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彬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幼儿园 甘肃 通渭 743300)
幼小衔接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不仅影响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后的适应性,而且关乎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即同属于基础教育,主要目标在于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但二者的教育实施途径与载体截然不同,幼儿园教育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侧重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小学教育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侧重于丰富儿童的间接经验。不能将幼小教育差距逐渐缩小视作衡量幼小衔接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指标,而是要保持幼儿园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下发挥家园共育优势,培育幼儿小学学习所需的时间观念、良好生活及作息习惯、合作能力与意识、优秀道德品质等。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家园合作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有效衔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家园合作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可以通过家园间的互动,有助于幼儿教师全面掌握家长的育儿需求,更有助于教师制定更为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家园间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幼儿能够在家园共育中不断地形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第二,家园合作有助于幼儿心理发育。家长和幼儿园要通过有效的合作,帮助幼儿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幼儿能够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以及作息规律,让幼儿能够在家园合作中提前掌握小学学习和生活应具备的能力,逐渐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第三家园合作能够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有效开展幼小衔接的必然选择。幼小衔接作为幼儿阶段的重要内容,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幼儿园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对幼小衔接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实现身心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幼儿在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学习时间逐渐增长,作息习惯及一日的学习安排也与幼儿园阶段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必须与幼儿园做好配合,根据小学生的作息及生活要求提前调整和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及生活习惯。在幼小衔接阶段,很多家长往往更加看重在学习上为幼小衔接做准备,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上,却忽视了幼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家庭对幼儿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凡事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照顾也造成了幼儿无论从心理还是生活上对家长的过度依赖,这些问题一方面会造成过度学习,引起幼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幼儿在升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生的作息,在独立性和自主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幼小衔接虽然是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段时间,但为幼小衔接做准备却不能只依靠短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上必须要提前做好规划,在幼儿升入大班作为毕业生的一年当中通过家园互动为幼儿今后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园互动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使得部分幼儿园所开展的家园互动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配合不足,信息的沟通不对称,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法及时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另一方面,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缺乏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不分重难点地制定幼小衔接方案,例如在书写、坐姿、阅读等方面的准备和引导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阶段的孩童处于世界探索的初期阶段,基础知识储备不够雄厚,对知识的实际消化、吸收能力较弱,而部分幼小衔接相关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特点,很多幼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吃力,为幼儿增添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再加之幼小衔接工作的管理不到位,不科学,近几年幼教看护点的队伍逐渐庞大,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大量传授汉字听写、古诗背诵等;对幼儿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与幼儿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升入小学一段时间内,家长都需要加强对幼儿作息、习惯、情绪、学习等方面的关注,给予幼儿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但是目前,由于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缺乏重视,不能够很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过于轻视,对幼儿的关心和陪伴缺失,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幼儿进入新环境前后在情绪、心理方面的变化,过度要求学习造成了幼儿的情绪和心理出现波动;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与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计划配合不畅,甚至存在着南辕北辙的问题,结果导致家长与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理念、目标、方法和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也会给幼儿顺利升入小学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专家讲座,会让很多不懂如何照顾教育孩子的家长找到方向,所以幼儿园可在幼儿入小学前,给予家长一个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在家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像“孩子对事物观察的变化”、“学习习惯的改善”等日常变化给予准确的记录,并与幼儿园教师恰当的沟通,对孩子在这一阶段不应当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并予以改正,让孩子在心理与身体上都能综合性地发展;专家还可以指导家长对孩子在家进行适当的智力与体力锻炼,让孩子在自由与愉悦的氛围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能力。
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进行需要家长与幼儿园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通过家园间的和谐互动以及有效对话,为幼小衔接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幼儿教师要注重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并通过有效的交流使家园需形成理解、信任的良好互动氛围。幼儿园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一对一交流、家长会座谈、家委会沟通等方式,让家长能够对幼儿的在园表现有更加清晰地了解,进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园还可以将幼儿的一日表现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及时的展示,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内的各方面表现情况。信息媒介的及时性也有助于家长与幼儿园更加顺畅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培养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还能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使家长和教师能够形成对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作息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尤其是当幼儿进入大班之后,幼儿教师与家长要形成良好的合作与配合,将幼儿的作息时间逐渐过渡到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幼儿感觉生活和学习具有一定规律性,能更好地适应准时上课、准时放学的生活。首先家长要发挥好榜样作用,每天的睡觉、吃饭时间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和纪律性,要规定每天在家的起床时间、游戏时间等;同时要时常与幼儿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幼儿在学校和家中的不同表现进行思考,也可以直接询问幼儿的想法,更有利于消除幼儿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阻碍和限制。长此以往,幼儿养成了规律的作息习惯,也会促进幼儿实践意识的强化,并提升其自控能力,可以很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这也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沟通,开展亲子互动、家长开放日等实践活动,请家长积极参与,在家园共育的默契配合下,有效促进家园合作共育。对于幼儿交往的人际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对于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家长可以给予耐心地引导,但是不能替幼儿做主。在家庭成员之间,父母也要和谐相处,以营造和谐、良好、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可以参与其中,并健康地成长。例如,父母做饭,幼儿可以帮忙摆放碗筷,使幼儿更好地感受到交流和合作的快乐。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家长沟通,开展亲子游戏,如“两人三足”游戏等,在体育活动的游戏中,幼儿也会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使幼儿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快乐且无忧无虑的童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随着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幼儿园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教育互动重要性越发凸显。为确保幼儿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幼儿工作人员重视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高效互动关系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使幼儿的素质培育工作以及幼小衔接工作更好展开,在保障幼儿全面成长的同时,也真正的实现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