问题意识、学会从数学中感悟人生哲理等方式,构建具有人文关怀、人性发展的课堂教学。“趣”是学生智慧发展的保障,亦是指向数学知识的本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致力于激发个体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及高阶思维。在“绿趣”教学中,“绿”与“趣”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绿”的维持和推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趣”的生长;而“趣”的生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绿”的价值,进而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将以“解决问题”教学为切入点,对如何有效创建小学数学“绿趣”课堂展开进一步探讨。
“趣”是“绿趣”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营造轻松、欢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又有益于调动个体的学习动机及上课互动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对此,在小学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天然喜好新鲜、活泼、有趣事物的特征,构建趣味性的学科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枯燥、乏味、单调”等负面词汇上;似乎“有趣”“好玩”“生动”等特性与数学沾不上边。而这也是导致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消极懈怠的主要原因。对此,在小学解决问题的“绿趣”教学中,为有效改变这一困境,教师不妨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征,适时引入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谜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此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与动机。
例如,在人教版《年、月、日》一课中,教师便通过引入趣味数学谜语的形式,调动他们的互动积极性。如,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提出“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答一用品)”这一谜面时,不少原本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也开始集中注意力,将目光投向教师。而后,当大多数学生的互动热情被激发出来后,教师便趁热打铁,引出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家三口要坐火车去看望奶奶。爸爸:“我们得抓紧时间啦,火车9点就开了。”到了下午,妈妈:“6点了,终于到站了。”请问,到奶奶家要坐多久的火车?此问题一出,不少学生仍保持刚才跃跃欲试的状态开始思考。对此,教师便鼓励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说说各自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他们分析并解答情境中的问题。如,班上学生找到关键信息后,主要采取两种解决策略:一是数字计算:下午6点=18点,18-9=9,所以到奶奶家坐了9个小时的火车。二是采取在钟面上数时间的方式寻找答案,也能很快数出9小时。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的上课兴致与思维活力已然被谜语给充分调动起来了,因而当他们看到数学问题情境时,其主动思考与解决本问题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为营造浓厚的智趣氛围发挥了不少作用。
在小学“绿趣”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个体上课的活跃度与参与性,教师还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以游戏化的形式调动他们的“玩性”。以此,通过巧妙构建具体的趣味问题情境,优化他们的上课体验。
以人教版《认识人民币》为例,教学中,教师主要结合小学生喜欢“角色扮演”的个性特征,引入“游戏扮演法”的形式,满足他们的“玩心”。继而,通过创设平等、轻松、和谐、趣味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成效。具体过程如下: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其转化关系后,教师便鼓励他们以2-3人/组,自行选择扮演“收银员”或“顾客”角色;接着,向扮演“顾客”的学生每人分发13元“仿真人民币学具”,并规定数学书7元/本、语文书8元/本、音乐书6元/本、笔盒5元/个。引导他们思考:现在收银员没有零钱可以找,自己要怎样买才能正好花完这13元呢?对此,有不少学生的“游戏”热情高涨。他们积极和伙伴一起交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如,有学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任意选2本进行组合。如果总价比13元多,就换本便宜的;如果总价比13元少就换本贵的,以此试出2本价格之和刚好为13元。在教学实际中,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游戏情境既有益于提升课堂趣味、优化个体的上课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又能增强他们解决“人民币”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甚佳。
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不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懂得怎么算,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既无法发挥“解决问题教学”对强化个体学科素养的功效,又容易使学生落入“机械学习”“刻板练题”的窠臼之中。对此,在以“生本”为底层逻辑的“绿趣”教学中,为切实培养个体的理性思维,营造良好的智趣与理趣氛围,教师不妨通过有效构建数学说理平台,鼓励学生在说理教学的驱动下不断深化自身的思考力、理解力与学科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有关“百分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一个问题情境:商场在购物节这天做活动,小郑心仪的一双鞋子打六折后,便宜了108元。那么请问,这双鞋原来卖多少钱?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不少学生并没有理清“打六折后,便宜了108元”的数量关系,误认为“108元就是六折的价格”,于是列出“108÷60%=180(元)”的错误解法。对此,教师将错题展示在教学白板上,鼓励班级学生毛遂自荐,上台说理。一开始,积极举手的主要是日常表现较活跃且学习信心较强的先进生;而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平时较少发言的学生也开始自告奋勇,上台说理。这位学生刚上台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本题中容易被误解的句子是“打六折后,便宜了108元”,并对其内涵进行梳理:前半句“打六折”指的是现价是原价的60%,原价为单位“1”;后半句中便宜了108元说明现价比原价少了108元。所以,正确的解法应该是:108÷(1-60%)=270(元)。之所以有同学会列出“108÷60%=180(元)”的式子,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打六折后,便宜了108元”和“打六折后,卖108元”的区别……教学实际中,教师鼓励日常较沉默甚至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上台说理,不仅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增强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公开表达的个人特质,而且也能促使他们在说理的过程中通过接收教师与同学的积极反馈,来增强学科自信,提升学科素养及热情,以此落实促进个人发展、提升课堂高效性的目标。
“打造节能高效课堂”是小学“绿趣”教学的重要模块。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实用的学习策略达到这一目的。
事实上,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相反,它是由多个环节与步骤构成的层层递进的过程。对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为有效构建高效的学科课堂,教师应当注重向学生教授系统、完整的解题策略,以此引导他们在获取关键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及转化数学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高效的解题策略与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上导入一个数学动画场景:一台收割机在麦田里以80m/分钟的速度行驶,收割宽度为6m。当它行驶了7分钟的时候,能割多少面积的粮食?对此,为了能够让学生系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思路,教师主要以问题引导的方式,促使他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问题情境,提问:“你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哪些有用的信息?”此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找到关键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数学语言:速度=80m/分钟、宽度=6m、行驶时间=7分钟、求收割面积。教师:“非常好。那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先知道什么,后知道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开始分析:得先了解收割的图形是什么,再根据面积的公式解答。即,收割图形是长方形,它的长=收割机行驶的路程=速度×行驶时间;宽=6m;面积=长×宽。可以列出算式:80×7×6=3360(平方米),并检验过程。教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以上的几个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和理解——分析与解决——回顾与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实用性较强的解题步骤,能够帮助他们捋顺思路、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继而达到切实提升其解决问题效率的效果。
另外,为进一步构建节能高效的“绿趣”课堂,教师还应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在有效掌握转化、数形结合等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切实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素养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新开了一瓶水,先倒了其中的1/3到空瓶子中;接着,又倒了剩余的1/4;第三次,又倒了剩余的1/2。问,这三次总共倒了多少水?教学中,这种实物演示的方式,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互动热情。实际上,这题的解决思路主要是将三次倒的水相加,即,第一次:1/3;第二次:(1-1/3)×1/4=1/6;第三次:(1-1/3-1/6)×1/4=1/8;总的:1/3+1/6+1/8=5/8。但教师考虑到,求第二次与第三次倒的量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于是就通过渗透学科思想的方式,点拨他们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如,教师先指导学生用一个正方形表示水的总量,也就是单位“1”。接着,根据题意合理划分正方形,将抽象的数理知识具体化,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该解决思路,并鼓励他们将该方法应用到下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教学实际中这种方式极受学生喜爱。
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虽然数学问题的形式繁多,但都有一定的解题规律与方法贯穿其中。对此,在解决问题领域的“绿趣”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学会提炼特定题型的解题方法及模型,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与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问题进行分类、理清其特征并归纳出每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总结归一问题的特征时,教师主要通过引入动画故事的方式,向学生生动展现归一类问题的情境。比如动画中,白阿姨在厨房做牛轧糖,一共有320颗。牛牛帮白阿姨把这些牛轧糖平均分装成8包送人,请问每包有多少颗?陈阿姨说她收到了120颗,那么她收到的有几包?以此,通过构建故事情景的方式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促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归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先求每份是多少,再以单量为标准求数量”的题型。而后,鼓励他们根据以往解决过的问题,归纳出方法和模型。即,单份数量=总量÷份数;单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等。这样,当学生日后再遇到“归一问题”时就能准确识别出来,并根据其特征选定相应的策略进行解决,极大地提升了个体解决问题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问题领域中“问题”并非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应用题,实际上它还包括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将“解决问题”教学生活化是以节能高效为特征的“绿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功用层面来看,将“解决问题”融于生活,在切实强化个体的迁移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提升课堂高效性等方面,也有突出作用。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点拨他们在自己一天的活动中选取一个与数学有关的生活情境创设问题并进行解决;而后,再在班级中与“日记小组”的成员分享自己的问题,看看其他成员是否有更新颖或简便的解法。以此促使他们在交流互鉴与学科应用中,不断拓展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创新素养。如,有学生自行创设了“家与学校的距离为多少?”的问题,通过估算自己一步的长度、用电子表记录回家的时长,估测二者的距离。对此,在小组讨论中,有同学提出了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即,先测量自行车的半径,算出其一圈的周长;接着在自行车轮上安装“码表”记录从学校到家一共转过多少圈,从而计算出它们的路程等。教学实际中,由于生活中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可有效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中,为能有效构建和谐、轻松、高效的“绿趣”课堂,教师应当秉持生本理念,通过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引入谜语、游戏等情境,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鼓励学生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学习策略、学会说理、生活化数学知识等方式,构建节能高效的智趣课堂,以培养其学科思维及解决问题素养。
[1] 宁云峰.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21(1):131-132.
[2] 游晓琳,沈绍方.以“智趣课堂”促进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探究[J].天津教育,2021(14):12-13.
[3] 方海英.聚焦说理能力培育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师,2020(22):63-64.
[4] 林锦钦.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天津教育,2021(17):61-62.
G622
A
1002-7661(2022)10-0147-03
本论文为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0年度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绿趣”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LJJKXB20-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