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培训科,山东日照 276500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特征表现为高血糖,因而对患者血糖的控制十分关键。若血糖数值过高很容易诱发心脏、眼部与肝脏等器官并发症[1]。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系统疾病,治疗过程较长,患者心理负担与家庭经济负担均较高。现阶段,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方法尚不完善,也无法治愈此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甚至有部分患者还会产生其他系统并发症,若治疗与控制不及时,病情加重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影响[2]。目前,伴随时代快速发展与医疗行业进步,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明显得到优化。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方法中除了药物控制,还有必要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且在饮食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若饮食控制不理想很容易使病情恶化[3]。为此,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案十分必要。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平均(52.15±1.38)岁。研究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6~84岁,平均(52.11±1.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认可。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重大并发症;心肝等脏器功能不全;沟通障碍;精神疾病患者。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监测血糖并多加指导,在饮食与心理等方面实施护理,采取对症治疗并详细观察体征。
研究组应用人性化服务,创建专门人性化护理小组,护士长负责对护士进行培训,重点在于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以确保护理工作者责任感的增强。同时要定期实施考核,以保证护理工作者自身技能与操作水平的提升。
①营造安静且温馨治疗环境。护理工作者在患者接受基础性治疗的过程中若为冬季,则需为其提供热水袋[4]。应确保病房内环境的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以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同时,要及时整理床褥,以确保干燥,为患者创设舒服且清洁病房环境。另外,为方便患者治疗,可在病房内摆放钟表,同时要为患者讲解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并为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若天气转凉,则需为患者更换厚被褥,并仔细登记患者意见、需求与感受等,以不断优化人性化服务[5]。
②护理态度要和蔼。护理工作者在针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也应当主动与其沟通交流,而沟通时所用词语要温暖和蔼,使其在治疗期间能够切实感受温暖与关怀。要对患者多加鼓励,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以不断增强其治疗信心。与患者交流的时候,护理工作者应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对患者隐私给予尊重,在不侵犯其隐私的情况下保守患者的秘密[6]。另外,护理工作者要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③静脉滴注人性化服务。在静脉滴注之前应握住患者的手,使其手部温暖且静脉更清晰,进而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改善。若在冬季,则需提前为患者准备暖宝,患者输液治疗时则需在输液管下方放置热水袋,使药液温度适中,尽可能减少患者治疗中的不适。静脉穿刺要安排经验丰富且手法精准的护理工作者,提高穿刺成功率并缓解患者疼痛感[7]。输液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应当保持微笑沟通,为患者讲故事或者举案例,陪同其观看电视健康栏目,分散其注意力。结束滴注后,要为患者敷好纱布或用医用脱脂棉,并告知患者保护血管的相关事项,同时准备热毛巾对患者的手部进行热敷。
④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实施心理层面关怀,只有患者情绪积极才能加快病情恢复速度。但在临床护理中,患者情绪稳定性较差,很容易产生焦虑与暴躁等负面心理,为此,应针对其心理采取必要疏导。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心理情况,选用角色扮演、交谈与咨询等多种方法解答患者的疑惑,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护理[8]。也可组建心理干预小组,开展个性化心理干预,患者每天接受访谈的时间控制在20 min。此外,要强化和患者家属联系,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作用,使患者获得必要家庭支持。
⑤血糖控制护理。糖尿病患者应结合自身条件与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治疗。护理工作者要结合患者体态与血糖水平确定注射时间与进针角度。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理想且能够正常饮食,即可在每天上午注射胰岛素,并结合其具体情况对胰岛素剂量加以调整[9]。若患者难以正常饮食,则要选择拮抗胰岛素与静脉滴注联用方式治疗。
⑥健康教育。以患者具体情况(年龄、文化水平等)为依据开展健康教育。对于高危患者则需教会其足部检查方法,以保证能够尽早发现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发症并实施诊治。而对于低危患者则要强调预防的作用,向其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和防控策略,使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告知患者饮食控制的作用,并在宣传教育中注重沟通技巧,耐心且语言要轻柔,以获得患者信任。
⑦饮食护理。对患者加以指导,使其能够遵医嘱饮食,尽可能少食用精细粮食或禁食,将粗粮作为重点[10]。每天所摄入的能量需结合患者的体力劳动水平加以调整,尽量摄入富含维生素且低糖食物,合理摄入蛋白与脂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基本原则,并结合患者个人喜好与其共同制订饮食方案。
⑧运动护理。告知患者适当运动的作用,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耐受度与病情等)选择运动的方式,而运动强度则需根据脉率加以确定,并逐步加大运动强度。如果血糖水平≥16.7 mmol/L,亦或是合并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不应参与运动。在运动的时候,穿着要舒适且宽松,每天运动时间是餐后1 h,以免空腹运动而引发低血糖[11]。患者在运动时要携带甜食以及时补充血糖,而每天的运动量应当和运动时间保持一致。如果患者运动时有不适感需及时停止运动。
⑨用药护理。若患者在饮食控制下的血糖始终未降低,则需根据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在用药前,护理工作者要开展用药指导工作,告知患者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疗效与不良反应等。
①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根据院内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主要内容有服务态度、护理人员行为、治疗环境和操作技术4部分,每项20分,总计8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12]。②比较两组护理质量:采用院内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护理质量越理想。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各项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尿蛋白5项。④比较两组情绪指标:参考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低。⑤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口腔感染、血管病变、坏疽。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服务态度护理人员行为治疗环境操作技术 护理质量研究组(n=33)对照组(n=33)t值P值17.36±0.75 14.13±2.21 7.950<0.001 17.65±1.43 14.63±1.14 9.486<0.001 18.75±1.32 15.11±2.23 8.069<0.001 17.79±2.03 15.43±1.74 5.071<0.001 97.54±3.17 83.32±4.16 15.619<0.001
研究组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尿蛋白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研究组(n=33)对照组(n=33)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护理后7.24±0.61 7.22±0.58 0.136 0.892 6.47±0.64 6.99±1.28 2.087 0.041餐后2 h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血清肌酸激酶(μmol/L)护理前 护理后尿素氮(mmol/L)护理前 护理后14.11±0.56 14.13±0.54 0.148 0.883 8.59±0.32 10.49±0.44 20.062<0.001 152.37±8.21 152.34±8.19 0.015 0.988 87.44±9.28 103.43±6.33 8.177<0.001 8.83±1.32 8.86±1.36 0.091 0.928 5.47±0.15 7.33±1.28 8.291<0.001尿蛋白(mg/L)护理前 护理后24.21±5.54 24.25±5.51 0.029 0.977 12.43±3.27 18.64±5.27 5.752<0.001
研究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指标变化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指标变化比较[(±s),分]
组别焦虑护理前 护理后抑郁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3)对照组(n=33)t值P值45.23±5.32 45.21±5.35 0.015 0.988 30.65±4.89 38.39±3.22 7.594<0.001 43.15±4.73 43.13±4.78 0.017 0.986 30.11±3.26 37.43±2.75 9.859<0.001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糖尿病为代谢类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而导致病发的原因包括遗传与环境因素等,糖尿病还会使其他脏器出现功能障碍[13]。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临床发病率明显提高。而糖尿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且并发症较多,所以在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临床护理服务的作用。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民文化素养也随之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也更注重护理服务的作用,期望能够获得人性化护理与治疗服务。因此,被动服务模式成功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临床基础护理的内容仅包括打针与吃药,而现代护理模式则更具多元化特征,如个性化护理服务、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细节护理服务、专业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服务等[14]。患者身体素质情况、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性别、病情与年龄的不同也使其对于服务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14]。人性化护理服务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护理工作者将患者作为核心,护理服务工作也需含括人性化理念,进而与患者及其家属服务需求相适应,为患者提供更具人性化照顾。人性化护理属于全新护理模式,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更强调人性化与个体化,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并以其需求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服务,进而与其需求相适应,使其护理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进而达到疾病控制目的[12]。根据既有研究成果证实,人性化服务的应用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精神压力,对不良预后情况加以预防。
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际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突出以人为本护理思想,利于护理满意度提升。通过人性化服务护理,可使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中将患者利益作为前提,并为患者提供优质化护理服务,使其护理满意度不断提高[15]。②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利于治疗效果改善。护理工作者开展临床工作中给予患者必要关心,并在心理、情感与精神方面提供护理服务,在与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与疗效[16-17]。
该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服务后,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将人性化服务融入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利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且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服务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尿蛋白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同时使其不良心态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并发症较少,推广可行性显著。
综上所述,在医护关系相对紧张的社会背景下,人性化服务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为创建和谐医护关系提供了必要帮助。而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融入人性化服务,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并不断优化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但由于此次研究样本有限且研究时间较短,为更好地证实此护理模式的价值,仍需在后续研究中适当扩大研究样本并丰富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