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君
(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0)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必须设置的技术性基础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掌握以后,让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电工的“潜质”。这一课程的实践性要比同类课程更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难点非常突出,相关的概念公式要能灵活的调整和有针对性的运用。遇到课程中一些学生不容易直接理解的地方或者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要能为学生“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与讲解。当然,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能够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拥有具象化的感受,从而使教学的直观化效度更好。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的比例要比传统教学手段大很多,一些用语言不太容易描述出来的电学现象,通过视频或者动画展示出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有效增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能够持续增强。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为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技能人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电工基础》并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整体性不强。其实从课程内容就可以找到原因所在,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理论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学习和运用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需要注入信息化技术这一“强心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为学生创设出专属的教学场景,将只有在实验中或者在有关的生产实践中才能见到的现象搬到多媒体上,并把社会需要哪种人才和相关的就业前景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有形或者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电流概念和方向这一内容时,学生初学时会因其太为抽象而产生“厌学”的思想,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再现模拟出电子是怎样进行运动的,让课程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知道什么是电流以及它的流动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电工基础》的实践性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所以在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对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融会贯通。因为课程中的内容通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功夫才能理解,所以信息化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缩短这一周期,让学生得以轻装上阵,没有太多负担和压力的进行学习。比方说,在学习《电容器》课程中的充电和放电过程时,每个物理量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光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无异于“异想天开”,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变得困难和吃力。这时,借助flash动画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每个物理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让他们在脑海中也能留下较为深刻持久的印象,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劲头儿更足、学习兴趣更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采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将图案、文字、色彩等有机组合到一起,以强大的视听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保证预期的学习效果。
比方说在学习课程中的电磁感应的有关知识时,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概念会让学生觉得非常陌生,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会让陌生一步步变成熟悉,概念理解和学习起来变得轻松和愉快,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怎样精准地判断出电动势的方向,从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一:根据客观条件确定好原磁通的方向,并深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发生的趋势;步骤二:依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科学判定出感应磁通的方向;步骤三:根据安培定理,科学判定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在上述步骤都完成以后,用鼠标点击已经事先准备好的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和不同动画为一体的视频,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手势,通过这一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学习知识与解决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专业课的教学重点聚焦于学生学习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需要重点学习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来说起着必要的铺垫作用。除了以往运用到的做实验以及培养动手能力之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非实验性项目进行多角度的模拟演示,以动静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能训练能力的内外部有机衔接。
比方说,在学习课程中的单相正弦交流电产生的基本理论时,如果没有关联性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那么对于复杂结构的理解就会变得“捉襟见肘”,这时就需要信息技术展现出真正的实力了,将单相交流发电机的结构、旋转线圈是如何切割磁力线的等一系列内容以课件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并在图片和视频切换的过程中,阐述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接着在以手势性的方向指引配合下,科学判定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具体方向及其随着线圈的旋转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实际训练能够有极大的补充与完善,是当下培养学生技能的“通用”模式。
在学生学习完课程内容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做好及时的复习,并在得到反馈结果的同时,动态灵活地作出调整,让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短板得到极大的弥补,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将计划和目标精准定位,能够以最快速度知晓学生哪里记得不牢固、哪里记得不准,并在强化记忆和巩固基础的同时明确接下来学习的方向,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分成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通过完备而详细的知识框架构建,让学生对于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本领一览无余。
比方说,在教授课程中的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章节知识点时,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教学软件对其进行必要性的检测与复习。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在投影设备投影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以树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一讲解交流电都有哪些特点、纯电阻和纯电感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就能够实现抽象化向具体化的转变,老师和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效率,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促进。
目前由于实验设备非常的有限,一些电工知识不能直接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对理论知识产生具象化的理解和进行直观化的思考。信息技术的可视性同样能够弥补实验不足产生的短板。首先,以往的实验教学时间较为固定,像是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非常短暂,可能在电闪火花之间就已经结束了,尽管教师可以进行多次实验,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看到过程。这时,信息技术的可视性就会对其进行延长和放大,可以暂停或者慢放的方式让学生一点点看到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有了直观化、具象化的体验之后,也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其次,信息技术可视性能够让学生找到客观存在的物理规律,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揭示本质的现象上,进而弥补实验不足带来的缺陷。
比方说,在讲授“电磁感应”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磁场都会产生哪些变化,想要深入感知更是无从谈起。而信息技术的可视性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以模拟的方式情景再现电磁场都会发生哪些具体变化,进而知道磁感线的变化和分布,最后理解电磁场都有哪些物理特性。除此之外,一些实验的危险性和风险性比较高,操作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注意,但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以后,就会避免这一特殊情况的发生。比方说我们经常听到或个别人看到过的短路触电事故,从外在的表象上看,学生不知道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导入到人体当中的,如果直接以实物情景再现会有极大的风险。但是在多媒体的情景模拟之后,学生就会知道事故发生的原因究竟是怎样造成的了,在做好防范准备的同时,提高了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让教师的传统教学插上智慧的翅膀,学生对于每一次课程的学习都能抱有新奇感,教与学都能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与提升。所以,《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也要利用好这一“敲门砖”,让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一线教学中绽放出更多的光彩,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