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谋 墙方丽 李文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5)
广西环江毛南族是善歌的民族,多聚居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三乡,没有本民族文字,只有口头毛南语,兼通汉语和壮语。歌谣记录着毛南族人民的生活与劳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保护、传承、发展毛南族歌谣具有重要意义。
歌谣是毛南族的文化载体,毛南族歌谣的传承主要有以下意义:
对毛南族文化的传承。毛南族歌谣记载了毛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习俗,是毛南族的文化载体。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毛南族歌谣有独特的音律与内涵,如《过罢庙节大家欢》唱出了庆祝民族传统节日“分龙节”时的热闹和喜悦。富有特色的歌谣及由此相关的文创、饮食可以吸引游客,能成为环江毛南族县旅游资源,并推动乡村振兴。
增加民族文化自信。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族脱贫,人们生活得到质的提升,毛南族群众通过创作歌谣去描述基础建设更新、生产方式进步、幸福指数上涨的新样貌,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十颂党恩》。
传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既需要精神力量为支柱,也需要良好的传承条件。
1958年,环江县文化馆组织的采风队深入毛南乡,收集到第一批毛南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民间歌谣作品。起初学术界对毛南族歌谣的研究不够重视,仅有王昭武在《毛难族》(1964)中对毛南族山歌进行简单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对于毛南族歌谣的关注达到新的高度,袁凤辰、谭贻生等的《毛南族民歌选》(1987)对毛南族歌谣从表达内容上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分别为引歌、史歌、劳动歌、苦歌、讥讽歌、神话歌、礼俗歌、儿歌、谜歌、情歌、情变歌、抒情长歌、叙事歌等。蒙国荣、王弋丁等人编著的《毛南族文学史》(1992)是第一部按照时间轴梳理毛南族歌谣历史的文献专著,介绍了每一重要历史时期毛南族歌谣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这两本著作提供了汉字音译唱本和意译文本,让学界和社会更方便、更系统地了解毛南族歌谣的概况。蒙国运和谭亚洲主编的《毛南族民歌》(1999)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毛南族歌谣中的“比”“欢”“排见”等分类。张国芳《传播学视域中的毛南族礼俗歌研究》(2016)中探讨了毛南族歌谣在传播领域上的问题,给学术界以及社会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参考。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对于歌谣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收集和整理毛南族歌谣的工作仍在进行中,唱本收录现编现唱的内容。毛南族唱腔在民间多达二十种以上,现有关部门正在整理毛南族歌谣的曲调,保留其唱腔,根据表达需要可使用毛南语、壮语及汉语填词,有利于毛南族歌谣跟上时代的步伐。
2011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艺术团转设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截至目前,非遗中心已调查掌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计1242项,建立非遗展示中心1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3个,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2个,非遗传习示范户2户。其中毛南族歌谣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2018年11月,毛南族艺术团远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19年10月1,毛南族艺术团于墨尔本艺术节上表演毛南族歌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都是由政府组织参与,秉承着“走出去,请进来”并举的开放战略,实现“让世界看见环江,让环江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自毛南族歌谣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演出得到了重视,成立了毛南族山歌协会、艺术团。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毛南族歌谣确实迈出了历史上最大的步伐,走出环江,走出中国,面向世界,政府已成为毛南族歌谣的主要宣传力量。但毛南族歌谣在民间却是青黄不接的状态,从前的师徒传承和节日庆典时的群体宣传已经发挥不出力量,毛南族歌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减弱,甚至淡出毛南族人的生活。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环江县3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能完整地演唱毛南族歌谣,如今毛南族歌谣演唱者绝大多数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年轻人学习毛南族歌谣意愿不高,毛南族歌谣面临传承断层的问题。毛南族歌谣传承人覃高杰从事收录毛南族歌谣唱腔工作,偶尔接受邀请进入校园传唱歌谣并向学生介绍毛南族文化。目前他已收录了17种唱腔,在拟将所收集的曲谱编印成书时,因缺少资金而放弃;在尝试培养年轻歌者时,由于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最终培养无果。
导致环江县毛南族歌谣传承出现断层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和文化、语言、演唱空间等方面的因素。
经济因素。环江县山岭环绕,中部偏南为丘陵地形,形成盆地形状,属喀斯特地貌,受石漠化影响较深,传统农业难以良好发展。交通条件极差,不利于经济活动。改革开放后,毛南族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造成了青壮年流失严重,导致歌谣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也非常大,时间短、信息密度大、元素新颖的“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成了毛南族人娱乐选择的重要参考,当地许多居民在闲暇时间的娱乐选择倾向于看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休闲娱乐不再唱传统民歌。
语言因素。环江县使用的语言有桂柳话、壮话和普通话,通用语言为桂柳话,现毛南族人普遍使用桂柳话进行日常交流,极少用毛南语交流。
演唱空间因素。毛南族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使得生活中歌谣的演唱空间缩小,如在毛南族婚礼仪式歌中,《婚礼歌》完整展现了毛南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流程,它包含“折被歌”“叮嘱歌”“出门下阶歌”“吉日精神歌”“祝贺歌”“答谢歌”和“开被歌”等七首歌,一一对应着毛南族婚礼流程,演唱场所主要在新娘和新郎家。但这是基于毛南人族内通婚的情况,现跨地域、跨民族的族外通婚现象普遍,加上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更多人选择在酒店举办婚礼,原来由亲朋好友对歌或请歌手到家中演唱助兴的方式也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更青睐的如流行音乐、流行舞蹈等助兴方式。语言及民族习俗的不同,空间距离的增加和演唱场所的变迁,导致婚礼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再如为新房举行上梁仪式时,外祖父和舅舅是上梁仪式的重要人物,由舅舅一族中子女双全的人在正梁上写“梁文”,由外祖父主唱《上梁歌》。如今族外通婚现象普遍,外祖父和舅舅有可能缺席上梁仪式。且现盖新房不再是传统的木结构房,而是符合当代功能和审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举行上梁仪式只保留了“撒粮”环节和《撒粮歌》。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如今政府作为毛南族文化的主要宣传力量,可加大支持力度,让毛南族歌谣真正进入校园,让孩子会说毛南语会唱毛南歌;定期举办歌圩活动,让更多的群众自发自愿、即兴发挥演唱歌谣,吸引更多的人传承毛南文化。
扩大毛南语的使用范围。毛南语的继承对毛南文化的继承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增加毛南语使用场景,如在公共交通的系统播音里增加毛南语、学校开设特色民族课程等,使毛南语重新进入群众生活。
培养年轻传承人。培养年轻传承人是避免文化断层最直接的途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是培养年轻传承人的有效方法是:通过乡村振兴推进环江地区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吸引青壮年回乡发展,促进青壮年对文化的传承。另外山歌协会、艺术团也应着力发掘和培养新生代,为民间传承起到榜样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的机遇下,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发展毛南族歌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