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枢(福建省仙游县第三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文章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探究优化策略。
“综合与实践”教学所用的课时数较多,从准备到授课往往需要3~4课时,甚至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课前准备上。再加上“综合与实践”一般不作为检测、考查内容的范围,大部分教师会把这一类课程边缘化,对于此类课程的教学过于随意。另外,有些课程需要到户外开展调查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安全问题,学生又好动、爱玩,课堂教学纪律不好把控,以至于“综合与实践”不能有效开展。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没有去尝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相关教学经验。与此同时,相关的配套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无法达到实践预期目标。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在“综合与实践”的课程教学中毫无头绪。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相对开放,学生的回答和反馈也灵活多样。因为没有一把有效评价、衡量的尺子,如果继续遵循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很难把握,而且这样的评价也缺乏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激励作用。
在参照《标准》、查阅网络资源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第一、二学段20节课分为动手操作类、游戏活动类、调查访问类、课题研究类四大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通过制作、试验、实验、测量等方式得以实现。实践内容如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等。
动手操作类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做好教学前的活动准备,如布置活动场景、收集活动素材、准备活动工具等。
第二,科学性地制定教学活动计划与具体实施步骤,让学生知道活动流程,并强调应该注意的地方等。
第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教师要及时结合问题线索,给予方法上的引导。
好奇、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综合与实践”类课型要紧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学习活动有机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摸索、尝试,感受数学带来的趣味,再渗透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及策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喜欢这类课型。实践内容如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五年级上册“掷一掷”等。
游戏活动类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围绕活动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场景。
第二,明确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浓厚的数学味,发现数学价值。
调查访问也称为“小调查”,主要是围绕高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并通过分析获得的信息做出决策。实践内容如教材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六年级下册“绿色出行”“生活与百分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等。
调查访问类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制定好调查方案及相关的记录表格,制定好调查内容和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明确调查所需要的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归纳。
第三,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思考,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四,在课后巩固中利用课堂归纳的数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验证,拓展延伸至具体的生活实际中。
课题研究,就是围绕“小课题”所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与之前的调查访问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相比之下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广。实践内容如教材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北京五日游”等。
课题研究类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与调查访问类课例相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相关方案的制定、相关调查表格的设计,指导学生做好方案表格所需的各种要点登记和整理。
第二,教师要全程参与实践研究过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充分交流,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环节进行适时指导和小结。
第三,在调查研究后,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体会收获成果的喜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不做好与坏、优与劣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的碰撞。
每种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策略,各种课型的特点和方式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型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策略。“综合与实践”课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供借鉴,但是只要教师深入学习探究,不断实践反思,总会找到适合教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