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冉冉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最近几年,初中生中的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厌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轻者消极对待学业,重者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目前,初中生中存在厌学情绪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成为常见现象。厌学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学生的学业,关乎着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乎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厌学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预防及矫正。
厌学问题虽然在国内外已经研究很久,但究其概念和含义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厌学是一种情绪、一种行为,国外学者认为厌学既包含认知上对学些内容的厌倦,也包含行为上对于学习相关的事务的逃避和抗拒。骆宏、徐逸杰等认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相关活动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且动态发展的过程[1]。厌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行为表现:
轻度厌学,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消极对待学业。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写作业应付、拖拉。
中度厌学。表现为恐惧学校,厌倦学习。如经常性逃课或逃学,不想待在教室,不想面对老师。
重度厌学。发展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厌学症,完全拒绝上学,甚至可能引发抑郁或焦虑障碍。
中度和重度厌学往往更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轻度厌学也不容忽视,因为轻度厌学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则很可能发展成为中度或重度厌学。
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在动机也可以称为内驱力,外部动机也可以称为外部诱因。初中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其身心发展特点已与小学时发生明显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最大的特征是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形象;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想独立但又无法完全独立。这个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进入初中后,适用于小学生的外部诱因如奖励小红花的方法已经无法再支持他们去持续学习。此时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则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一旦再出现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压力大等因素则很容产生厌学情绪。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看似是个很不错的学习的动机,但其依然是外部动机。这种外部动机可能在某些时候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也不能稳定持久。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遥远,遥远的事情对当下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尤其作为初中生,他们对于独立生活需要些什么只有朦胧的意识,未来的不够清晰会削弱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仅仅是为了将来生存考虑的话,学习为什么必要也并非一目了然。过于强调未来性考虑会加剧学生的焦虑,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因为学习本身的缘故而主动学习,与外在动机比如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夸赞不同,内在动机要求学生对于学习本身有兴趣。学习本身就是有趣的,就像做游戏本身就是有趣的一样。但是目前,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内在动机不足的问题,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进入初中后,课程设置比小学增加了很多,难度也增大了很多。对于小学时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可能学起来会相当吃力。因为中考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将压力转给学生。根据目前的中考政策,约有50%的学生将无法升入高中,这就意味着约有50%的学生很大可能上将与大学无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恶性竞争导致的内卷使得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学习背离了认识世界、自我成长的目的,而是变成比较的手段,学习过程也变得缺少乐趣。因为内卷而产生的压力是不恰当的,它只会摧毁学习与教育,扼杀学生的求知欲。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则会成为负担并导致消极情绪。在这种长期竞争、紧张的压力中,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一方面,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无形中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同时,因为中考的分流政策,让家长们变得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焦虑,这种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们实行双重标准,要求孩子放学继续看书学习,自己却只知道玩手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易产生逆反心理,厌倦学习。还有一部分家长从小过于溺爱孩子,学生未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上畏难、懒惰,加上初中学习难度增加和学习负担重而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动机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想学习的学生能够学会任何东西[3]。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外在动机诉诸学习之外的目的,有功利化的倾向,因此不是理想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应该是优先考虑项。学习的内在动机涉及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责任感三个方面。
3.1.1 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学习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的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学生似懂非懂的心理。创设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4]。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是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那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前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差异,这样才能创设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3.1.2 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不是我们为学生制定目标,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然后引导其为自己设定一个自认为合理且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条重要的动机规律是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非别人强加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学习任务的认知。我们帮助学生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置合理目标后,能使其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就增加了其主动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
3.1.3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
初中生产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另一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为谁而读书?甚至有时会认为在为父母读书,为老师学习。教师和家长都应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我拒绝被奖励和惩罚塑造的想法,力量对我有影响,但他们不会塑造我。我为我的成功负责。自由、选择和责任是人性的本质,我完全接受它”[4]。学习是学生的本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在兴趣不足的情形下,责任感也会引发学习的动力。但是要确立责任感,学生首先要懂得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即古代先贤所谓的“为己之学”。为人而学或许会一时引发学习动力,但是这种做法很难持久,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态度扭曲了学习的本质。懂得了学习是为己之学,学习就不再是负担,不再是来自家长与教师的要求,甚至也不是为了自己将来有好的出路,而成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方式。初中生一旦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肩上的责任,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其内在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维持这种动力。
3.2.1 学习和快乐并不冲突
枯燥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痛苦,只能导致厌学。学习并非注定是痛苦的过程。乐趣是学习的遗传性回报。乐趣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学校尤为重要。一个不快乐的教室永远不会有学生定期做出高质量的学术工作[4]。当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学习会更强大,学生对学习会更加渴望。做游戏时,孩子最快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如果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那么就如做游戏是孩子的本能一样,学习也将在类似的意义上成为一项本能。作为家长与教育者,意识到学习和快乐不但不冲突而且相互促进,将加深他们对于学习本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将反应在他们对待子女或学生学业的态度上,快乐学习因此而得以可能。
3.2.2 宽松的环境与兴趣保持的一致性
虽然来自高考、中考的压力一直没有减轻,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抛开压力不谈,仅从结果而言,在太过紧张、压力的氛围中并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因为学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极端行为。有实验表明,在一种宽松、鼓励、非竞争性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学校与教师应该在如何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上做出更多努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幸福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预防和治疗厌学心理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首先,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以免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其次,家长不要焦虑,以平和健康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学习,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再次,要尊重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年岁小便不在乎孩子的自尊,学着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孩子能够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以此来促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寻求家长的帮助[5]。最后,家长需要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意志锻炼,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比如他们的学校每年冬天会让孩子穿着很少的衣服在室外进行锻炼。这种从身体上锻炼孩子的意志的行为是非常有用的,孩子一旦形成一种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会在其方方面面影响他的行为,包括在学习上。
值得一提的是,有那么极少一部分人在选择为什么厌学的原因时选择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学习”。对于这样极少数学生没有理由的不喜欢学习,也许可以从遗传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就是天生的不适合或者不擅长学习(主要指学校的主科学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不适合或者不擅长。一个孩子可以不喜欢学习,但很可能唱歌画画很好。任何一个孩子一定有他适合或擅长的领域,只是我们当下还没发现。但即便是被认定为是天生不爱学习的人,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歧视他们,而应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们,并积极去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鼓励其发展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不能让他们因为不爱学习而失去尊严和自信。
某种意义上,厌学是当代青少年对这个社会给他们巨大压力的一种无奈的反抗。初中生这个群体是弱势的同时又极具反抗精神,在这个关键时期出现厌学问题将会影响其一生。学校、家庭和政府必须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帮助学生走上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