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浅议

2022-03-16 13:20贾世叶
读写算(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贾世叶

(兰州市第七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快速,社会上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各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越发复杂化,时代观念的更新随之加快,中学生就在此种情况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所以,老师在开展各科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注重,不断地开展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可以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帮助的优秀人才。而若是想达成上述目标,老师就需要按照体育课程的基本特点,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体育锻炼推动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若是想更加顺利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主体,不止关爱个别学生的发展,还应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锻炼,让他们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不会因为心理和情绪上的原因造成严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处理个别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又或是心理有障碍的情况,此种认知十分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增强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加认真地生活,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掌握大量的知识,以便于后续阶段的发展与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是体育课程的开展基础,学校体育往往是将提高学生体质,增强其自身运动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形成较高素养和美好品德当作主要目的的。意志力是人们品行中最关键的构成内容,体育活动的开展无法脱离意志力提供的配合与支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往往会寄托在健壮的体魄中,只要生理上存在任何缺陷,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则有很大概率会让人徒增烦恼,然后出现焦躁、暴躁或者是抑郁等负面情绪,最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若是学生长时间处在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或者是保持着高度的忧虑、哀愁的心理,则会让他们的生理器官出现某种程度的病变或者是失调情况。若是并未具备心理上的健康,自然无法获得体魄的健壮。

二、初中体育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只有老师有着健康、乐观的心理,情绪始终保持着稳定,才可以在开展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不断地学习。所以,体育老师就应该了解教育学或者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心理素养和教育水平获得一定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塑造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品行。一位优秀的心理健康体育老师需要拥有高度的心理素养、师德师风,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更加真挚地对待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高度的信任,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运动,在增强其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

体育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引导他们慢慢将自己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等等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环节中,就应该注意自己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机,顺利地导入话题,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表述出来,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在良好关系提供的帮助下,学生自然愿意聆听老师的想法,主动接受老师的意见,达成教育效果和活动效果的提升。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课堂环境进行创建,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快速地成长和发展。

(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体育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情况、兴趣喜好、运动能力等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应用不一样的授课方式和体育活动完成教学,多注意一些身体素质较低的学生,让他们的体能获得提升,而不会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情绪和心理出现某种问题。而在学生反复练习以后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失落和懊恼的时候,老师则要提供给他们适当的表扬,发现他们隐藏的优势和特长,以此激励他们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为他们后续阶段的发展铺垫基础。

(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环节中,老师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隐藏的兴趣和主动性,只有具备充足的动力和兴趣,才可以推动他们积极加入体育活动中,进而掌握越来越多的技巧和技能。如,在下课以前,先为学生简单讲述下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动作,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或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或是寻求他人的帮助,以便于后续阶段对技巧和动作的掌握。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轮流充当课代表,让他们切实体现出自己的管理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其对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到体育课程的趣味,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动习惯。

(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候,各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学习效果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所以老师就需要关注他们内心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充足的肯定和赞扬,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能够扬长避短,缓解他们承担的学习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干扰和影响,主动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运动环节中,进而收获到更多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倾向进行培养,能够让他们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正和建议,可以对自己进行反省,知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将其解决,达成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兴趣激发,体验快乐学习

老师需要充分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唤起他们对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若是学生并未对体育知识有着较高的兴趣,那么自然不想对其进行学习,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和体验。所以,老师就应该转换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应用更加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地喜欢上体育课程。最关键的是,老师还应该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元素,将其和授课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缓解学生承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品行和素养,达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比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到“障碍跑”活动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出障碍跑的画面,让学生认真地进行观看,对其中的技巧和要领作出分析,可以将其完全掌握。然后,带领学生去操场上,以小组接力的方式完成目标。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障碍跑,所以老师在设置跨栏架的时候,就不能让各个跨栏架之间的距离间隔太近,否则极易让学生产生放弃的意识,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还需要为每一个阶段的接力跑赛道设置不一样数量的跨栏架,如此就能够让学生不断地突破自己,凭借努力将所有的障碍一一迈过,那么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知晓没有什么障碍可以一直阻拦自己,真正缓解学生承担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二)互动参与,增进师生情感

体育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尽量和他们共同加入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对老师有着充足的信任,更加想要和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所以,老师就应该转换原有的思想理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要用更加平和与温暖的话语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主动加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尽情发散自己紧张、暴躁、抑郁的情绪,切实达成教育效果的提升,让心理健康内容充分渗透在体育课堂上,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比如,老师能够开展一场篮球活动,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球、投球和打球技巧,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先完成篮球运动和锻炼,并掌握各种小技巧和小动作。而在他们对篮球活动的比赛规则、走位范围有着基本的了解以后,就能够和学生共同合作,参与到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但此类活动对于女生来说,却有着较高的难度。老师可以让他们充当啦啦队,或者是提供裁判员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锻炼他们运动能力的同时,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在此种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高度的抗压能力,达成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游戏竞赛,培养合作意识

游戏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需要,并且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维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竞赛则属于一种新型的游戏方式,学生在激烈的比赛环节中不仅可以竞争,还能够彼此合作,有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则与原则,不止能感受到成功的胜利,还能够品味到失败的气馁,如此一来确实增强了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活动方式进行调整,以此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运动需求,却不会因为体育竞赛的困难,而出现放弃的心理,真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塑造他们的品行与“三观”。

比如,老师能够举办“两人三足”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诸多小组,将他们的双脚束缚住,让他们在同伴的帮助和配合下一起走到终点。那么在此种活动中,每个小组都会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但获得胜利的准则,就是小组成员互相信任、彼此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一起走到终点,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但只要学生存在着不合的情绪和心理,那就自然会出现较多的错误,也将要面对重重阻碍,确实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挫折意识进行了培养,让他们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举办各式各样的游戏竞赛,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评价鼓励,提高学生信心

在开展教学的环节中,老师应该及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信任自己,老师还要掌握他们的情绪情感、意志力和品行等等,如此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引导他们能够在后续阶段的学习环节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增强实际的学习效果。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提高他们的信心,让其有着充足的勇气可以面对将来发展中的诸多难题。而在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转换以往的教学方式,意识到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不一样的目标,争取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学生立定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先为他们讲解动作技巧和起跳方式,在他们对跳远理论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就需要亲身给学生进行演示,让他们认真地进行观看,完全掌握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技巧。接着,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其中,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则要给他们制定一个初级目标,提高其信心,让他们对跳远产生兴趣;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则要制定出有着较高难度的目标,让他们可以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进而掌握所有的运动技巧和运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明确自身的优点,让他们有着充足的动力继续学习,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铺垫基础。

(五)提供保护,增强练习效果

学生在对各种运动技能和体育技能进行学习的时候,因为自身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并未发展成熟,再加上练习方式和用劲技巧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必定会做出较多不协调或者是存在错误的动作。此时,如果没有获得老师的帮助和同伴的指导,自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与之相反的是,若是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老师的帮助,那么实际的训练效果和学生的信心也会随之提升,彻底消除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恐惧。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在他们眼神中流露出害怕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更多的信任。

比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到跳高活动的时候,他们初次接触此种活动,需要克服巨大的紧张心理和恐惧情绪,老师要让学生挣脱恐高的意识,突破自己,能够完成相关的运动目标。所以,老师就需要简单阐述一些调高的技巧,在其下方铺上厚厚的垫子,让学生可以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缓解他们紧张的压力,若是仍旧有些学生无法克服,老师则要提供防护,在他们跳跃的瞬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知晓此项活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如此一来,才不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为他们后续阶段的发展铺垫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后续阶段的发展来说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其和体育课程有效地融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让他们具备一个健壮的体魄面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才是老师应该达成的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