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莲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 云南 会泽 654200)
高中物理是学生理科思维的基础,并且物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和物理思维能力提出高要求,但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论与应用实践分离的情况,知识掌握了却无法在解题实践中进行应用。并且在新课标政策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强化解题训练,在练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解题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物理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应该导入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培养方式,及时调整使得培养的过程更加高效。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看法。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高中物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学习,最终目的还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并且在物理题目中应用物理的基础概念以及基础公式的基础运用和变形应用。通过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物理概念以及有关的公式定义之间关系的把握,并且有利于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实现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提高,对于基础知识能够认真分析和灵活运用,实现快速、高效以及准确的解题能力。[1]
高中物理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性和复杂性,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解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够根据大量的物理练习题目来检验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且在每一次的练习中不断归纳不断提高,将一些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解题技巧内化到自己的物理知识框架中,实现零碎知识点的整理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利的。
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知识的有序、完整的基础上,在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中能否迅速地将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到题目当中。在培养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对于杂乱无章的知识就会实现框架化并且对于知识实现有序、集中化储存,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构建合理高效的知识框架。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虽然新课改进行了很多年,对于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但是仍然有大部分教师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目的仍是较为单一的,是以考试成绩以及平时考试的分数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想并不重视,认为这些对于物理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关系,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失去兴趣。
在社会经济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以及相关的辅助性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是固守落后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时候,还是坚持一言堂,没有针对学生自身对于物理的认知条件,盲目地进行教学,无法将学生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框架化,无法将物理理论和相关的物理应用题结合起来,对于解题能力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要是想真正提升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以及高中物理的学习质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以及培养物理解题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发挥自主性,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促进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课堂教学中以及课后大量的习题练习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框架,并且有效地提高物理解题能力。本文利用了分析物理现象、巧设课堂讨论情境以及发挥学生自主性三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相关的物理内容,促进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尽可能帮助学生在框架性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实现学生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升。
对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来说,需要结合相关的物理数形结合,并且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才能够对物理题目进行一定的解答,如果离开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形作为铺垫,对于物理题目的解答就会寸步难行,甚至在解决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全面解答。对于物理题目进行分析可以活跃学生的物理思维。[2]
例如,教师在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利用高速拍摄技术对于抛出的小球进行点数的拍摄,可以发现在平抛运动中,小球的点连起来是呈现曲线状的形状,并且观察公式x=v0t,y=1/2gt2s=1/2g(x/v_0 )2。随后再进行“直线运动”的相关实验,发现垂直掉落的小球点连起来呈现一条直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平抛运动以及直线运动的函数图像进行对比,随后再让学生再假设出几个点对于平抛运动公式以及直线运动公式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的课堂中引入数形结合的物理思想,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并且将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图形,将物理知识体系变得清晰明了,学生对于物理图形熟悉之后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相关物理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生解题能力也会得到实质性地培养。
物理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物理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的高低,可以巧设课堂讨论情境,开展相关的课堂讨论,基于一个物理知识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设计研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物理讨论,互相分享关于物理题目的解题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不同的解题方法,内化自身的物理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的物理题目时,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这几个力只共面不共线,这时候平行四边形定则就不方便求解合力的大小。这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们通过讨论会发现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将各个力进行正交分解之后互相垂直在坐标轴上,并且求出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合力Fx和Fy,然后再利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出合力的大小,F与x轴的夹角为A那么Fx=FcosA,Fy=FsinA。随后列出x轴和y轴方向上各个合力的两个方程之后,求解就可以得到结果。对于相关的物理题目都会涉及到相关的物理公式,在用一个基础的物理逻辑行不通的时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在一道物理题目中获得新的切入点以及新的思考思路,巧妙利用题目中给出的相关条件与物理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地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和物理分析能力。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思路引导还是占到大部分实践,学生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到自己去分析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理解的偏差,将原本简单的题目复杂化,导致学生无法发挥自主性,并且自主解题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教师在“影响加速度因素”的物理知识讲解时,教师在讲解时设定四个物理量分别为质量m相同的物体在受到两个不同的力F1、F2拉动(F1 物理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基础的,但是一些关于物理概念和定义的变形的应用是十分复杂的,容易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听懂,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并且教师应该遵循教学实践性原则,物理知识不应该停留在让学生认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更应该在练习中不断总结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如果对于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那么在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教师在培养解题能力的时候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科目,对于学生自身的物理知识框架的要求也很高。有效地培养解题能力的前提就是对于知识进行框架性总结,对于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多个方面对于基础知识进行框架性整合,并且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实现解题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解题能力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物理素养之一,但是高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教师的有利引导下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建立物理知识框架,将物理基础概念以及相关的解题技巧实现有机联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4.培养解题能力应遵循哪些原则
4.1 遵循教学实践性原则
4.2 遵循知识基础性原则
4.3 遵循知识框架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