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慧
十堰市郧阳区中医医院精神科,湖北十堰 442500
精神分裂症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从临床病症来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思维情感与个人行为不一致,即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的临床疾病,而2型糖尿病同样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两者相比都具有病程较长、较难治愈等特点[1]。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主要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在这种环境下患者机体调节葡萄糖的功能将出现异常,故而容易诱发糖尿病。大量的临床治疗数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控能力、认知能力等都有具有明显的缺陷[2]。疾病所有诱发的缺陷导致患者群体在治疗期间很难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并不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这导致治疗成效始终有限,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不到保证[3]。该次研究选取该院2020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临床干预性护理方法在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成效及对生活质量、血糖指标的治疗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对照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33~68岁,平均(41.15±7.45)岁。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2~66岁,平均(42.11±7.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医学研究同意书;②所有患者都符合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病症相关诊断标准且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③患者其他身体功能良好。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伴有肝肾功能衰竭者;③伴有恶性肿瘤者;④临床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者。
为所有入选患者应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是对血糖及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与记录,指导患者给予用药指导,督促患者按时服用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之上,为患者应用临床干预性护理方法,该院实行封闭式管理,全程无家属陪伴,由护理人员全程陪同协助治疗,家属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探视,在护理期间主要从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体育锻炼及生活指导等方面入手,争取稳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实施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成效制定相应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控制血糖指标的重要性,减少高血糖反应所诱发的不良反应,尽量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有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治疗关键,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控能力较差,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对糖尿病病情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他们严格控制饮食,必须保障其进食的规律,争取提高临床治疗的成效。另外,不能让患者一直处于静养状态,合理的体育锻炼同样具有良好的护理成效,锻炼合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提升治疗成效,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分泌多巴胺,让患者产生幸福感及愉悦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②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用药指导。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疏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临床治疗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出现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若是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愿配合临床治疗的行为,甚至有些患者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极不利于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且在患者情绪低落时,机体将出现应激状态,进而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临床治疗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医护人员应当主动积极地跟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正确发泄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在沟通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措辞及用语,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应该告知患者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让家属也加入到心理护理工作中,对于患者而言,家属的安慰、疏导永远都是一剂良药,若是家属能够多与患者沟通,宽慰患者,缓解他们面对疾病时的心理压力,更能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及生活中的问题。
③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及进行生活指导。关注自己疾病的治疗情况本身是件正常的事,但若患者过于关注疾病进展及治疗成效,反而会影响到患者的心情,可能加重其焦虑度,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想办法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量不要让患者过度关注病情,对此可以在病房内为患者播放电影、电视节目等,或者为患者提供书籍,也可以组织患者在治疗之余开展文娱活动,利用丰富的休闲活动来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为患者进行全面的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避不良行为。
采用海外学者编制的自评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SQLS),该量表是由3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分数为0~4分,分为3个不同分量表即心理社会量表、动力及精力量表、症状和不良反应量表,3个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在调查过程若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或其他原因无法理解量表内容,则需由医护人员逐项为患者进行讲解,协助其完成;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血糖指标,血糖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利用血糖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易罗伊应对适应量表(CAPS-15)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和应对适应能力[7]。PSQI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7个维度,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好;CAPS-15包括15个项目,各项计分1~4分,得分越高说明应对适应能力越强;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该量表包括身体负担(3个条目)、情感负担(5个条目)、经济负担(2个条目)3个维度,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每个条目评分范围0~4分,得分越低说明自我感受负担越轻。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有明显地改善,且观察组护理4周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心理社会量表护理前 护理4周动力及精力量表护理前 护理4周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值P值26.59±17.45 27.45±17.59 0.243 0.809(22.15±15.59)#(15.56±14.51)#2.166 0.033 40.25±14.57 41.15±13.59 0.316 0.753(35.26±9.59)#(24.15±8.56)#6.050 0.001症状和不良反应量表护理前 护理4周29.65±14.98 28.95±15.46 0.228 0.820(24.58±15.45)#(15.58±14.59)#2.965 0.004
护理后两组血糖指标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血糖指标下降情况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F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2 h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值P值9.74±1.81 9.68±1.78 0.165 0.869(6.98±1.41)#(5.89±1.12)#4.237 0.001 14.59±2.69 14.78±2.78 0.344 0.732(10.25±1.18)#(8.23±1.09)#8.802 0.001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10.58±1.36 10.87±1.54 0.988 0.326(8.29±1.12)#(7.46±0.74)#4.328 0.001
护理后观察组PSQL评分低于对照组,CAPS-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应对适应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应对适应能力评分对比[(±s),分]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PSQI护理前 护理后CAPS-15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值P值13.51±3.16 13.27±2.94 0.389 0.698(8.92±2.37)#(6.81±1.85)#4.913 0.001 39.03±8.45 38.67±7.52 0.223 0.824(45.38±5.41)#(49.61±4.87)#4.068 0.001
护理后观察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及经济负担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对比[(±s),分]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身体负担护理前 护理后情感负担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值P值9.74±2.05 9.87±1.93 0.323 0.747(4.85±0.96)#(2.37±0.59)#15.406 0.001 14.19±2.83 14.28±2.74 0.160 0.873(8.43±1.52)#(5.16±1.17)#11.933 0.001经济负担护理前 护理后5.71±1.24 5.67±1.08 0.170 0.865(2.17±0.49)#(1.25±0.32)#11.004<0.001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与2型糖尿病都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常见病,二者不同之处在于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精神分裂症则是一种社会功能严重障碍,即便是以目前的医疗技术仍旧无法找出二者确切的发病原因,而当两种疾病合并后,精神分裂症将导致患者代谢出现失衡,而长期糖尿病病情则会加重精神分裂症状,因此二者都是相互影响的,且患有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自控能力更差,几乎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治疗自律[4-6]。
医学研究发现,随着临床治疗进程的推进,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活动力下降及代谢紊乱,根据相关数据反映,在精神分裂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5%左右的患者会有发病迹象,且治疗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等都会加重患者精神分裂的临床症状,此类患者不管是自身的认知能力还是依从性都会直线下降,临床治疗难度将加大,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常规性护理措施无法解决,因此需要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之上再应用临床干预性护理方法[7-9]。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而观察组护理4周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血糖指标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血糖指标下降情况更为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CAPS-1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及经济负担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结果,主要是因为临床干预性护理措施从饮食、运动、用药及心理护理上入手,兼顾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树立了积极的治疗心理[10-12]。而且临床干预性护理要求患者家属也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给予精神支持,用亲情鼓励患者,使其提高了临床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了临床治疗的成效[13-15]。当临床成效有所保障后,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明显,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等也随之改善,而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改善则激发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循环,对控制病情有十分理想的效果[16-18]。
综上所述,为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干预性护理方法后,将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有助于促进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提高了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对适应能力,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