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超
消化道肿瘤即发生于人体消化道上的肿瘤,泛指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对人体危害较大,需及时诊治。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消化道肿瘤诊治水平日益提升,已经衍生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MR等多种术式[1,2]。相关临床研究揭示,ESD 具有将较大病灶大块剥离的特点,且剥离病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为患者预后提供参考[3-5]。对此,本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4 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ESD 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204 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 例。观察组男51 例,女51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17±5.06)岁;具体病症:胃部肿瘤53 例、食道肿瘤37 例、结直肠肿瘤12 例。对照组男52 例,女50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17±5.06)岁;具体病症:胃部肿瘤54 例、食道肿瘤37 例、结直肠肿瘤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本次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消化道肿瘤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余肿瘤患者;不符合本次研究应用手术指征患者。
1.3 方法
1.3.1 仪器及药品 Olympus GIF260Z 电子胃镜;Olympus CF-260 电子肠镜;EU-M2000 型超声探头主机;NM4L 注射用针;爱尔博APC300 治疗仪;奥林巴斯PSD-20 高频电;肾上腺素(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甘油果糖(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靓胭脂(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EMR 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治疗前,患者需先行接受常规内镜检查,以获取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确定数据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消毒铺巾,在患者肿瘤外缘5 mm 处进行标记,再度检查,确保标记位置无误,随后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注射靓胭脂、肾上腺素、甘油果糖等,以抬高病灶,并使用透明帽吸起病灶,于内镜下行套圈电切治疗,切除病灶,完毕后,采用电凝止血,并对残留组织或者出血创面行凝固治疗。观察组行ESD 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先行应用内镜检测患者肿瘤位置、大小等信息,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常规麻醉,随后行:①标记:由治疗医师使用电刀于患者肿瘤周围2~5 mm 处黏膜进行灼烧标记,各标记点需间隔2 mm,若患者为黏膜下肿瘤,且肿瘤较大、较浅时,可跳过这一举措。②黏膜下注射:于患者标记点外侧注射甘油果糖、靓胭脂、肾上腺素等,各点位均注射2 ml,至患者病灶明显抬高,若患者肿瘤较大、较浅时,可跳过这一举措。③边缘切开、剥离肿瘤:沿各标记点切开患者病灶周围黏膜,以先切开部位为病灶远端,使用钩形电刀、IT 刀进行病灶剥离,若视野不清晰,还可使用透明帽、反复黏膜下注射等措施协助。④创面处理: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术中穿孔、出血、食管狭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比较 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1.18%、治愈性切除率82.35%、横向切缘阴性率92.16%、纵向切缘阴性率90.20%均高于对照组的55.88%、52.94%、70.59%、64.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比较[n(%)]
2.2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36.22±7.35)min 短于对照组的(71.29±12.4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84,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据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是全世界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起源于上皮,少部分起源于黏膜下,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且以中年男性、家族遗传肿瘤病史者多发,具有耐药性较高、复发率高、转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引起重视。有研究[6,7]显示,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早期的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提升其5 年内的生存率。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EMR、ESD 术式治疗消化道肿瘤。ESD 是基于EMR 术式基础发展的产物,与常规EMR 术式相比,ESD 具有一次性清理较大病灶的能力,治疗效果好,且剥离病灶能够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病理资料,减少常规EMR 术式分块切除治疗所带来的病变残留、复发等问题[8-11]。经由结果显示,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1.18%、治愈性切除率82.35%、横向切缘阴性率92.16%、纵向切缘阴性率90.20%均高于对照组的55.88%、52.94%、70.59%、64.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ESD 术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灶切除率,利于患者康复。
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36.22±7.35)min 短于对照组的(71.29±12.4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8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ESD 术式能够实现一次性剥离较大病灶组织,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减少了传统EMR 术式病灶组织分块切除操作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降低术中穿孔、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12-14]。
但本文纳入样本数量较少,研究结果准确性尚待进一步验证,需后续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为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ESD 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治愈性切除率,利于患者康复,并改善预后,减少复发,且术后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