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6 17:02:31张瑞涛汤桂成骆社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解剖学思政

陈 静,张瑞涛,汤桂成,骆社丹

(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担负着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其在培养医学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并起着导向作用。将课程思政与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融合,能够为后续学生的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根据教学计划和思政目标,挖掘人体解剖学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整理,编写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包括各章节的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元素等。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希望发挥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目标。

1 上好人体解剖学开学第一课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人生态度、职业素养与精神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开学第一课就渗透思政教育,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有助于尽早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1.1 结合国内外人体解剖学发展史,开展爱国主义和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教育,激发情感共鸣,增强专业自信

在开学第一课,讲述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到我国的法医学之父宋慈、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等,讲述他们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励志故事,讲述他们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医是严谨的,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用于创新,大胆实践。

结合国内外人体解剖学发展史,教师对学生选择医学专业、选择将来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志愿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启发学生努力打好专业基础,坚定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决心。

1.2 宣读医学生誓言,深刻领会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在开学第一课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言,不仅体现从一般学生到医学生的转变,更是对选择医学这条道路的一种表态和承诺。学生在颇具仪式感的庄严宣誓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医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深植于心。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希望同学们铭记誓言,做到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1.3 举行“无语良师”追思活动,开展遗体捐献教育,培养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人体解剖学注重实践操作,其教学离不开遗体,遗体捐献者用躯体帮助学生掌握解剖结构,是献身于医学事业的“无语良师”。活动通过介绍捐献遗体者的事迹,普及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献花致敬等环节,让学生感受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的大爱大义,缅怀无言良师对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的伟大奉献。举行“无语良师”追思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启发学生对奉献精神、生命价值和职业责任意识的思考,加深对“仁心仁术”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

2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2.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解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多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肝的结构时,介绍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吴老从1958年起进行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肝分页分段的解剖学理论,奠定中国肝脏外科的基础;吴老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2004年更名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通过吴院士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肝脏外科的发展,许多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引导学生体会吴孟超院士的高尚医德和爱党爱国爱民情怀,激发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苦练技能,勇于创新,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解剖学教学中引入“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医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将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医学伦理观,关爱患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例如,学习脊柱这部分内容时,介绍获得“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的梁益建医生,他拯救了无数脊柱畸形患者,还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并与公益基金合作,为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学习呼吸系统时,介绍获得“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2003年,在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的非常时期,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挽救生命。钟院士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国有难,召必至,83岁高龄的钟院士又临危受命,成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带头进入重症隔离监护室检查病人,亲自制订救治方案。2020年钟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以这些医生为楷模,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心怀病人。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医者仁心。医者,需要学者严谨坚毅的意志,也需要一颗仁爱之心。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2.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中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例如,学习消化系统内容时,以消化和吸收功能为切入点,引入中华民族饮食礼仪。《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通过和学生交流饮食行为规范,展示饮食礼仪,使学生感受食礼。讲解咽的结构时,引用《论语·乡党》的“食不语,寝不言”。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吞咽时,会厌软骨会关闭气管,食物入食道。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保证空气入气管。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会干扰会厌软骨的开闭,导致食物误入气管;食物未充分咀嚼,加重胃负担;且口中有食物,说话时唾沫可能会飞溅出去,为失礼。寝不言,即睡前排除杂念,尽量放松。因为言必思,睡前说话与思考,会使大脑皮层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从而影响睡眠。结合专业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关乎身体健康又关乎学生个人素养的养成,可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起到指导作用。

2.4 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例如“三明治”教学法[2]、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主要环节包括设置问题或病例、小组讨论和结果评价三部分。选择合适的临床问题或病例;小组查找资料、自由讨论分析;最终的结果评估可采用小组汇报、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在讲授运动系统的上肢骨及其连接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骨和关节的基本结构,掌握了肩关节的构成,提出“肩周炎”及“肩关节脱位”的问题,将学生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课后进行准备,学生可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对肩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了更为深刻形象的认识,由于还没有学习肩关节骨骼肌的配布,对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下次上课的时候先展开讨论,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汇报研究的结果,汇报后相互之间再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后,再讲授新的内容,将肩关节配布的骨骼肌引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

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开展讨论并汇报,丰富了人体解剖学教学课堂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基础联系临床,把临床中的病例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精神。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查显示,学生对解剖课程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发言积极踊跃,思维清晰灵敏,且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更为深刻。

3 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学

我们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要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进行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弘扬解剖学文化、致敬生命,我们开展了“解剖学习与绘图同行”活动,将严谨的解剖与缤纷的艺术结合,绘画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还有思想性,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载体,体现解剖学与医学的真谛。在绘画创作中,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并将临床知识、生命感悟、医学人文等元素融于绘图设计中,体现了同学们内心对神圣医学的尊崇,锻炼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还开展了“录视频,学课程”的解剖学实践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准备工作,一边规范操作解剖,一边对组织结构学习、讲解,同时进行全程视频录制。这种活动增加了学生对解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还鼓励学生做探究性操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器官变异,尤其是血管神经的变异,对一些疾病状态下的器官结构变化也有了深入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医疗卫生是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及疾病诊治的重要领域,因此,培养医学生的政治素养、行为修养和职业素质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隐性渗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5]。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将思政工作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价值观的塑造、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接受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等训练。

我们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后续专业课程需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人体解剖学解剖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探讨
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2:58:28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5:34
人体解剖学在高职教学中的现状与分析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44:30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