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琼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
“都NP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一个十分常见的构式,学者们对其已做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最早关注并对这类构式进行研究的是邢福义先生,他将此类构式概括为“NP了”句式,将其分为“NP了,S。”和“S,NP了。”两类,并认为“了”表示情况变化,常常与副词“都”配合并构成“都NP了”,叙述情况的变化[1]。之后,学者们纷纷开始了对构式“都NP了”的研究。前辈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构式本体,即对其各个构件的意义分析,如张谊生、李文浩等对构件“都”的讨论,邢福义、连蜀等对构件“NP”的分析,吕叔湘、范凡等对构件“了”的研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的学者们大都认为“都NP了”是一种反预期的构式,如吴为善从认知语言学观出发,提出构式“都NP了”是反预期表达式的一种,表示一种非常态的匹配关系,表达了说话人一种反预期的主观评述[2]。例如:
(1)都大姑娘了,还这么不懂规矩。
(2)都老夫老妻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例(1)和例(2)表明,按照社会规约性认知,“大姑娘”应该“懂规矩”,“老夫老妻”没必要“闹别扭”,而“不懂规矩”和“闹别扭”偏离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因此吴为善认为构式“都NP了”是说话人的一种反预期的心理评述,并将其语篇整合模式固定为:都“NP”了,还+VP(否定)。他认为说话人是将“都NP了”这个已确认的事实作为“参照”,对NP所表现出的反预期状态或行为感到出乎意料,故作出评述,并认为这种评述具有负面价值倾向[3]。换言之,吴为善认为构式“都NP了”表示的是某类人应该做某事而事实上却没有做某事的一种“反预期”评述。但我们认为,如果从超预期的角度出发,构式“都NP了”也能够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超预期的主观肯定,即某类人不应该或不会做某事而事实上却这样做了。
因此,本文将从“超预期”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构式解析、语义等级序列和语篇整合模式三方面对构式“都NP了”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其与“反预期”解读的不同之处。同时,我们将通过对以往学者们的预期及预期构式研究的梳理,讨论反预期与超预期的本质不同以及分立二者的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大部分来源于新闻网站、新浪微博,也摘选了一些前辈时贤文章中的语料。
预期就是预先期待,是一种心理认知状态,是话语主体对某一事件的预判与评估。“反预期”和“超预期”都是人类的心理认知状态。我们若以“合预期”为界,“反预期”是未达到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超预期”是超过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接下来我们将从“超预期”角度出发,对构式“都NP了”进行解读。
1.构件分析
(3)都老兵了,还整天奋斗在一线。
(4)都妈妈了,还能演学生。
对于构式“都NP了”中的“都”,学界一般认为其是表语气的副词,一般轻读。如例(3)中“都老兵了”中的“都”表示说话人的肯定语气,对“老兵”这个身份进行了确认。对于构式“都NP了”中的“NP”,邢福义认为其具有推移性,即它所表示的概念是由相对的概念推移而来的,并将“NP”按词语性质分为三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时点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和表示时段的名词短语[4]。有学者总结该构式中“NP”的总的特征是其词义本身或直接或间接与时间因素有关[5]。如“新兵”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成为“老兵”,“女孩”要经过长大成人和结婚生子,才能成为“妈妈”。另外,对于构式“都NP了”中的“了”,学者们一般认为其属于“了2”,是传递新信息的语气词,表达说话人对已然变化的事实的重新确认[6],如吴为善等。因此,结合前辈学者们的论说,我们认为构式“都NP了”中的“了”是一个既能传递新信息,同时又能使构式结构更完整的语气词。需要说明的是,构式“都NP了”一般不独立成句,往往要和后续句搭配表意。如例(3)“都老兵了”一般无法独立成句,须和后续句“还整天奋斗在一线”搭配表意。
2.构式义的提炼
(5)都博士了,还这么漂亮。
(6)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浪漫。
上述例句表明,“都NP了”体现了说话人超乎意料的语用心理,即说话人认为话语主体“NP”的实际表现状态或实际表现行为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因此该构式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超预期的主观评述和主观肯定。如按照社会规约性认识,老兵一般会退伍或是退居二线,但例(3)中的“老兵”却依然“整天奋斗在一线”,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说话人有感而发,肯定了老兵的奉献精神。依照社会规约性认识,女博士毕业后,一般年龄稍大,没有年轻的小姑娘漂亮,但例(5)中的话语主体“博士”依然很漂亮,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表达了说话人对这位女博士相貌的赞美与肯定。另外,按照社会一般认识,“老夫老妻”往往与年轻夫妻不同,会化爱情为亲情,过着平淡普通的日子,一般不会很浪漫,但在例(6)中,“老夫老妻”依然浪漫,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浪漫,着实令人生羡,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表达了说话人对这对“老夫老妻”的浪漫的羡慕与肯定。
因此,从超预期的角度出发,对于“都NP了”整个构式的表达,说话人都是以“都NP了”这个已确认的事实作为“认知参照点”,对“NP”所表现出的超预期的状态或行为进行肯定。由于超乎意料,所以有感而发。“超预期”评述与“反预期”评述所表现出的负面价值取向不同,体现出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故后续句的语义通常是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7)(人家)都老板了,还勤俭持家。
(8)都总裁了,还加班这么晚。
(9)都教授了,还这么拼,没日没夜搞科研。
我们前面提到过,邢福义曾提出,构式“都NP了”中的构件“NP”必须具有推移性,即必须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否则无法进入该构式[7]。吴为善认为顺序范畴可以分为显性顺序和隐性顺序两类,其中隐性顺序就是指某个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构式中可能被激活的语义等级序列[8]。如例(5)隐含的语义等级序列是学士→硕士→博士,体现的是学业阶段序列;例(7)为:员工→主管→老板,体现的是公司职位序列;例(8)为:职员→部门经理→总监→总经理→总裁,体现的是企业职位级别序列;例(9)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体现的是教师职称序列。除此之外,也有体现社会生活角色的序列,如例(4):小姑娘→大姑娘→妈妈→老太太。
通过对以上构式“都NP了”的隐含语义等级序列的分析,可以发现:(1)能够进入该构式的“NP”必须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普通物质名词一般无法进入该构式,如“都苹果了”“都食堂了”一般不说[9];(2)处于语义等级序列开始端的名词一般无法进入该构式,如“都学士了”“都员工了”“都助教了”一般不说;(3)与“反预期”解读不同的是,从“超预期”的角度看该构式,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大多是最高端的名词,也有少量较高端的名词,如在一般的社会规约性认知中,没有比“老兵”更“老”的兵,没有比“教授”更高级的职称,余例可类推解读。此外,依照社会规约性认识,语义等级序列中最高端的名词表示话语主体的身份地位处于最高端,最高端的“NP”本身就备受关注,若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或行为超出了与其身份所匹配的范围,就更引人注目了。因此,从超预期的角度来看,能够进入该构式的“NP”往往是最高端或是较高端的名词。
吴为善从“反预期”的角度将“都NP了”与后续句的语篇整合为:都NP了,还+VP(否定)[10]。但若从“超预期”的角度解读该构式,我们可以将其与后续句的语篇整合为:都NP了,还+VP(肯定)。如表1:
表1 构式“都NP了”的语篇整合模式
我们这里以例(2)和例(6)中的“都老夫老妻了”为例,对比分析“都NP了”的语篇整合模式。首先,二者的先行小句“都老夫老妻了”都传递了新信息,触发了隐含的语义等级序列:年轻夫妻→老夫老妻,接着说话人确认了话语主体已然的老夫老妻的身份;其次,后续句中的VP在语义上提示了VP(行为或状态)与NP的匹配关系,即“老夫老妻”与“闹别扭”的匹配关系,“老夫老妻”和“浪漫”的匹配关系。换言之,“老夫老妻”应该好好的,没必要“闹别扭”,但事实是闹别扭了,未达到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老夫老妻”应该不会“这么浪漫”,但事实是他们依然很浪漫,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最后,二者后续句中的“还”的意义不同,前者带否定义,即某类人应该做某事而事实上却没有做某事;后者含肯定义,即某类人不应该或不会做某事而事实上却这样做了。因此,二者先行小句的表义是相同的,但整体语义不同。而整体语义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后续句的意义不同,也可以理解为是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不同。
预期就是预先期待,是一种心理认知状态,是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预判与评估。反映认知预期的语言信息叫做预期信息,而预期标记和预期构式则是预期信息在人类言语实践中留下的印迹。如“都NP了”便是一种预期构式,在言语使用中能够体现出人们的心理预期。
目前,国内外有关预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预期方面。但学者们对“反预期”的理解大多是广义的,即只要是与说话人预期不符的信息都叫反预期信息。国外的学者们一般认为只要与原预期不符的都属于反预期,既包括方向上相反的信息,也包括方向相同而预期量上有偏差的信息。后来大部分学者都沿用这种对“反预期”的界定。国内较早关注预期信息理论的是吴福祥,他认为反预期信息指的是与说话人或是受话人的预期相反的信息[11]。齐沪扬、胡建锋认为,超预期信息和负预期信息都属于反预期信息,超预期是高于预期量,负预期是低于预期量[12]。吴为善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入手,指出反预期是指客观事件或是现象表现出来的状态超过了社会规约性认识下的心理预期,所以也有学者将反预期称为超预期[13]。这种理解是广义理解上的反预期(如图1),并且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可。陆方喆、朱斌认为广义的反预期用“违预期”来表达更准确,“违预期”既包括方向上与原预期相反(反预期),也包括量上超过(超预期)或不及(负预期)原预期[14]。我们认为,将反预期、超预期和负预期都包含于违预期,这种解读十分细致,使我们对各个概念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但一般较难分析量上的区别,不适合用来解读“都NP了”这类主观性较强的构式。
图1 广义上的反预期
王永星指出,预期信息是人们对某事发生结果的预先期待,预期信息与某一事件结合起来后会产生三种结果走向,即反预期信息、合预期信息与超预期信息[15]。我们倾向于这种解读,即反预期与超预期具有本质的不同(如图2)。合预期是预期信息通过了事实的确证,结果符合预期,即与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相符合。以合预期为界,未达到说话人心理预期的信息是反预期信息,超出说话人心理预期的信息是超预期信息,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里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反预期与超预期的不同:假设考试成绩有优、良、中、差四等,一位同学考前的预期成绩是良好,考后若得知自己拿了良好,便是合预期;若是拿了中等或差等,低于良好,便是反预期;若是拿了优秀,高于良好,便是超预期。
图2 反预期、合预期与超预期
如我们所探讨的构式“都NP了”,若从“反预期”出发,那么构式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反预期的主观评述,即某类人应该做某事而事实上却没有做某事;但若从“超预期”出发,其也能够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超预期的主观肯定,即某类人不应该或不会做某事而事实上却这样做了。也就是说,构式“都NP了”可以表达两种构式语义。对于此类构式,如若仅从“反预期”的角度出发,那么就只能得出一种解读,一类语篇整合模式,往往不够全面。
(10)都老太太了,还得按时按点去上班。
(11)都老太太了,还活得跟十八岁的小姑娘一样。
以上两个例句中,“都老太太了”均表示了说话人对话语主体身份的确认,但由于心理预期不同,后续句不同,进而使得两个句子的解读也不同。例(10)说明的是:按照社会规约性认识,老太太应该已然退休,居家养老(合预期),而非像没有退休的年轻人一样继续上班工作(反预期)。例(11)说明的是:按照社会规约性认识,老太太一般不会和十八岁的小姑娘一样活泼爱玩,爱好打扮,而是过着普通平常的老年生活,养花散步(合预期),但事实是这位老太太仍像年轻姑娘一样生活着(超预期)。如图3所示:
图3 例句分解
预期构式和预期标记是预期信息在人类言语实践中留下的印迹,我们可以通过预期构式和预期标记来获取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有关预期构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预期构式方面,如齐沪扬、胡建锋提出了“负预期量信息”的概念并认为“X是X”是负预期量信息的标记格式之一[16]。胡清国认为构式“N就是N”能够表达预期信息和合预期信息两类构式语义[17]。李薇薇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反预期构式“说好的X呢”进行了多维研究。姜其文认为构式“说好X的”具有违实性和反预期倾向[18]。吴为善依据Talmy提出的“关联性原则”将反预期表达式分为三种类型,即非常态的匹配关系、非常态的因果关系和非常态的事理关系[19](如表2)。
表2 吴为善的反预期表达式分类
若将反预期与超预期分开讨论,那么以上反预期表达式的类型就可以进行再分类。如在非常态的匹配关系中,构式“都NP了”可以分为“都NP了,还+VP(否定)。”与“都NP了,还+VP(肯定)。”又如在非常态的因果关系中,S+VP1+VP2也可以分为两类。如例(12)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反预期的主观评述,而例(13)表达的是一种超预期的主观评述。两个句子虽都带有出乎意料的惊讶意味,但前者表达的是惊异、惊诧,后者则是惊喜、惊羡。
(12)渔民们打鱼打到了一具尸体。
(13)村民们挖井挖出了一坛金子。
综上,通过从反预期的角度解读构式“都NP了”,我们发现其能够表达两种构式语义,如表3。
表3 “都NP了”的两种构式语义
反预期与超预期有共同之处,即都在说话人的预期之外。陆方喆、朱斌将反预期与超预期都用“违预期”来表示,有效地避免了概念混淆的情况发生。但目前,国内有关预期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负预期”“未预期”“反预期”“超预期”等与预期有关的概念仍较模糊。本文主要参考前辈们的分类,将预期分为合预期、反预期和超预期,并从超预期的角度再次解读构式“都NP了”的构式语义、话语功能及其语篇整合模式。我们发现,从不同的预期角度解读同一构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构式语义,如构式“都NP了”和“S+VP1+VP2”。因此,将反预期与超预期分立开来或许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此类预期构式的一个方法。另外,目前有关预期标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反预期标记方面,而分立反预期与超预期或许也能够为今后有关预期标记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