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语言内容的创设、语言情境的融合、学习方式的创新,让学生感知英语的韵律美,体验英语的形象美,领悟英语的情境美,为他们带去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英语教学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美育
作者简介:连滔(1980.10-),男,汉族,泉州人,厦门市人民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实践研究。
随着“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合美育的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英语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目标中提出,要“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和体验英语语言的美”“在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如韵律等)的美”。
美育,离不开对审美心理结构的合理把握。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积淀的审美经验,主要包括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在审美活动前各种能力以潜能形式存在于审美主体,审美过程凭借这些能力而展开,通过审美及相关活动,这些能力又得以发展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是指挖掘小学英语课程中的美育因素,采用多种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形象和美感,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进而追求乃至创造美。现就外研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课本第四册“Seasons”单元主题教学来谈具体做法。
一、融声于诗,感知英语的韵律美
“感知”相当于是心理学中的“感觉”与“知觉”的统称。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本身以感兴趣为基础,再从刺激汇集的信息中演绎出相关信息。在小学英语教学美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找到切入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发觉英语的美,接受美的教育。
以往低段的字母教学,由于缺乏语境支持,往往只能在认识单词的时候进行学习,学习方式也多为听音、辨音、跟读、书写,学习内容简单,学习方式单调,学生学得枯燥,难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师以韵律诗为载体,首先以小熊的韵律诗Sounds of Season導入,“K is for kite. I fly a kite in spring. U is for umbrella. I take an umbrella in summer. V is for violin. I play the violin in autumn. W is for window. I close the window and sleep in winter. ”以这首诗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教师随后依次在诗歌中提取并呈现单词umbrella、violin、window,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word blending迷宫游戏、看视频学发音、pick apples 分类辨析、观察课后单词表寻找单词、字母书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有趣味的环境中充分体验、理解并逐步理解字母音、形的联系和发音规律。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要素,各种语言技能的获得也均以语音为本。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应该提供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诗歌等短小、清晰的文体中,吟诵、感悟、涵咏声音、韵律之美。
二、多维识词,理解英语的形象美
体验和创造是审美理解力的基本要素,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同情(情感分享)式、感受性的理解力,是一种主体投射性的、阐释性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寻求深邃而模糊的意象,而非确定的概念;它具有直觉的性质和幻想的色彩,而不是科学分析和逻辑推论式的;它把主体引入对象之中,在共鸣中体会其意蕴,而非冷静地作客观分析,与对象了无干涉地剖析其性状。
本单元中表示气候的单词warm、cool,它们不同于hot、cold那样意思可以通过动作、图片直观显现,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正确感知词意,并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教师结合情景,依次呈现这四张图片,提问学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学生熟悉hot、cold,能够很快回答,但面对新词warm和cool却无法回答。
教师先从观察图片入手,提问“Is it hot? Is it cold?”, 在得到学生的否定回答后,接着说“It's not hot. It's not cold. It's warm. In spring, it's warm. The flowers bloom. The trees are green. 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s.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辅以和缓的音乐和相应的图片。最后,授课教师拿出一瓶温水,问道:“Do you want to feel 'warm'? ”学生接过水瓶,在切实感受到温度之后,说出了“It's warm”。一个学生在拿到水瓶后说出It's hot. 教师疑惑地问:“Really? Why?”学生回答:“ I'm cold. ”教师将自己的围巾解下,套在学生的脖子上,问:“Are you cold now?” 学生回答:“ It's warm.” 在教授单词cold时,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风声的音频,接着拿出一片发黄的枫叶,对学生们说:“In autumn, it's cool. The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为了让学生们有更真切的体验,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拿出一把扇子,随着扇子轻轻摇动,学生们纷纷回答“ It's cool. ”。教师用力扇了几下,有个男生脱口而出“It's cold.”。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cool一词,通过抗疫英雄、冬泳健身爱好者、身残志坚的学习者,让学生们对于cool这个词所表达的文化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看图片、物品,听声音,触摸和感受,辨识词汇,理解语句,理解人物行为等多维活动,简单的词汇学习也可以给学生们带来立体和丰富的感受,体会英语的形象美。
三、情景交融,想象英语的情景美
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学生凭供想象力对大脑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创造新的形象。情景性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一个具有审美特征的情景。“一个富有艺术情趣的环境,能从室内和室外全方位地熏陶、感染儿童,调动他们的直觉,从而使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完整的培养,各种教具和媒体的运用、空间布局是构成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师生关系则是构成心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在“Season”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课堂板书、课后作业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在第一课时,寥寥几笔简笔画画出了代表四季的四棵树,将春的生机、夏的繁华、秋的飘零、冬的萧索呈现在黑板上,再配上相应的单词、天气图标、穿着的衣服,标上方向图标,体现了生生不息、四季轮转的特点。在第二课时,授课教师延续了树的形象,巧妙地将体现四季特点的花朵、绿叶、落叶、雪花与课堂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根据“Season”这个主题,设计了制作自己的Season Book 这一活动任务,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内容,可以通過画一画、涂一涂、粘贴家人的照片等方式融合在一张双面可折叠的学习单上。小小的一张纸上,既有关于季节的知识,也有家人的美好回忆,配上学生们个性化的表达,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活动语境。
将“tree”这一学生熟悉的物像,从课文中与季节有关的场景中提取出来,融合句型、词汇、物品、评价,成为一个小小的“图式”;延伸的任务则将自己的生活和知识融于“book”这个具象的物品概念中,语言的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抽象的概念,而成为简洁、可感、易记的情景,而树和书这两种在审美时常给人们带来美好体验的物品,也为学生们发现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感知、理解、想象,这些心理要素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单一地应用或是线性地发展,往往是感知离不开理解,理解需要想象,想象以感知为基础,因而在教学中不仅有所侧重,更需综合融通。
英语语言材料所具有的整体性、形象性、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英语的美,除了语言层面迥异于汉语的音、形、义,表达方式给学生们带来的知识之美,还有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的真挚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传达的文化之美。学英语,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需要涵养学生们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王红,顾颖颖.小学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孙美霞.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5):33.
[4]刘芸.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J].吉林教育,2011(14):117.
[5]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6]王亚文.小学英语教学美育实践探研[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24-31.
[8]季言霞.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的运用分析.[J],华夏教师,2018(24):74.
350450058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