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玮(甘肃省华亭市西华镇王寨小学)
独立思考能力一般是指学生能够对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自主分析与思考,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解决的学习能力。数学学科教学本身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突显出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等特点,让学生乐于主动围绕数学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
在教师正式开展新课教学之前,教师一般可以引入某个话题,让学生先对新课的学习主题进行自主的猜测,并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新课,学习新课的知识内容。而教师要在新课导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则可将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充当新课导入的教学话题,让学生在受到启发的前提下主动围绕数学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在新课导入时提出这样的启发性数学问题:“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会听到‘我收到的糖果是你的2倍’类似的话语,这里的‘2倍’是什么意思?你会算出2倍的糖果是多少吗?如果是3倍或4倍,甚至是更多倍呢?”学生在没有学习“倍数”相关的数学知识时,难免会对这样的话语感到疑惑。如今教师提出了这一教学话题之后,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对新课的倍数相关知识进行了自主的学习,对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有的学生在了解了“2倍”的意思之后,开始学习“一个数的2倍”的计算方法,然后开始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学习“一个数的3倍”“一个数的4倍”“一个数的n倍”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健康发展。
教师可从创设思考性的教学氛围这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的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将趣味的教学理念引进来,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时,积极主动地对相关数学问题展开独立思考。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一课中,教师可先开展课堂上开展一个趣味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我们先玩一个游戏,老师会随机点出某个人的位置,你们需要立即反应过来,并大声喊‘我在’。”在这一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的是第几列第几位的叫法,学生在这一游戏中进入到了趣味的教学氛围。为了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有其他可以确定一个人位置的方法吗?”每个学生可能会想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位的方法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也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一个代号,根据代号来寻找一个人的位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新的思考:“教材中提到了一种叫‘数对’的方法,你们知道它是如何确定某人或某物的位置的吗?”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开始带着一定的探究欲望,对教材中提及的“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自主的学习,并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一课堂问题展开了独立的思考。
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活动为平台,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与小组内部的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学习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4]。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教师可先围绕“平行与垂直”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围绕这些数学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独立思考:“如果你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线,那么这两条线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其中是否存在两条线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呢?我们如何确定两条线相互间平行或是垂直呢?如果要使用数学学习工具直接画出两条平行线或是两条垂直线,那么你可以用哪些画法?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发现其他的新问题吗?”
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先展开独立的思考,再与同伴展开相互讨论,对自己尚未理解的数学问题展开合作性的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一些不同的新问题,让组内的学生展开新一轮的独立思考,再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交流彼此的学习看法,这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学习机会,学会掌握一定的学习主动权。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课中,教师可与学生围绕一些数学问题展开课堂互动:“如果有一截绳子是原来绳子的,若是对这截绳子对半分,那么请问对半分后的绳子是原来绳子几分之几?”
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将一绳子的剪下来,然后将其对折,从折点处将它剪成两截。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动手操作过程蕴含的数学知识,对其中的算理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展开独立的思考,将原来的绳子视为单位“1”,这里的“1”可转化为,那么意味着原来的绳子可以被均分为3段,题目中的这截绳子占了其中的2段。若是再对这截绳子对半分,那么可直接列出算式:。即对半分后的绳子是原来绳子的。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时,可有效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若是形成了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地分析与解决,还可解决更多其他的学习障碍。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好学习的主动权,积极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对数学问题展开不断的自主思考,让自己能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