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编制高校五年规划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2022-03-16 15:12朱昕雨张珊珊
科教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规划目标学校

朱昕雨,张珊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规划处,江苏 南京 210016)

高校五年规划是高校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高水平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对学校的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赋予了高校五年规划更大的意义,也对其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新形势下高校五年规划的意义

1.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使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校五年规划是规划期内高校发展的指南针、路线图和推进器,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遵循。高校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科学谋划学校五年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1.2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其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长期战略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持续深入推进。高校五年规划的质量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编制和实施好高校五年规划,需要系统梳理学校发展情况和内部治理结构,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切实推动各项规划任务高质量完成。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学术管理组织作用,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以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抓手,强化对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靶向治理,进一步理顺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推进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人财事相配套,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能。

1.3 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提振发展士气的重要途径

高校五年规划涉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与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五年规划体系的建立需要所有学院部门共同参与。通过建立五年规划专题网站记录宣传规划编制动态、面向学院和部门开展规划编制专题培训和指导、发放问卷并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各方诉求、向师生校友发放规划文本征求意见、向全校师生宣传规划内容、定期跟踪规划实施进展等形式,学校能够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有机结合,依托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形成建设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 编制高校五年规划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2.1 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从空间层面看,高校五年规划编制需要处理好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既立足校情实际,强化对资源的统筹掌控,又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充分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方面,办学资源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基础,是在制定学校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办学资源是指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既包含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又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1]。制定高校五年规划的过程,是系统梳理教育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契机。脱离学校发展实际、忽视学校办学资源,制定出的五年规划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发展需求和资源供给的矛盾,阻碍学校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新发展时期,多数高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外部办学环境深刻影响高校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相互作用,对学校的办学规模、生源结构、发展建设经费、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高校间的合作竞争态势也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部分高校已将PEST分析模型纳入发展战略研究制定[2],多数高校在五年规划中同样进行了综合环境分析。

以“十四五”时期研究生扩招对高校规划制定产生的影响为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支撑、服务和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对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生扩招对师资队伍规模、学生宿舍床位数、教室和实验室面积、科研仪器设备数量等教育资源提出更高要求,学校管理服务制度也需做相应调整以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和科研质量。同时,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更多优质研究生生源涌向头部高校,冲击非头部高校生源质量,为研究生培养带来挑战,需通过提高招生宣传水平、优化激励机制、强化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出台措施加以应对。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扩招政策以及学校现有的及可争取的教育资源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合理规划研究生招生规模,出台相应政策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

2.2 阶段性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从时间层面看,高校五年规划编制需处理好阶段性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聚焦规划期,加强对五年发展的谋划部署,又保持战略定力,统筹考虑发展历史和发展未来,做好衔接传承和前瞻布局。

高校五年规划是对规划期内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体现了对长远发展的阶段性安排。在制定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强化规划期与长远发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处理好阶段性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规划期与发展历史的关系。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追求,脱离了历史积淀的规划是缺乏根基、难以持续的,也不利于师生价值传播和精神引领,因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传承创新。同时,上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达成情况、举措落实情况等为全面了解学校发展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总结成绩经验和问题短板是科学编制新的五年规划的必要环节;考虑到很多政策举措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编制新的五年规划的过程中需做好与上一个五年规划的衔接。

二是处理好规划期与发展未来的关系。高水平规划最核心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战略前瞻性,脱离发展形势的规划会导致学校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逐渐落伍,需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拓展战略视野,准确研判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让规划更好指导五年的发展。同时,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举措的延续性,规划期的建设对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将五年规划融入学校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使规划期内的阶段性任务和战略举措更好地服务远景目标的实现。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已有意识地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规划的一致性与前瞻性。多数高校以一定篇幅分析阐述“十三五”建设成效、办学治校经验和问题不足,作为确定“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和举措的依据;部分高校将“十四五”规划与前期提出的“三步走”发展目标结合,并仿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形式,在学校规划中展望了到2035年的发展愿景;在延续部分文本结构和建设举措的同时,很多高校在规划中融入了更多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新面向、新要求的内容,把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放在更重要位置上。

2.3 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

从目标层面看,高校五年规划编制需要处理好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既明确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制定易实施、可检查、能评估的指标,从而建立起近期目标、阶段目标与五年目标相互衔接,学校总体目标、专项目标与学院目标相互协调的规划目标体系。

高校五年的发展目标是高校通过五年发展建设时间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合理设置发展目标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与国家五年规划纲要相同,高校五年规划的发展目标一般包括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定性目标一般以文字形式描述,相较于定量指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宏观性,更突出战略性和导向性;定量指标一般以数值形式描述,是对总体目标在某一方面的量化和细化,易于分解到各年度和各执行单位,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定向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有助于构建层次清晰、颗粒度适宜、量与质相协调的规划目标体系,指导确定学校在规划期内的发展路径。

设置高校五年发展目标,也是监测考核规划实施效果与学校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学校发展的监测考核既包含数量评价,又包含质量评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指出,既要依据第三方评价结果及监测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又要对建设进展报告、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典型特色案例及其他写实性材料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两者互相补充、互为印证[3]。该办法既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依据,对高校五年规划的目标设置也有重要指导意义。设置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高校五年规划目标体系,有利于科学考核评价学校在建设期内的发展情况。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例,部分高校提出“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等定性描述,强调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突出质量标准,作为确定人才培养相关举措的总导向;同时就学生规模、教学成果奖质量和数量、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高水平教材数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毕业生深造率和关键领域就业率等提出量化指标,作为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考核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相关举措落实落地。

2.4 重点突破与全局发展的关系

从策略层面看,高校五年规划编制需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局发展的关系,既统筹发展全局,推进办学治校稳步前进,又找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聚力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在办学过程中,多数学校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协调好优势和弱项的关系是编制好学校五年规划的重要要求。根据“短板理论”(即“木桶原理”),发展的质量取决于系统的最短处,避免突出的薄弱环节也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根据“长板理论”(即“反木桶原理”),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强化优势特色也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坚持特色一流的导向[4]。

在规划学校五年发展蓝图的过程中,多数高校从学校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发展因素,构建高校五年规划体系[5]。规划体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高校总体规划,是学校各项规划的统领,从学校的顶层设计提出该时期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为学校五年发展的根本依据;二是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内部治理等重要领域的细化深化,有利于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学院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研究制定的学院发展蓝图,也是学校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落脚点。此外,部分高校还针对一些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作为五年规划体系的重要支撑。高校五年规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从学校发展建设全局梳理学校总体情况,理清学校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为科学确定五年发展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在制定高校五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路,统筹好规划编制与“双一流”建设、学校综合改革等重大工作的关系,协调好各部门、各学院的关系,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避免因某些“短板”制约学校的总体发展,影响主客观评价。同时,将有限的资源平均分配到各领域各环节不符合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难以支撑学校跟进和赶超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步伐、实现“非对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应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准确定未来五年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差异化发展,汇聚发展资源,巩固发展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以“长板”带动整体提升。

3 结语

高校五年规划对规划期内甚至更长时间内高校的发展具有关键引领作用。在新发展形势下,各高校需在五年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处理好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阶段性发展与长远发展、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重点突破与全局发展等四对关系,为五年的发展科学绘制蓝图。

猜你喜欢
规划目标学校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学校推介
迎接“十三五”规划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