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随着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当前初中教学过程中,由于三大主科占用学生时间较长,使得生物教学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教师应当重视生物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生物学科探索教学在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具体内容与新时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及实际的教学进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创新性及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将生物科学探索教学的价值最大化并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不仅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并获得探索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相应的标准,这两方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了学生生物科学综合素养的价值核心。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在内涵上还强调思维的拓展及具体的实践意义。科学的探索学习应以思维的拓展为基础并能体现具体的实践意义,这是深度学习的目标也是生物科学探索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各阶段的生物教师在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时,应该深刻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并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理念及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内涵,以此为鉴确定科学的教学方向并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生物科学探索教学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对价值内涵进行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在内容上相对复杂,而目前的中学生物课程为符合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特点在内容设计及选择方面必然会更注重科学性及系统性等特点,因此生物课程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而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深刻理解该知识体系并形成科学的生物知识结构。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生物知识结构的有效措施,其帮助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影响及逻辑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其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价值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生物学科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多时候会被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弱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之一,而引入深度学习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物科学探索教学恰好符合这项要求。深度学习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对生物科学知识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其主体性学习地位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凸显。另外,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开展生物科学探索教学从而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也是保证学科教育向着科学化、高效化方向不断迈进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学习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价值最大化。
应用知识的迁移是学习思维创新及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而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可有效促进应用知识的迁移,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之一。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与实践,这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迁移活动,也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体现。这种应用知识迁移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得到应有效果的最直接表现,因此毫无疑问,基于深度学习开展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对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并快速获得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应用知识迁移作为基于深度学习进行生物科学探索教学的价值之一,对生物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并创新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科学探索教学,因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在多个层面表现出其重要价值。生物教育工作者要为这种教育模式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技巧应积极分析其价值,并针对价值的表现形式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将其作用最大化,从根本上提高生物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生物学科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最有利的场所。初中生物学科是除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外的基础性学科,开设生物学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了解人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奥秘和本质。有效的生物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掌握分析现象获得本质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提升自身观察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将分数的高低、知识记忆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为主。在这样长期的教学方式之下,使得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模式定型,都认为这样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适合自己的方式,也习惯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所学知识,对知识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再加上部分家长认为生物学科不是主科,因此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导致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严重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对自身有一个新的认知,转变角色定位,更新自身教学观念,重视生物教学给学生以及家长做好榜样,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带动起学生以及家长的关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应当过于形式化,应当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将学习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水平。
生物学科是以让学生更多地认识世界上生物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生物知识。教师在教学生物学科时,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降低生物知识难度,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拉近与生物学科间的距离。
以《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为例。本次教学内容可以较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再加上本节知识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知,因此,教师刚好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开展教学活动。在导入新课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以下内容:
1.为预防高血压,成人每人每日食盐食用量不超过10 克为宜,儿童青少年应限制在6 克左右。
2.饮料含糖较多,不要每天当开水喝,更不能在就餐时一口饭一口饮料,这样会把胃酸冲淡。
3.甜饮料喝多了,也会影响正餐营养的续收,以喝白开水为好。引导学生根据其内容,说一说做法是否正确并尝试说出科学道理。
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营养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通过此次活动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切实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生物学科中有许多知识都是十分抽象、难懂的,虽然在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联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教师口头讲述是很难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将抽象地生物知识具体形象化,以具体的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以理解为前提下再进行记忆,这样就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教学更加有效率。
以《细菌的结构》微课设计为例。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的知识后继续学习的教学内容。本次课程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细菌结构看不见,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和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因此,本节课教师可以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相比较,将细菌营养方式展示给学生,将思维的可视化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程开始以“细菌的结构有哪些?”“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新知识。然后再播放植物、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的重点问题。
在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最后顺利解决问题。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并大胆地表述,使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不断提升。
以《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教学为例。本次课程针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本节课中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针对本节课程教师可以将“科学探究”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蒸腾作用,又保证了本节内容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以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作为指导思想。以“水”为主线,从创设情境“如何从植物提取到水——水是由哪个器官散失出来的——水如何从植物体散失出来的——植物体能散失多少水分——散失水分的意义”逐层展开。
首先,在课程开始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如果在野外怎样才能找到水?”以这样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兴趣。紧接着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人是如何取水的?然后出示模拟的实验装置,观察现象并引出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并确定实验变量,并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控制变量。在这个环节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加大学生的思维容量。在探究了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后教师再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索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如果大家想尽快看到现象,你有什么妙招么?”运用这样的问题放宽学生的思想维度,引入对蒸腾因素的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
初中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优点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生物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教学阶段,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正确的实验方式,把握实验技巧。
其次,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提升。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进行模仿,以此加强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发展。
最后,生物学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即可,教师始终将自己摆放在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环节。在课程开始,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回想一下,当我们吃饭时,爸爸妈妈都叫我们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你在细细咀嚼米饭时是否有品尝到甜甜的味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甜的米饭在咀嚼后会变成甜味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不完善的部分,让学生设计一个更加完善的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此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将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运用微课、实验等形式,在帮助学生降低知识难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