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任芳
妊娠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但是,在妊娠过程中,伴随孕周延长、胎儿发育成长,盆腔、周围器官可受到一定挤压,同时,受阴道分娩影响,产妇产后极易发生盆底肌力减弱,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一般情况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损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且部分产妇恢复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预后效果不佳,因此,临床需重视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促使盆底功能能够尽快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2]。为此,本次研究抽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间80 例产妇,对不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间80 例产妇,以康复治疗差异性分为对比组及研究组,每组40 例。对比组:初产妇22 例、经产妇18 例;年龄21~37 岁、平均年龄(29.12±5.35)岁。研究组:初产妇23 例、经产妇17 例;年龄21~38 岁、平均年龄(29.45±5.29)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纳入研究对象具有盆底康复适应证、耐受性[3];②临床资料完整、真实;③事先对研究内容、目的等知情。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②语言、听力以及认知等功能存在障碍者;③中途退出观察者。
1.3 方法
1.3.1 对比组 产后采用一般治疗:康复指导医师告知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相关知识,指导其适当增加饮水量,进行阴道收缩等常规练习。治疗6 周。
1.3.2 研究组 产后采用盆底功能康复锻炼:①全面评估产妇情况,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计划,同时,根据其实际认知程度、能力等,采取多种方式使产妇知晓和明白实施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作用、重要性,另外,对产妇存在的不良心理、负面情绪进行干预,为康复锻炼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②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可将康复锻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导产妇进行阴道收缩、放松训练,30 min/次,3~4 次/d,通过该方式提升排尿控制能力;第二阶段:进行低频电流刺激训练,利用电极刺激盆底肌肉、神经,促使盆底肌力尽快恢复,10~20 min/次,3 次/周;第三阶段,指导产妇进行肌纤维练习,10~20 min/次,3 次/周。治疗6 周。锻炼期间加强产妇观察和监测,逐渐加强康复锻炼的时间、力度,发生异常及时进行处理。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在实施期间康复指导医师还应该重视产妇的认知、心理等指导,提升其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视度、配合度,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开展、预后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盆底肌各项指标(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肌电值)、盆底功能恢复相关指标[盆底功能障碍评分(评分越低,盆底功能障碍越轻)、盆底肌纤维收缩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盆底肌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组阴道收缩肌电值为(28.48±1.39)μV、阴道静息肌电值为(26.35±1.29)μV、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为(4.24±0.47)s;研究组阴道收缩肌电值为(33.52±1.41)μV、阴道静息肌电值为(37.13±1.35)μV、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为(6.31±0.72)s。研究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静息肌电值大于对比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99、36.513、15.226,P=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盆底功能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对比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29.25±2.98)分、盆底肌纤维收缩压为(25.57±1.99)cm H2O;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29.31±2.87)分、盆底肌纤维收缩压为(25.49±1.85)cm H2O。治疗后,对比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15.45±1.06)分、盆底肌纤维收缩压为(32.18±2.44)cm H2O;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10.23±1.01)分、盆底肌纤维收缩压为(38.51±2.63)cm H2O。治疗前,两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纤维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2、0.186,P=0.927、0.853>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比组、盆底肌纤维收缩压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49、11.159,P=0.000、0.000<0.05)。
数据资料显示,45%左右的产妇在分娩结束后可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4]。同时,有研究指出,产妇在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后,其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较大不适,不仅会加大产妇罹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和几率,部分产妇甚至会因此出现自残、自杀等不良行为,对其正常生活、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由此可见,产妇产后恢复需引起临床和产妇的重视,尽早采取科学合理的盆底功能康复锻炼计划[5,6]。
既往在分娩结束后,一般是由康复指导医师告知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相关知识,指导其适当增加饮水量,进行阴道收缩等常规练习,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个体化等特性,整体效果并不佳,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几率仍然较高,且恢复时间较长,因此,临床需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7,8]。目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是临床促进产妇产后恢复的重要方式,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盆底功能康复锻炼能够加强肌肉收缩能力,提高会阴肌力,进而促进和加快盆底肌功能恢复[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静息肌电值大于对比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比组、盆底肌纤维收缩压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在产妇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基于产妇实际情况,从不同阶段指导产妇进行康复锻炼,真正满足不同产妇的真实需求,更好预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情况。
综上所述,给予产妇个体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最大程度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优化盆底肌相关指标,促进盆底功能恢复进程,因此,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作为推荐康复治疗方式在产妇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