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流行病学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及探索

2022-03-16 12:16毛盈颖傅传喜王斌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可见流行病学

刘 溦 吴 玥 毛盈颖 傅传喜 王斌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0 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即“三全育人”)。这一指示引起了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开始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目的是为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核心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生事物,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严峻现状向全球各国公共卫生提出了挑战。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流行病学》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流行病学》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使课程内容更贴合实际需要,与“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合也理所当然成为流行病学课程重要改革方向。

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当前《流行病学》“课程思政”现状,探讨其存在优势与面临的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融合,以期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应用现状

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贯彻了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多学科、多途径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3]。受全球化影响,产生了“全球公民”的概念,教育被认为是实现全球公民意识[4]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改革,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我国,课程思政虽尚未形成成熟体系,但已历了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其中以上海市课程改革的影响最为深远。其改革经历了三阶段:第一阶段自2005年起施行“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第二阶段自2010年起承担“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国家试点项目,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第三阶段自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5]。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不同专业均开始探索专业课如何与课程思政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然而,尽管《流行病学》课程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主干课程,当前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寥寥无几。截至2021年10月,以“课程思政”和“流行病学”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相关结果仅有7条。可见,课程思政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尚在探索过程中。

2 流行病学课程融合思政的优势

课程思政是在传统思政课程外,通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达到德育建设的目的。它不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补充,更补全了传统思政课程内容单一等短板。通过将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与道德素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程知识点,而且结合思政元素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同感,推进政治建设、德育建设和课程建设。

2.1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流行病学是人类在与多种疾病,特别传染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讲授时可充分借助我国古籍中关于传染病防控、“治未病”等案例。如《素问·刺法论篇》中谈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描述了传染病流行情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体现了“治未病”理念。《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体现了病人隔离与疫区划分的思想。此外,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体现了疫源地消毒的思想。将这些案例穿插在相关章节中,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对先辈智慧的敬佩之情,更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激发其对祖国文化热爱之情。

2.2 与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融合

同时,由于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方法学,其广泛应用于研究制定疾病防制策略、卫生监督等方面。因此,由研究目的与应用领域入手,探讨《流行病学》课程与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可通过流行病学发展过程中星罗棋布的伟人事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例如,伍连德先生在东北鼠疫战斗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事业,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国的领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断奋斗。再如主编《流行病学》教材的苏德隆先生,不仅是伟大的医者和学者,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作出巨大贡献,还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医生和学者,在强大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驱使下,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鞠躬尽瘁。在法制教育方面,可通过普及流行病学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历史上第一个临床试验——詹姆斯·林德开展的坏血病临床试验,开创了现代临床试验的先河[6]。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其创新精神的同时,应发现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科学研究与试验都不应伤害到受试者。结合以上这些案例,弘扬榜样力量,普及法制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和民族使命感,激发其学习工作的热情。

3 流行病学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3.1 “重专业轻思政”的普遍现状

尽管我国大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思政教育接受度不高。相比于对专业课,部分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重专业轻思政”的情况普遍,不仅使思政课程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甚至有些课程出现了“去政治化”的倾向[3],导致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举步维艰。类似的,在流行病学课程的传统讲授中,通常也是将重点放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过程、资料整理及分析、偏倚及其控制,以及优点和局限性上,较少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

3.2 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兴趣不高,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老套、形式较为单一。思政教育课程大多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其内容易枯燥乏味,教学形式也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互动较少。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往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学方式上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吸收,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7]。这种教学模式对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缺乏,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全面吸收。

3.3 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难以融合

张彩萍等[8]通过横断面调查发现课程思政的效果与学生专业、年级、知识结构、课时以及章节无明显关联,而与思政知识点及其内容、思政知识点的融入方式有较大关联。可见,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要点。

在流行病学课程思政中,主讲教师大多为博士学位,专业知识扎实,但对思政方面的认识可能存在欠缺,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方面也相对薄弱[7],在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融合方面存在难点。若单纯为了“课程思政”而将思政知识点生拉硬拽,不仅不能推进思政建设,反而会引起反效果,导致学生滋生抵抗情绪。

4 实施路径与发展前景展望

《流行病学》课程作为公共卫生专业核心课程,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以期培养出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境界、更高政治素养、更高医德的公共卫生人才。尽管当前对于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但其未来发展可期。

4.1 创建适宜的思政环境

应首先从高校本身开始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学习党史、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形成良好学风,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从整体教学倾向上改善思政课程“单兵作战”以及其他课程“去政治化”倾向,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适宜的环境利于其发展。

同时,要增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涵与重要性的理解,打破其对于思政教育的偏见。这需要国家和社会不断地进行思政相关宣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思政建设的优势。

4.2 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其次是提高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本人深刻理解思政知识前提下,才能找准思政内容与流行病学专业知识的契合点,立足于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以学生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件为切入点,做到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9]。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以满足教育需求、学生成长需求。

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应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应鼓励多学科交叉,尤其与从事思政教学的教师相互学习切磋,使更多的思政元素展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把握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更高的效率和完成度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4.3 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

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充分吸收相关章节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超星等软件平台,将课程思政相关资料发布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后阅读并体会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平时作业的一部分,也可鼓励学生在学习平台、QQ或微信群里分享读后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点形成较为深切的感悟。

4.4 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专任教师也可以积极联系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分享工作遇到的公共卫生事件,带领学生去现场见习,引导学生挖掘流行病学相关领域蕴含的思政因素。通过实践反哺理论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元素、进一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奠定基础。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流行病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途径仍需不断探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可见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