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克仁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二中学 甘肃 陇西 748100)
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学生在高考中的应试能力很强,在高考数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确实不错,但学生自己又不能提出问题。我国的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学习和生活,一切为了高考分数的理念也确实把学生应试能力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接受教师把知识形成过程和结果一并全盘教给自己,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主动探求数学深层知识信息的需求,这是学习方式质的变化,最终将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说,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长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食人嚼后的馍”的学习习惯,学生都等数学老师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一一讲解给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现象就更加少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到的仅仅是平面化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而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多问、多思、多想,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数学教学任务,而且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就像在日常生活中,炉子上的水壶的蒸汽反复顶起壶盖,喜欢多问多思的瓦特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类题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勤于提出问题,并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由一个问题,引起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变通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它使学生能克服大脑中原有的解题模式,用一种或几种更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数学思维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学生由一种数学题的解题方法联想到多种解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了发散性思维的方法,遇到数学问题或者其他学科的问题就会习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问题拓展开来,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科的综合能力。数学发散性思维还能适用于其他学科,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水浒人物林冲的性格特征后,就会通过发散性思维,联想到其他水浒人物武松、鲁智深等,然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深刻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所以高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各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
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良好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都需要在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实现。如2019年全国二卷文科数学第五题,以“一带一路”知识测验为试题情景,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要完整求解这道数学题,需要学生具备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结合情境,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注重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主动提出问题的教学理念,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在数学的过程中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注重问题意识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主,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又能有效解决问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科能力培养,致使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认知或对教学内容的问题,但就是不会提出问题,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习惯性等待教师把问题答案全盘交给学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而言,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对于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高中生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即使对课堂提出的问题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主动回答,具体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学生惯于听老师对知识的反复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复制教师讲解的内容,加上学习任务中,高中学生对学习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和好奇心,被动听教师讲解,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懒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教师总会把问题答案全盘交给学生,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也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促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并增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考试分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在高考考得高分,不厌其烦地对考试知识点和考试技巧反复讲解,通过海量刷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由于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数学问题的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路,机械性的学习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也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能应付考试的需要。所以,许多学生虽然在高考中获得了高分,但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缺失,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忽视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仅仅是考试的机器,因而必须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化,在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加以重视。
数学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对数学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强考试知识点的教学,总是把课堂变为自己的讲堂,甚至不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使学生忙于听教师的讲解,而没有时间去思考与教师讲解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因而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往往不会提出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不会提出数学问题的学生数学基础差,由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性强,各知识点的关联性紧密,基础差的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提出问题,这样学生越是提不出问题,越是听不懂教师的课堂教学,那些在课堂有问题但又不想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学习自信心差,对于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不够自信,生怕提出的问题会比老师和学生耻笑,课堂无问题可问,或者有问题不知如何提出来,都是课堂问题意识培养浅薄的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敢问,增加课堂教学和谐的氛围,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气氛。
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疑惑,如对教学内容对自己的适应性,教师问题讲解的恰当性等方面的疑问,同时,又因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感到焦虑、困惑,并因此而引发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心里的驱使下,学生又不断积极想办法,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时代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面对无穷尽的知识海洋,每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的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仅仅是教学目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形成的过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教学,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述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要改变片面对棱柱、棱锥、棱台等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定义的识记,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不同建筑的教学方法,如上海明珠塔、北京鸟巢体育馆、天坛等建筑,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结构特征,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的角度分析所展示的建筑物有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在学生有了积极思考和探求的心理时,教师再展示“几何体及其结构特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空间几何体的名称结构、特征、组成、几和图形、每个平面图形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转变,从传授学科知识向能力培养的育人观念的转变,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从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科知识成功转成化为学科能力,实现新课程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更有深度的问题不断推动教学进程,使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功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流于形式,或者盲目而随意,使提问失去了本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在经过整合建构,成为引入新知识的突破口和支点。例如,当学生理解了五点作图法作出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启发学生:能不能用函数图像上已知的五个特殊的点的坐标,来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呢?这样,教师改变了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新知识前先设计问题,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就能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加具有目的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要激发学生在课堂积极提问和思考,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提问和思考。如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球面距离》一课,教学重点是:球面上的距离,教学难点是:球面上的距离的实际运用。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球面上的距离的实际应用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半球和西半球的航线要经过北极圈,而不经过太平洋?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在课堂上增加集中精力听课,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又培养了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断探寻中多提问题,并能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决而完成对数学题的求解后,就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进而增加学习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每个学生个性需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合理规范教学方法,以积极、开放、诚实的心态使课堂教学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展开评论,不要让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方法是最好的,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教学内容深层的知识信息,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学科的综合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问、多思、多想,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