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强校建设刍议*

2022-03-16 16:59:58查振华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强校带头人强国

查振华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教育是强国复兴的基础,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在有效应对全球化、知识化推动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才引领发展,人才资源是强国复兴的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汇聚地、培养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而人才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石。人才强校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地方高校处于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干层面,比重大、责任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新时代“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中,地方高校的层次水平面临整体跨越与提升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为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普遍聚焦人才这个关键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可以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既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地方高校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诉求,是实现其使命担当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中国正处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来讲,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创新与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从内部发展来说,已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新征程。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在科技创新已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和民族复兴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党有着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的光荣传统,在人才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作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和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引领推动人才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早在2013 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1]他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2]。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人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3]。在 2021 年 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精辟概括为“八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同时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4]。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并专门对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高校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才强国,教育先行。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承担着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5]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作为人才培养、使用的重要载体,高校这种使命与担当的实现程度与实践能力又取决于自身的人才水平、人才层次。拥有扎实教学能力、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一所高校提升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强校兴校之要,惟在人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也有类似的提法:“迄今为止,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是该校人才队伍的优秀程度,这几乎能决定其余的一切。”[6]他们所言是关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揭示。

面对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国内高校普遍提出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战略意义,始终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校战略部署,让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由此可见,人才强校的提出与实施源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竞争和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及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国际环境与社会背景,体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诉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诉求,是在我国高校客观实际与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上重视人才的思想和经验的总结与实践运用。

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作为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它并非仅仅局限于诸如“985工程”“双一流”以及“211工程”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层面,对地方高校而言,更加需要建设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的系统工程,抢夺战略制高点,切实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加应该不断通过锐意改革与开拓创新,创造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生态系统,实现人才强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也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顺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求,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强校的思想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地方高校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主要路径

地方高校,大体说来,主要是指以省级地方政府主管为主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致力于服务地区性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为地方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高等学校。主要可分为省属重点大学、省属普通高等院校、省市共建新建高等院校、地方职业技术院校与民办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类别,形态多样,数量众多。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得到迅猛发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高校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强人才强校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指导,深刻领会与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明确自身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定位,以制度化保障人才强校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互促进,通过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人才强校的责任担当与使命目标。

(一)明确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定位是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前提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明确自身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定位无疑是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基本前提。从实际状况看,定位模糊、结构趋同、缺乏优势是地方高校发展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应从自身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出发,借助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与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相衔接,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地方性、应用型是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深化认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中,应立足实际,稳步发展,科学规划,决不能好高骛远,局限于外延式发展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应明确自身所属的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等相应层次类型,主要着重于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建设,同时,根据地方高校的不同层次类别,有所兼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建设。而就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建设来说,也不可面面俱到,而是要注重培养特色与优势,重视实践性、应用性,实现学校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科学统一。惟其如此,方能构建有自身鲜明特色、有比较优势以及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

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应着重于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差异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经济社会与文化服务区域化的统一[7]。首先,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的差异化。差异化发展要求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理念、目标确立,应适应差异、尊重差异,确保自身在全国同类别同层次高等院校中的应有地位。其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当依托地方、凝练特色、统筹规划,突出比较优势,培养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依托地方实际需要,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道路。最后,经济、社会与文化服务的区域化。区域性、地方性是地方高等院校的显著特征。地方高校应实现自身的优势资源同区域内特色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校与区域内部各系统层次之间的有序衔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能力。

(二)稳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8]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强校建设的根本保障,这对地方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层次的地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说明,人才强校的本质是机制强校、制度强校,是“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9]。人才强校战略的内在逻辑揭示出高等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第一生产力”是人才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外在体现。因此,机制强校是人才强校的根本要求。没有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制度保障,人才强校必然就是无本之基、无根之源。事实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或许就是地方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地方高等院校既留不住人才,亦难以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人才强校面临这种困难的根源所在。从深层次上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发展模式的转型,亦即从主要借助外延式发展走向全面依托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性跨越,是影响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10]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加大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打造一支能肩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高等教育重要社会职能的高素质人才强校队伍。

大体说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机制,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11]的做法,深化地方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建立人才保障科学机制。当前应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首先,实行动态聘任制。建立动态竞争激励聘任机制是人才强校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多数地方高校的职称聘任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动力机制,缺乏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其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绩效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绩效考核特别需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顽疾,真正落实教育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或成为高校首要任务。因此,要重视突出立德树人成效,以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服务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实践应用性与成效性的成果导向。同时,加强绩效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即应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类型,实施不同手段、方式的评价办法。最后,分配机制改革,要重业绩,重贡献,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充分调动与有效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要向重要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要逐步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对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可以实行特殊的年薪制。

(三)引培并举、引培互促是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强校可以得到制度构建与规范保障。地方高校人才强校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则是需要加强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环节,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人才强校,唯才是本。没有人才,难以形成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不可能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就难以实现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定位的既定方向与目标。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方能赋予大学之“大师”而非“大楼”的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真正内涵。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2]。指导意见有助于破除人才流动中的种种弊端,积极促进与科学规范人才流动,将积极促进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合理、公正、畅通与有序推进。

关于人才引进,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层面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对地方高等院校而言更具紧迫性。人才引进应立足自身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定位,规划战略性人才引进政策,有针对性地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确保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诸多地方高校短期内迅速崛起,能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实行了超常规策略,通过人才引进实现群体性人才集聚产生的成效。但是,由于政策驱动、管理体制、资源依赖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原因,人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现象,这一点在地方高校尤其突出。面对这种现状以及自身发展中的客观困境,地方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应该正确认识人才稳定和流动的关系,有效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性。上文已经论及,地方高校应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基本功,方能筑巢引凤,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竞争压力。

但是,正因为人才引进的竞争性,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层面高层次人才的特殊作用,人才培养就应该成为人才强校的常态。这是因为,尽管地方高校的层次定位及其局限性,人才强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然而,无论是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还是地方高校自身的财力支撑,人才引进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尤为需要科学认识与把握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实现人才强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诚然,人才强校战略的实现与否,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才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我们要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构建尊重人才、珍惜人才、贵在创新的大学精神。只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能持续吸引人才,留住拔尖人才,培养潜力人才。

(四)通过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培养、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强校建设的关键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遵循人才强校的内在规律,构建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人才涌现与人尽其才的制度保障、学术生态与人文环境。但是,无论是人才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还是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要进一步落实到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培养,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与层次,打造人才强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强校的根本任务与目标所在。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无不是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即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方式有序展开进行的。

因此,人才强校系统工程的层次性推进,在实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工程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应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定位,根据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要求,长远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由此逐步建设与增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才强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举全校之力,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把人才培养与凝练学科方向、做强优势学科、培养特色学科、扶持成长学科的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说来,以学科建设为前提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培养,首先,要切实打造系列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为主干的学术团队。即立足学科发展的形势要求,引进与培养相互促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适当考虑非常规措施引进年富力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同时重视学术梯队建设,避免由于过度依赖个别学科带头人,导致重点学科建设可持续性的缺乏甚至丧失。唯有切实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团队,才能不断增强与实现人才聚集效应,才能确保重大项目与重要成果获得与产出的可持续性。其次,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客观上困难较多。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为主干的学术团队的打造,实际上是立足自身优势与基础,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相衔接,重视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功能,将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能力、水平统一起来,由此明确定位,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优化学科结构,实现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

毋庸置疑,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是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支柱,能否集中优势资源,有的放矢,以创新思维与非常规方式,迅速有效地打造若干符合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类型、层次与特色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人才队伍,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人才强校的良性发展,是衡量地方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协调与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强校带头人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16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我院召开“创新强校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强校的制度安排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甘肃林业(2016年6期)2016-02-27 1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