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强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有力表现形式。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学科,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背景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供参考。
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跨越性等特点,利用数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参与创新型社会。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考环节。
第一,教师可以设置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问题,并从问题中探索和认识事物。设置趣味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内部心理需求,引发其丰富的思维想象,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机。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数字火车”的游戏,利用有趣的环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中的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乐趣和动机。
第二,构建层次化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经历猜测和质疑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一步步探索新的知识点。
第三,融入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数学问题,只有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才能让问题充满情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数学思维活动。例如,一道经典的数学题目:某一所学校准备组织学生春游,已知大客车限坐42人,每辆大客车每天费用1000元;中巴车限坐24人,每人每天600元。该校一同前往的教师有27人,学生有203人。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想采用什么样的方案租车?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纷纷给出不同的方案,教师要求学生对比租车费用,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并给出最佳的租车方案。在这一案例中,教師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思考动机,而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引导探索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探究、发散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提升创新思维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如下探究活动:第一,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猜想、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教师计设计题目算210x(□□-□)+□□=3000,在这一问题中,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尝试并不断修正,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并找到了自己的解题方案,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第二,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问题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问,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第三,组织互动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进而相互启发,深化探究过程,提高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创新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难以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许多小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的思路以及解题方法,再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即可。学生长期存在这样的思维意识,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固定化和模式化,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越来越固定,数学思想变得越来越狭窄,解决数学问题时缺失技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所表现的这种情况,教师需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点拨,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灵活,特别是针对应用型题目。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从多个角度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数学游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培养,打破学生脑海中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部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趣味化的数学游戏,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游戏,并在体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启发,让学生既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解题思路,更能在解题中总结和归纳,实现创新思考。一些学生在解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初次看见题目时感觉很简单,自己能解决,但是面对相似题目或某一类题目的变式的时候又不知所措,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是因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够扎实,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分析不清,无法及时排除干扰条件,更难以对解决方法举一反三,最终在盲目套用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对此,在数学解题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归纳和总结解题技巧、解题经验的过程中,奠定学生的创新探索基础。
例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认真读题,理清条件和结论,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弄清楚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这样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实现创新解答。然后,指导学生划出关键词,并将其放到整个题目中分析它的含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度。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通常是“陷阱”,也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分析全面思考问题的要求。最后,排除干扰条件,灵活把握题目要求,实现对问题的创新解答。
四、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數学的核心,理解了这一核心内容,才能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实现对问题的创新思考,进而以灵活而新颖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数形结合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学生面对复杂、难以入手的题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比较简单、易于解答的题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或在面对一道内容抽象、不易捉摸的题目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设法把它转化为形象鲜明、直观具体的问题,以便凭借具体的图形,将题中所涉及的各对象之间的联系显示出来,从而找到题目的解决思路。再如,教师可以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不同知识点间某些属性类似,通过创新思考,从一个知识点推导、构建新的知识内容,进而从中悟出道理,拓宽思路,找出窍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能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把握知识点,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并灵活运用,实现创新学习。
五、注重知识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所谓“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设计知识应用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散思考、灵活调用知识,实现创新思维发展,如果说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输入的过程,那么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与迁移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是创新探索的必要过程。教师应利用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启发学生变换角度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此外,教师还应重视知识的迁移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设计问题:把一种药物和水按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投放多少药物?在这一问题中,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调用知识,探究多种解题思路,并由这一问题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实现灵活应用知识,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六、结合生活内容,促进学生联想
虽然数学在教育中是非常抽象的,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教师提前将数学问题的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相关的场景导入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将逻辑性数学思索体系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思维的实际应用、知行合一。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并且引导学生探索;而在垂直与平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展开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去创造剪纸画,加强学生的美术和思索能力。同时教师问题解决的思考方式进行引导,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事物,如平行线、台阶、梯子等事物带着兴趣去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成效。
七、小组互动,扩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为了有效培育小学生的逻辑性数学思维,形成逻辑思索体系,教师可以导入导学互动的教育方略,以学生为本,重视小学生的学习体验,疏导小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确保学生利用数学思维高效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互动方面,可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相互动,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而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培养整体的数学思维,还能树立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大家集思广益,利用不同的思索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他人的思索模式中获得启发,确保能共同进步。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也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个人能力,确保小组之间也能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多边形,并且提前准备材料进行多边形的裁剪制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内角和计算。可以将3~5人分为一组,不同的小组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小组会利用量角器进行求和计算,组内分工一个人负责一个角的测量,剩下一个人求和;还有的小组会想到将所有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进行测量计算。组内成员集思广益,协同互动,不但栽培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引导他们互相学习,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携手共同进步。
八、重构师生关系,支持学生创新探索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创新思考探索问题。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知识灌输讲解中抑制了自身的思维发展,在沉闷的氛围中不愿意主动思考,更难以实现创新探索。对此,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重新构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中形成乐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在构建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相信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创新潜力,相信学生通过科学的启发和引导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能实现创新发展。第二,打破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潜力的思维局限,尊重学生的特质、特能、特长,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表不同见解,在开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思维。第三,积极营造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由探索预留空间,并激励学生创新实践。第四,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与教师在平等交流中创新探索。
九、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还应不断优化教学实践过程,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情况,进而优化教学指导,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
(邱瑞玲)
36055005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