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治理研究

2022-03-17 00:47陈潜姚彬彬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

陈潜 姚彬彬

摘要:社区中的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顺应发展的趋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会治理更加提倡主体多元化,手段上强调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文章以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为依据,挖掘社区治理实践的成果和不足,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推动该理念下社区治理实践的对策,以推动充分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推动措施

为了妥善处理社区治理问题,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相关部门之间合作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和趋势应运而生(下文简称该理念为“三共”理念)。“共建”是指社会各主体,如居民、政府部门、社区党政机关、社会组织、辖区范围内的社会企业等,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共建相统一。“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指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多元主体在共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实现权利、责任、利益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共享”是指在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一、“三共”理念下社区治理成就

(一)多元主体间合作

以共建为基础,促进各主体间合作。一是形成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多元主体为补充的治理体系。建立多元区域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协商议事制度,对社区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实施应对措施,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功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多元化党建工作局面。二是建立网格管理制度。通过运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建筑面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根据居民特征、居民需求、社区问题类型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功能、特色各异的不同网格,由党员干部和网格员负责本网格区域的社区治理事务。三是发挥社区内企業的资源优势。在党组织和社会价值理念的倡导下,社区内企业如物业公司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完善社区公共设施,主动承担社区卫生工作,宣传正确的居民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明确主体间权责利关系

以共治为保障,明确多元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一是社区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区域党组织、居民邻里党小组等党组织体系,增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二是明确规定了社区政府部门的基本行政责任,政府以一种间接的管理方法,支持和监督社区治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三是以社区居民为关切中心。多数社区建有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社区里党员支部学习提供了场所,为居民聚集建言献策提供平台,有助于基层干部深入群众。四是认可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合法性,鼓励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等组织,并制定行为规范,保证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反映,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

(三)各主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以共享为目标,促使多元主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一是,社区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校社合作”,在依据地区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社区与高校的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进行校社合作,高校设有社会实践课程,有意识的将价值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以社区为实践平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入驻社区实习。二是,政府鼓励开展公益项目,有一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积极与社区进行对接,经过一系列的项目申报等程序,与多元主体一起开展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为进一步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更深层次发掘社区需求,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的资源对接平台。

二、“三共”理念下社区治理的问题

(一)各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居民个人层面,青年专注于提高自身的经济能力,逐渐缺乏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热情,形成中老年人较多参与的偏向性局面;从社区居委会等相关行政机关层面,目前还存在务实意识淡薄,社区治理理念落后等问题;从社区内企业方面如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营利与非营利的价值观相悖,使其缺乏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主动性;从社会组织层面,社会组织在薪资、前景等等方面难以吸引专业的人才,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资金支持,难以发挥自身的公益性,逐渐失去参与社区治理等社会事业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共建共治渠道运行受阻

一是社区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地位较底,缺少指导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各主体间在利益出发点、职责、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处理社区治理事务的时候会发生冲突,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相互信任的共建共治团队。三是虽然社区内有功能各异的活动阵地,但是由于宣传不力,存在社区居民不了解的现象,不能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在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作用。

三、“三共”理念下社区治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一是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总体上呈现以下三种态度:漠视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过分的将自己的负面消极的情绪带入到社区治理中;认为自己的参与没有成就感和意义感。二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是受自己的主观情感影响的,通常是居民个人主观做出判断,决定参与并付诸行动,但也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赞成和支持,会推动他们有意愿和动机参与社区治理事务。三是居民参与能力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金钱和时间。民众参与社区治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参加居民大会需要牺牲工作时间等。第二个因素是知识和技能。参加会议需要具备组织会议、会议协商等技能。如果没有必要的经验和组织及决策技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就可能受到阻碍。

(二)市场层面

随着社会变迁进程推进,社区在各方面呈现出异质化发展,这一变化使居民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亲密,家庭成为居民主要依赖的场域,这导致居民产生对在家庭这一场所之外开展的活动会产生抵触心理。社会企业是在由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所构成的环境中运作发展的,其在面对异质化社区的时候,社会企业自身商业利益的出发点,以及独特具有趋利性的企业文化,与社区内的人文关怀,公益性的文化认同本就难以统一。

(三)社会组织层面

第一,社会组织缺少经济来源且依赖政府,资金大多用来支撑自身运行和发展,难以有余力广泛的人才吸引和培训,导致员工专业性不强,无法建立专业的人才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第二,由于缺乏合格的工作人员以及缺乏活力,无法培养创新意识,社会组织缺乏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能力,影响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参与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第三,社会组织缺乏内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社会组织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公益服务项目,导致公信力较低,难以发挥共建共治作用。

四、推动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打造活动阵地

建设并合理利用活动阵地,深化合作,提升社区凝聚力,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社区治理局面。一是通过协商合作、整合资源和项目等途径,赢得各层级部门的支持,共同建设社区活动空间,满足空间在便利性、亲民性等方面的要求,为居民实现社区参与权利提供平台。二是统筹管理社区内活动空间。构建“社区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其他服务活动”的活动体系,拓展社区活动空间。三是制定各主体的共建规范和制度。以活动空间建设为突破口,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制定对其监督和评估的机制。

(二)创新服务方式

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实现资源和治理成果共享。一是培训孕育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以培训社区领导干部为主,以社区网格员、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群众自发组织等为补充,通过运用社区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培训社区领导干部,形成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治理工作组织。二是整合社区资源,通过“一核多元”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核心作用,联合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组织,建立联合协商议事机制,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各级党组织审视并结合自身的功能优势,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将社区治理工作项目化,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明确项目的负责人,组建项目团队,监督、评估项目开展的进度以及达成目标的程度,达到社区公共服务共享。

(三)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联动机制,扩展参与渠道,打造“互联网+”智慧社区。一是完善社区协商治理制度。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制度体系,规范化社区协商治理,使各主体的参与摆脱随意性,切实保障社区自治。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建设社区专属的互动账号,为社区居民和其他主体提供互动平台,通过频繁的交流互动,激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形成联合治理的局面,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和谐的社区氛围。三是完善并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合理的将社区分置为若干网格,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将社区人才、企业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相链接并担任网格管理人员,搭建对社区需求、问题迅速反应机制,实现联动、资源共享。

(四)培育社会组织

一是实施风险投资项目,整合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益能量。在确保风险投资项目实施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服务项目,各主体共同推广服务项目,打造优质服务社区。二是需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为能够参与社区管理的社会组织制定标准化流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主导作用,充分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开创社区治理交流的新局面。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社区定期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从中发现社会组织运作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奖惩措施,确保社会组织能够真正為群众服务,增加社区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周进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与行动体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07):88-94.

[2]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 2012(06):1-8.

[3]李斌.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区治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140-146.

[4]陈晓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 湖湘论坛,2018(06):41-49.

[5]席军良.从“碎片化”到“协同化”——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可行性探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02):80-85.

[6]薛瑞汉.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J].中州学刊,2018(07):68-72.

[7]刘虹楠,朱江,张芳,徐丽冰.发展社会企业推进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J].社会治理,2019(08):35-39.

[8]葛琳.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思考[J].党政论坛,2020(01):41-45.

[9]韩照婷.社会企业助推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3):94-95.

[10]卫志民.中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以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社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58-61.

【作者单位:陈潜,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姚彬彬,淮阴工学院】

2673501705299

猜你喜欢
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三共”理念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创新研究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