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体要求,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与工作指引。宁国市探索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全面形成了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宁国市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五维共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
一、宁国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1、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笔者认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社会治理格局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多元治理主体融合成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打造社会事业的平台,治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形成共益、公益、私益合一的基本形态。
2、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
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的关于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化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调节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冲突,提供了推进各项具体制度变革的根本价值导向与衡量准则。
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诉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必须把平衡协调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部署。
三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强调多元主体之间协商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反对单纯的命令和控制,倡导政府社会管理的透明化、法治化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有效化解利益冲突,变冲突为协调、变对立为合作,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宁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主要做法
1、创新村级组织治理机制
一是强化村党组织政治功能。突出“智能化”管理,强化“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和运用,充分发挥在党员全过程管理、党群全方位互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突出“一把手”引领,按照“三有三带”新要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打造坚强领导核心;突出“梯队型”提升,通过典型引路、标准建设、薄弱整治“三管齐下”,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建立“1311N”村级组织治理体系。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组织,以村民会议、村协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自治组织,以集体经济市场主体为经济组织,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组织,以群团、中介、民间等组织为协同组织。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会议、村协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三个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功能,完善党领导下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三权”相互分离、协调运转体系,全面构建党组领导、村民自治,职能分离、权责明晰,多元参与、依法共治的村级组织治理体系。
三是探索内外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鼓励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以农村“三变”为契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关键,探索内生型振兴之路,对内聚合新要素、对外对接大项目,在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土地运行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增收型、项目支撑型发展上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发挥农村在旅游、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要素资源优势,按照利益聚合、优势互补的思路,探索外联型振兴之路,积极搭建发展共谋、产业共办、成果共享的共同体,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以城带乡发展新模式。
2、创新基层协商治理机制
一是发挥社会协商主渠道作用。以村协商委员会为平台,增加协商功能,搭建村(社区)级协商对话平台;以乡镇(街道)协商会为主,搭建乡镇(街道)级协商对话平台;探索搭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协商对话平台。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协商对话会人员,让乡贤人士、发展能手、普通群众等都有机会成为协商人员,注重基层协商人员组成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建立议题征集、充分协商、成果运用、利益协调、信息交流、考核评价等相关机制,提升基层协商民主性、实效性、制度化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事务、民主化解矛盾、民主自治服务的作用,力求倾听民声、聚焦问题协商准,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协商成,增进和谐、促进发展协商好。
二是实现法律协商基层全覆盖。建立专业律师联乡包村、签约农户等工作机制,实现法律协商基层全覆盖。通过手机APP等渠道,实现群众与律师无缝对接。通过律师参与对话协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调处化解等,充分发挥律师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在法律指导下和范围内协商议事对话,依法参政议政、民主自治、化解矛盾。
三是探索开展网上协商。发挥新媒体领域政协委员作用,引导新媒体“意见领袖”适度参与基层协商并开展网络协商,发挥其代表性强、影响面广的优势,通过积极参与基层协商对话,正面参与网上议题讨论,引导基层群众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培养提升公众的网络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消弭网络舆情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创新“微权力”治理机制
一是搭建阳光化公开平台。通过群众提、村(社区)找、乡镇(街道)核、职能部门审等多种形式,实现“微权力一单清”。突出权力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编制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按流程办事,按规矩用权”。搭建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权力公开平台,将权力公开延伸到重点部门重点二级机构,延伸到村组和农户,突出权力运行的“细枝末节”,力求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全民公开和深度公开。
二是完善立体式监管机制。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纪检监察的监督、广大群众的监督,搭建便捷通畅的举报渠道,形成对“微权力”多元化、立体式监督。坚持“一案一警醒”,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不断完善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常态化教育提醒和警示制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筑牢廉洁思想防线。
三是强化零容忍惩治导向。用好“四种形态”,建立“闭环式”问责体系,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惩处力度,做到快查快处、查处一个、警示一片,形成震慑效果。坚持“一案一整改”,针对权力运行中暴露的问题,不断完善权力公开、监管、惩治工作机制,把“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4、创新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一是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依托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整合社区“一平台两中心”功能,提升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网格化、便民化“三化”水平。将社情民意收集、信访矛盾排查调解、综治防控体系建设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等便民服务全部下沉到社区,实现居民办事“窗口化、一站式、全方位”。
二是健全社区自治体系。组建新型社区党组织,根据实际下设创新创业、兴趣活动、志愿服务等党小组;在新型社区党组织主导下,由居民选举产生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分别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发挥志愿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作用,突出居民代表、楼院门栋长、社区志愿者等社区骨干作用,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开展助老、助幼、助残、助孤、助病、助独、助特的“七助”服务及其他公益性活动,促进邻里相亲、社区和谐。
三是引入市场运作模式。打破社区管理服务“政府包办”定势,建立社区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实行社区“自我筹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居民自筹、政策奖补等渠道,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建立物业资金“筹集—管理—使用—评价”体系,解决“钱该怎么管”的问题;通过项目招标、购买服务等形式,把社区事务交由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担,解决“事该由谁做”的问题。
5、创新文化生态治理机制
一是传承好家风。大力实施“细胞培育”“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十星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市民”“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先进典型,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以家庭“细胞”健康确保社会“机体”健康。持续开展“寻找美德少年”“小手牵大手”主题教育,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等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广大市民道德素养。
二是塑造好民风。大力实施“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工程。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酗酒赌博、薄养厚葬等旧风陋习,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主动自治“两手抓”,通过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制定《村规民约》等,把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真正以党风政风带动社会民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乡贤长廊(乡贤馆)、好人长廊(好人馆)建设,传播“乡贤文化”“好人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群众荣誉感与上进心,引导群众向上向善。
三是培育好社风。大力实施“舆论引领”“文脉传承”工程。弘扬“宁国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宁国人、宁国事、宁国情,让“宁国精神”生动鲜活、深入人心。持续推进“一镇一节、一村一品”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自信,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激励人、教育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巩固拓展积极健康的网上主流舆论。
三、宁国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实践的路径启示
1、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宁国市探索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党建引领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党建引领要发挥好社会治理的价值倡导和行动倡导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政治整合和资源整合作用,还要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利益协调和组织协调作用,促进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合理均衡。
2、提升法治素养水平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当前,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过程中,推进落实法治的重点是培养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要搭建社会治理的法治架构,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不断健全完善法治程序,明确各大主体的治理责任与权利,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基层社会组织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强化微权力治理。
3、发挥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多元社会条件下,唯有协同治理才是出路,而共建机制的构建则是协同治理的核心所在。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在于调动各方利益主体参与对话、参与讨论、参与决策。宁国市探索构建村级组织治理、基层协商治理、“微权力”治理、新型社区治理、文化生态治理“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就是通过社会协商、法律协商和网上协商来达到协调利益的作用,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4、彰显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需要厚植文化的作用,推进形成浓厚的全民治理氛围,让人人在参与中心理得到满足,精神上有获得感。宁国的“五维共治”通过传承家风、塑造民风、培育社风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要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结构,构建社会治理氛围上的巨大作用,能为提振治理提供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共精神。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他们遵守规则,树立公共意识,增强公共精神。
5、促进社会推动治理技术创新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及时革新理念,还需要创新运用新的治理技术。宁国的“五维共治”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智慧党建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时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本。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驱动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将使单向度的管理转向多元主体互动的协同化治理,使网格化管理转向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化治理,使静态化的管理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和弹性,使精细化管理转向精准化治理。
作者简介:王胜洲(1976—),男,河南洛阳人,中共宁国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宣城市委党校2018年一般课题(XCDXK1832)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