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甘肃 会宁 730799)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应具备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核心素养的教学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塑造良好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还使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创新创造以及文化理解方面得到加强,这对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核心素养缺乏正确理解,在其渗透和应用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发挥学科优势和教育作用。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加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关键品质与能力,但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学习成绩以及课程目标的学习,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和统筹安排,进而阻碍学生主体的健康成长。
语言运用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提高沟通效率和认知深度。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和应用空间,导致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缺少必要的语言经验和手段。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组织策略和引导手段,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性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老套路”“旧方法”进行施教,进而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构建和谐关系,影响教学活动的整体推进。
加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塑造良好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其良好的习惯将对学生的认知成长和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与培育,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了解世界,在其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提高品位、塑造情趣,进而养成会思考、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等良好习惯。
加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将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渗透其德育目标,开拓文化视野、弘扬担当精神,从而实现文化育人、学科育人、素养育人的教育目标。
加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语言,感知文化魅力,可以使学生从语言文化中体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同时,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点和共通点,拓展认知、丰富内涵,这将对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语言积累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语言水平的主要手段。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咬文嚼字的方法,对重点字词进行深度剖析,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效果,另一方面要扩充语言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如在《沁园春·雪》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分”“数”“惟余莽莽”“须晴日”“略输文采”“俱往矣”等关键字词进行解析,感受其豪迈胸怀和雄伟气魄。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相关诗句中进行导引设问,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与诗题有何联系”“惟余莽莽中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在下阕阅读中,如何理解‘引’‘惜’‘数’三字”等,进而帮助学生点明主旨、感悟情怀。此外,教师可以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与《沁园春·雪》进行对比,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其诗词情感的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诗词积累。
在以往的语言学习中,大多以讲读的方式进行呈现,缺乏有效的互动手段和交流方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定沟通阻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构建语境的方式引导交流,更易于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创设语境,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进而加强其双方的沟通力和协作力。如在《岳阳楼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将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等四大名楼呈现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对诗词文本的探究兴趣。同时,通过对文本语境的设定,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述?”“①前人之述备矣;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而在于借景抒情。”“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通过对课堂语境的设立,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之中。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言探究力的方法之一。但在以往的课堂设问中,大多以简单问答为主,缺乏探究的目标与深度,这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优化问题、革新设计形式,从不同角度探寻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还应把握“质与量”“形与深”之间的衔接性,确保设问环节的有效实施。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学习中,通过人物分析、小组讨论、重点品读等方法,学生已初步了解文章整体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中展开探究:①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这么急切地盼望于勒回来?有哪些原因?②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其发展线索是什么?③结合阅读,想一想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④根据人物特点,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对于勒产生这样的主观态度是否与于勒本人的行为方式有关?通过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关系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深度理解,还使学生在推导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思维、深化联想,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
通过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和解释,不仅能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还使学生在不断观察、对比、求证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重点中渗透素养,引导学生对关键信息的学习和理解,及时开展指向性言语活动,保证语言学习的灵动与智慧。如在《怀疑与学问》的学习中,本文以“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为中心,对“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和论证,为培育学生实证推理的能力,加强其中心论点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从论证方法、语言两个方面出发提出质疑、组织探究,如“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出其作用”“如何理解文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两句话”“文章中的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有何联系”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层层探究、步步深入的学习中体会议论文的表达特点,培养其怀疑精神。
情感是语言文化中的关键元素,也是核心素养有效渗透的重要支撑。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表演、情境对话等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故事的理解效果,还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不一样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借助角色表演活动,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丰富表现形式,进一步实现创新教学的发展目标。如在《范进中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胡屠夫、张乡绅以及众乡邻等角色,并通过对话、动作等细节,着重表现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点,加强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不良社会风气。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学习中,结合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开展续写表演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丰富故事内容,完善语言逻辑,如以假装落魄试探菲利普夫妇、以《福音书》为拓展线索等,更易于学生体会主人公对叔叔的同情以及无比心酸的内在情感。另外,通过角色表演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戏剧表演的兴趣,丰富其业余爱好,实现其多元开发的目标。
审美鉴赏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其中一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细节评价中渗透素养,让学生通过对比、鉴赏、感悟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情感力,从而享受语言带来的美好体验。同时,在细节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控和调节评价切入点,保证主体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以及客观性。如在《醉翁亭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语言、绘景、线索、结构等细节中展开鉴赏评判。如“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骈句中可以体会语言用词的精妙与灵动;“环滁皆山也”“蔚然而深秀”等语句的描绘,突出其“醉翁亭”的魅力景色;“宴酣之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的分析,可以感受诗人在寄情山水之间的快乐以及安适阔达的胸怀等。通过对文章细节进行分析、评判,并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作品、体会情感,更易于加深学生对语言主体的形象认知,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室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组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从中体验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应结合本地资源和区域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了解,保持科学、理性的探究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正确选择和继承优秀文化,保持其积极的生命力和行动力。如在《我爱这土地》的学习中,作者采取象征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祖国大地的赤诚之情,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家乡”“我眼中的家乡”等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结合家乡变化展开演讲。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担当精神。如在《论教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一话题入手,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走访、网络搜集等手段,丰富讨论的语言素材和实证资料,进而在话题讨论中有重点、有思路、有方法地阐述论点,提高讨论的效果和质量。
朗读是语言阅读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体会文字情感、表达规律的一种探索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朗读形式和引导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意境,还使学生在语言运用、情感理解以及主旨表述等方面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同时,借助多元朗读,还可以使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审美鉴赏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培养。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如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整体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述方面得到锻炼。如在《我爱这土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情感入手,指导学生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如停顿、连贯、重音、语速、语调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
语言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一种标记符号,相对于抽象文化,语言的表述和展示更具形象化,通过对语言知识进行深入细致地思索与考虑,不仅能提高文化价值的内在理解,还会进一步升华自身的语言品位和审美意趣,使其得到更全面、综合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深思熟虑的探索,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了解,使其得到多维度发展。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学习中,作者采用驳论证的方法对其论点进行辩证回答,为加强学生对课文论述层次的理解,品味杂文语言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作者用哪一个词概括自身论点以及提到的这类人”“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何社会意义以及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帮助学生体味“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并采取咬文嚼字、构建语境、优化问题、重点解析等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质量,保持有效的理解状态和认知深度,还使学生在语言积累、情感交流、审美鉴赏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结合学情特点和学科特征,坚持多元开发、多措并举的渗透理念,从细节入手、从核心抓起,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