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03-17 03:41吴清秀柯燕华洪彤彤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结核个体化肺结核

吴清秀,柯燕华,洪彤彤

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感染性疾病科,福建漳州 363000

糖尿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受老龄化、生活方式、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增长明显,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其中合并其他疾病者较为多见,对于临床治疗较为不利[1-2]。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该病患者群体中合并糖尿病者占比逐渐升高,而两者合并导致病程延长,常规临床护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相关护理措施,针对该类患者制订可靠的护理方案[3]。该院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发现,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需针对个体实施具体护理措施。为此,该次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该院住院治疗的8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总结分析了个体化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住院治疗的8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3例)和联合个体组(45例)。联合个体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1~70岁,平均(55.48±14.36)岁;糖尿病程2~10年,平均(6.68±3.31)年;肺结核病程0.5~4年,平均(2.03±0.89)年。常规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1~70岁,平均(55.69±14.30)岁;糖尿病程3~10年,平均(6.71±3.27)年;肺结核病程1~4年,平均(2.11±0.9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认知及沟通能力基本正常;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配合治疗者;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合并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者;随访期间失访者等。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按医嘱实施抗结核治疗,指导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及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控制饮食,监测并发症表现等。联合个体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1.3.1 评估与方案制订患者入院后,分析患者肺结核病情,抗结核治疗方案、肺功能等信息,同时监测患者血糖指标,观察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与医师沟通交流,分析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确降压治疗重点,同时分析抗结核治疗要求;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评估其生活质量,了解、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综合各方面护理要点和需求,制订对应干预方案。

1.3.2 细致化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尽快实施早期的健康宣教,采取“一对一”模式,结合患者病情讲解其发病机制、危害性、临床治疗、并发症等相关因素,引导患者和家属了解并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提升疗效。指导患者了解自身治疗所用的降糖药物和抗结核药物,重视临床治疗,养成规范用药习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难度大,较多患者联用多种药物,治疗方案复杂,日常用药中容易出现漏服、错误服用等问题。因而应根据患者的用药方案,设计每日服药计划表,指导患者每日用药后,填写记录,避免出现漏服或错误服用等问题。抗结核药物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合并糖尿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不良反应,风险相对更高,因而需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使患者正确了解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简单鉴别和分析,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或来院复查。对于胰岛素治疗者,耐心指导患者学会注射胰岛素,并引导患者采用表格记录、闹钟提醒等方式,按时用药,平稳控制血糖。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期间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密切观察自身变化,尽早发现征兆,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1.3.3 倡导合理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患者住院早期,根据病情,确定其每日摄入总热量,并分配到三餐及加餐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定量分配,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保持低脂、清淡饮食,指导家属采用水煮、清蒸等无油、少油方式烹饪食物。同时,增加高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摄入量,并增加每日饮水量。鼓励患者每日适度体育锻炼,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氧运动,以不感觉明显疲劳为佳,选择餐后进行体育锻炼,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可及时补充高糖食物。

1.3.4 个体化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多与其沟通交流,分析其情绪状态,了解其担忧的问题、烦恼和痛苦,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状态。同时,选择成功案例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提高其治疗信心,纠正其错误认知,改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观察家属心理状态,说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现代诊疗水平,避免家属过于担忧,同时指导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进一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反应。

1.3.5 并发症预防性干预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风险,制订相应干预措施。指导患者认识到,肺结核和糖尿病两者可相互促进病程进展,增加并发症风险。严格控制感染并预防并发症,患者病房内每日消毒通风换气,做好隔离措施,物品表面严格消毒,降低医院性感染风险。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增加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风险。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肢体和皮肤,尽量选择纯棉的衣物作为贴身衣物,勤换洗,保持衣物干燥,及时更换汗湿或污染的衣物,避免出现皮肤感染或摩擦损伤等情况。卧床期间,指导或协助患者增加翻身次数,避免局部受压形成压力性损伤,同时每日检查患者皮肤表面是否有红肿,水泡形成等,及时采取无菌敷贴,涂敷药物等治疗措施,避免压疮形成。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指导患者密切观察下肢的感觉、功能变化,若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水肿、感觉异常等表现,应及时来院检查。避免长时间行走,选择舒适的鞋袜,避免磨损脚部出现伤口,增加糖尿病足风险;告知患者注意脚部卫生,每日用温水清洗脚部,脚部皮肤干燥者使用润肤霜,避免足跟开裂等情况出现,及时修剪脚指甲,避免修剪时损伤甲床,造成创面增加感染风险。出院后,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要求来院复查,及时发现肝肾功能、血脂等方面异常,

1.4 观察指标

1.4.1 血糖监测监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对比两组入院时和出院时后各指标差异。

1.4.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量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0~100分,评分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性[4]。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后、出院时评分,同时出院后随访3个月,评估生活质量评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比较

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显示联合个体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联合个体组(n=45)常规组(n=43)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入院时 出院时餐后2 h血糖(mmol/L)入院时 出院时8.56±1.34 8.45±1.52 0.361 0.719 4.53±0.89 5.97±1.12 6.693<0.001 12.32±2.03 12.75±1.98 1.005 0.318 7.86±2.03 11.42±1.58 9.151<0.001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时 出院时8.02±1.25 7.98±1.31 0.146 0.884 5.92±0.86 7.15±0.92 6.482<0.001

2.2 两组SF-36评分比较

联合个体组干预2周后、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SF-36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入院时 干预2周后 出院时 出院后3个月联合个体组(n=45)常规组(n=43)t值P值59.67±10.02 60.25±11.12 0.257 0.798 76.38±5.02 68.02±8.67 5.566<0.001 86.12±10.26 71.02±8.73 7.419<0.001 82.36±7.56 74.03±9.67 4.513<0.001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可导致身体机能改变,增加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近年来,肺结核患者群体中2型糖尿病者占比逐渐升高,该类患者糖代谢紊乱状态影响了抗结核治疗效果,耐药率升高显著,导致患者病情迁延反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5]。

血糖控制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合理调控血糖,但是常规临床护理无法满足患者不同的血糖控制要求,因而需积极实施个体化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6]。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针对患者个体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可达到4~6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可达到7~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可控制在5%~8%,平均值分别为 (4.49±1.02)mmol/L、(7.67±1.86)mmol/L、(6.11±0.92)%,与常规护理相比,各血糖指标改善效果均可提升10%~30%,常规护理者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69±0.97)mmol/L、餐后2 h血糖为(11.35±2.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9±0.97)%,个体化护理的降糖效果较为理想[7-8]。该次研究也发现,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显示联合个体组 (4.53±0.89)mmol/L、(7.86±2.03)mmol/L、(5.92±0.86)%显著低于常规组(5.97±1.12)mmol/L、(11.42±1.58)mmol/L、(7.15±0.92)%,提示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有利于改善预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复杂,且疗程较长,患者身心均受到不良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需从身心两方面完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积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尚缺乏针对性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9-10]。为此,该院总结该类患者护理经验,评估患者个体的身心状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兼顾身心两方面护理干预,满足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经对比分析显示,联合个体组干预2周后SF-36评分(76.38±5.02)分、出院时(86.12±10.26)分、出院后3个月(82.36±7.56)分显著高于常规组(68.02±8.67)分、(71.02±8.73)分、(74.03±9.67)分,可知个体化护理促进了患者生活质量快速改善,对于出院后生活质量提升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高。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应尽早实施个体评估,进而制订个体化方案,明确患者肺结核病情和糖尿病情况,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综合各方面护理要点和需求,制订对应干预方案。患者和家属的专业知识有限,应开展细致化健康宣教,“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化的宣教指导,使患者和家属正常认识病情与治疗,重视临床治疗,养成规范用药,提升治疗配合度。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提升机体营养水平,促进血糖控制,并改善免疫功能,提升抗结核治疗效果[11-12]。患者疗程较长,用药复杂,对于患者心理健康较为不利,因而需积极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状态,提高其治疗信心。肺结核和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因而需积极开展并发症预防性干预,指导患者做好日常行为管理,降低多种并发症风险[13-14]。

综上所述,针对患者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完善健康宣教,兼顾身心护理需求,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可优化血糖控制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抗结核个体化肺结核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