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硬膜外镇痛分娩感染发生率研究

2022-03-17 03:40杨碧凤王少芳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硬膜外产程机体

杨碧凤,王少芳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产房,福建厦门 361001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妊娠后孕妇机体糖代谢出现异常情况,并且首次发生的糖尿病,属于妊娠期常见合并症之一。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通常无显著临床表现,部分孕妇至空腹血糖水平正常,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若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极易导致孕产妇出现高血压、羊水过多、巨大儿、软产道损伤以及感染等情况,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胎儿高血糖、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对孕妇以及胎儿机体造成严重损伤[1]。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在分娩后糖代谢异常情况可得到恢复,但是其中有20%~50%的患者在之后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当孕妇再次妊娠时疾病复发率可达到33%~69%[2]。分娩时可出现显著宫缩疼痛,使得机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基础代谢率升高,血糖波动性较大,对产妇以及胎儿机体均产生不利影响。临床有研究发现,开展有效的分娩镇痛能够使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在分娩时血糖水平相对稳定,降低血糖波动对母儿的不利影响[3]。硬膜外镇痛是临床常用的镇痛方式,但是对于其在妊娠期糖尿病分娩镇痛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开展深入研究。为此,该文对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88例孕妇实施分组进行相应研究,其中常规组孕妇不使用任何镇痛药物,开展常规方式进行阴道分娩,研究组产妇实施硬膜外镇痛进行阴道分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孕妇分成常规组(44例)以及研究组(44例)。常规组中,平均年龄(29.63±2.28)岁;平均妊娠周期(38.96±1.02)周。研究组中,平均年龄(29.72±2.34)岁;平均妊娠周期(38.92±1.00)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初产妇,且是头位单胎妊娠;在妊娠24~28周开展糖耐量试验,结果证实为妊娠期糖尿病[4];胎心监护正常;胎儿预计体质量在3.0~4.0 kg,能够实施阴道分娩者;骨盆测量正常,能够开展阴道分娩;孕妇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胎盘功能低下者;胎儿生长受限者;存在其他妊娠合并症者;机体肝肾功能存在严重异常情况者;存在剖宫产指征者[5];对该次研究所选用的麻醉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审核研究内容准许通过。

1.2 方法

全部孕妇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项目。常规组孕妇不使用任何镇痛药物,开展常规方式进行阴道分娩,助产士为产妇开展妊娠和分娩知识教育、指导,通过告知其进行深呼吸、心理疏导以及安抚等方式缓解恐惧、焦虑、紧张情绪,定期监测胎心以及宫缩情况,及时了解产程进展等,必要时可实施有效的对症干预措施。研究组实施孕妇硬膜外镇痛,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穿刺点选择在第2~3腰椎间隙,在头端置管3.5 cm,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观察5 min后,若无异常情况,将0.08%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3μg/mL舒芬太尼共10 mL缓慢注入硬膜外腔,手术期间麻醉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平面以下。助产士需对分娩过程进行全程监护,严密监测产妇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对于胎儿的动态变化和产程进展、麻醉情况需全程监测。在第二产程指导产妇以正确屏气以及腹压方式进行分娩,必要时可采取有效措施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产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②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胎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情况。④对比两组产妇产程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

常规组产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表1 两组产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常规组(n=44)研究组(n=44)t值P值6.21±0.31 5.70±0.34 7.353 0.001 7.58±1.34 6.95±1.30 2.238 0.028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常规组产妇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胎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情况对比

常规组胎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胎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3 两组胎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 1 min 5 min 10 min常规组(n=44)研究组(n=44)t值P值8.96±0.71 9.30±0.59 2.443 0.017 9.22±0.39 9.53±0.28 4.283 0.001 9.26±0.40 9.64±0.21 5.579 0.001

2.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

常规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s),min]

表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s),min]

组别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常规组(n=44)研究组(n=44)t值P值476.21±102.56 329.71±80.05 7.469 0.001 43.06±2.85 44.26±2.96 1.937 0.056

3 讨论

伴随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临床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升高。对于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而言,其机体内胰岛素抵抗激素水平上升,而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使得胰岛素的抵抗性明显强化,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情况,极易导致产妇出现羊水异常、酸中毒以及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情况,同时也会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等其并发症,对母婴机体健康和远期愈后造成不利影响。孕妇在妊娠期间,因血糖水平异常,通常需要开展营养以及运动干预,部分孕妇甚至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导致其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在分娩时,因子宫平滑肌收缩,大量消耗糖原,同时机体糖利用不足,进食差,无法提供机体所需能量,因此在分娩时需开展有效的镇痛方式[6]。当前临床镇痛方式类型较多,不同镇痛方式在效果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将探寻何种安全且有效的镇痛形式作为研究关键。

在医学疼痛指数方面,分娩疼痛仅次于烧灼伤痛。尽管产妇在宫缩镇痛耐受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孕妇对宫缩疼痛无法忍受,尤其对存在负性情绪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其在分娩时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更高[7-8]。强烈的宫缩会导致产妇基础代谢率升高,增加皮质醇水平,进而刺激糖原分解、糖异生,水解肌肉蛋白,阻碍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等,导致机体内胰岛素作用下降,使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分娩时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情况[9-10]。该次研究中,研究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相较于常规组低(P<0.05)。分析结果可知,对研究组产妇开展硬膜外镇痛后,其宫缩镇痛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机体应激反应较轻,血糖水平能够维持稳定[11-12]。该次研究中,在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在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方面,研究组相较于常规组高;在第一产程时间方面,研究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第二产程研究组略长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可知,开展硬膜外镇痛麻醉,在用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促使儿茶酚胺水平下降,情绪波动平稳,进而可避免由于紧张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例如胎盘血流减少、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增快等情况[13-14]。硬膜外镇痛分娩减轻分娩时疼痛,有助于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利于阴道分娩的顺利进行。另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分娩期间,由于受到呼吸急促、恐惧以及疼痛等因素影响,导致体力大量消耗,产妇无法坚持阴道分娩而中转剖宫产结束分娩。实施硬膜外镇痛,能够显著降低产妇宫缩疼痛情况,促使产妇在舒服,甚至是无痛状态下进行分娩,有利于呼吸平稳,节省体力,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因此可减少分娩后感染和产后出血情况[15-16]。硬膜外镇痛能够阻断交感-肾上腺质传出冲动,进而对手术刺激形成的应激反应产生显著抑制效果,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17]。并且镇痛药物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机体内,因剂量较低,不会出现明显的药物蓄积情况,故而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18]。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实施硬膜外镇痛,可保障血糖水平稳定,同时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可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硬膜外产程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无痛分娩联合缩宫素缩短产程的效果及护理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