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梅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742200)
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阶段的知识相比难度明显提升,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更加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公式,许多高中生都会因为物理课程理解难度较高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理解物理抽象概念,有效解决学生掌握知识难、课堂氛围不融洽等问题.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同时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有能力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教学法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所凸显的优势是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物理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所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是设计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并且积极的思考问题.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教学流程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知识点进行,如果脱离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将会产生浪费课堂时间和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严重后果.
问题的预设一般在教师的备课环节需要完成,而问题的生成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教师的预设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难点和指引学习的方向,同时学生自主探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共同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可以更深一层.以往许多物理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合理的问题,但是却忽视了鼓励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在问题教学模式中问题的预设和生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探究环节十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其学科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设计出开放性强的问题.物理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尽量做到不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开放性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一改过去以教案为主要教学文本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便是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的地位,学生紧密围绕问题情境开展自主学习.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需遵守合作性原则.问题教学法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如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借助导学案开展预习.但导学案不仅仅是学生单独用来预习和自学的载体,导学案也可以用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学习,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下,独学与群学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同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最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导学案完成结果,实现问题教学法成效.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逻辑性引导教学文本,其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这其中又是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对导学案进行具体实践.教师在问题教学法中要遵循创新探究的原则,要创设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自行开展探究性学习.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有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问题教学法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它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便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也就有利于对物理有更加深刻的学习热情,毕竟,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需要根据物理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存在哪里?如何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物理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合理运用问题解决法.
首先在现阶段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科学性,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升学压力影响,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会更加注重提出和解决该问题后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问题教学法中问题的作用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提升综合能力.然后教学中还存在提问程序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将很有可能导致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高中物理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理解问题教学法的内容和具体应用方法,尽可能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将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章节的内容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首先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内容和形式,结合《力的分解》章节的内容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安排导入环节.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三个相同的拉力计,然后在课堂上安排两位学生站在相对的位置拉动拉力计,确保两位同学的施力处于同一水平线且拉力计相对静止.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和实验现象可以得知两个拉力计的数值是相同的.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三个同学控制三个拉力计相互形成一定角度,当拉力计相对静止时其度数和显示的数值是否相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的拉力器进行实践和操作,对实验小组所提出来的假设进行验证.该课程导入缓解能够使学生对力的分解形成初步理解.
在开始讲解《力的分解》章节的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力的合成章节的理论知识,然后就可以逐步引出新内容--力的分解.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力的分解概念,例如利用两根相同的拉力计提起物理教材,如果改变两根拉力计与课本之间形成的夹角,那么拉力计的数值也会不断的发生改变.因为被提起的课本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为了使课本保持平衡状态和受力均匀,那么拉力计必将对其施加竖直向上的力.
通过课堂导入和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已经对力的分解形成了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顺势抛出问题:那么力该如何分解呢?学习了力的合成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合成的方法,通过逆向思维和联想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认识到,在进行力的分解时也可以灵活地利用平行四边形.基于该思维学生可以尝试对某一方向的力进行分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该对角线能够分解成无数条相邻的两条线,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问题: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忆一下两个拉力计提起课本的实验,无论拉力计与课本之间的夹角如何变化,课本的重力始终是竖直向下且不变的,所以两个拉力计在竖直方向分力的合力一定与课本的重力数值相同.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物理教师在介绍完里的分解概念和分解方法之后,可以为学生展示几个典型的实际案例.例如斧头劈木柴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斧头劈木柴时作用于斧头上的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画出作用于斧头上的力F的分解图.学生在深入理解力的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比较简单的绘制出力的分解图,并且得出结论:F产生的作用效果分别是挤压两边的木材.
例如老师在讲解“力的分解”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在讲解该课时,会产生难易不同的问题,通过对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平时的学习成绩,将难度不一回答的问题交给成绩不同的同学进行回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有能力回答老师的问题,提高课堂整体的活跃性,提升讲课效率.老师的提问也需要具有启发性,老师在讲解完该课程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适度超纲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提升.
高中物理教师在应用问题分析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设计不合理和提问流程不恰当的问题,所以物理教师很有必要对问题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和探索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逐渐深入的理解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