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江苏 南京 210000)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架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题目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只是针对语文学科,但数学学科教学中则运用很少。因此,作为一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化,教育行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了改良升级。在此环境及背景影响之下,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小学生在数学阅读能力上的培养和重视。我国新课标有一个具体条目说明,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以及方法,数学阅读是读者通过特定的数学表达、数学符号获得的一种心理过程。
简言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其本质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掌握数学语言的规律和使用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过去,人们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阅读问题的出现。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必须要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强化学生在数学上的阅读理解能力。扎实可靠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保障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掌握好数学阅读能力,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自主行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数学科目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认知水平的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思维能力的转换等都需要依靠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明确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目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不同于语文教材一样拥有大量丰富的故事、文章,包含学生感兴趣的情节,小学数学教材题目、概念都缺乏故事情节,只有不同的数字,因此,数学学科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始终低于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再加上,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将数学概念的掌握、公式的运用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目的性过强,导致除去认知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年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方式,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主构建知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
目前,大部分小学在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情况。未能充分掌握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方法。在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时,也无法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帮助自己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答案不正确,过程不明晰。这样一来,就会养成一个不良习惯,影响日后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限制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探求新思想的欲望。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在数学题目解答的过程中理解片面,不明题意、不能对题目中提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列举,也无法根据题意提取关键字。
除此之外,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尽管有些小学生在拿到数学题之后,能够快速地投入解答状态,但是没有很好地对题意进行理解,也导致错误率非常高。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被限制住了。数学学科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学科科目,在思维方向上,必须要朝着数学思维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促进自己又快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理念,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阅读能力的组成中,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数学能力包含多个领域,其中有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语言文字,还有数学知识中的转化关系。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将其他语言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良好而扎实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打好较稳定的数学基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解数学的题意,而后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还有关键字等要素罗列清楚,充分理解题意之后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是一个相对较难同时要求较高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和阅历上的限制,所以其认知和理解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进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上的培养,帮助学生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转换成自己认知范围内同时能够理解的问题。在这之中,不仅包含着文字的转换以及图片信息的转换,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将数学语言与其他语言进行相互转化,保障学生在解答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无障碍自由转换。
数学也是一门需要表达的科目,数学语言的表达是对数学理解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最好表现。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上的培养,这也是学生证明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最好方法。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书面表达,同时也包含着口语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要正确地利用数学语言对他们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表现。影响数学语言表达的根本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挖掘越深,知识面越广,表达起来也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具备较高的客观性和逻辑性。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未能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很容易导致学习困难,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必须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相对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设计时要以启发性为主,设计针对性较强、内容简洁的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仔细分析教材内容,找出预设内容与所学内容的矛盾点,以此设计悬念。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再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沟通,为知识迁移做好准备。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元旦快到了,老师准备在班上做一个上底80 厘米,下底120 厘米,高70 厘米梯形的展示栏,请问一个展示栏要用多大的卡纸?”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容易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让学生猜想梯形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如在进行《分数的含义》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趣味游戏与问题情境相结合,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提前准备好两个娃娃,并准备好若干糖果,提出问题:“你能将这些糖果准确地分给这两个娃娃吗?”学生在初次尝试时肯定会不知怎样平均分配,面对同学的失败经验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紧接着教师再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次教学内容。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非常强,学生在分析题意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常见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标注重点词法。标注重点词法是指在阅读数学题目或者数学概念时,将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并着重理解,以便明确解题思路、更快找出解题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 小时、16 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水需要10 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请问注水池注满还需要多少小时。”在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让学生标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分别需要”“单独开”“5 小时后”等字眼,引导学生着重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找准问题中的关键字,快速形成解决思路。还例如在等式的基本性质概念中“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容,准确把握概念中的内涵。
第二,比较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相同类型的题目。例如题目一“要修一段长1075 千米的公路,前4 天修了50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全程需要多少天?”和题目二“要修一段长1000 米的公路,修了4 天,还剩575 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要多少天?”这两道题目看似一样,但是在数量关系上大不相同。题目一中的“修了”是指4 天修了500 千米,而题目二中关键词“还剩”表示的含义是,4 天所修公路是未知数,只知道还剩下575千米未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地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三,总结归纳法。意思是将一组学习材料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及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从整体阅读入手,引导学生逐句、逐词地分析。
第四,反复推敲法。在文学方面反复推敲一词是指对某件事情经过多次琢磨,选择最佳方案。数学教材中反映出的数学概念、数学性质、数学公式、数学解题方法以及数学题目要求都具有严密性、逻辑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概念、题目等内容中所用的词汇、表达的方式进行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的要求。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题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要求“先列竖式计算,并验算。”许多同学因为觉得题目非常简单,所以马上提笔就做,但是往往会漏掉“验算”的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读题,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关键字。还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轴对称图形是指平面内,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可引导学生阅读找出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把握内涵。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质疑。质疑能力的发展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题目过程中结合文本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字梳理数量关系,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本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学生在进行了统一学习后知道了有余数除法的具体方法以及余数的含义。但是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过多地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如“余数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能求得余数?”等具体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的产生,让学生结合概念内容以及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教师将读写结合的方式运用进教学中。学生读题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将重点的词汇、数字用笔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瓶油连瓶重800 克,倒出半瓶后,连瓶重450 克,瓶子重多少克?”针对这样的题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关键数量圈出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画出线段图,用一条线段表示800 克的总数量,在一半儿的位置上标出数量450 克,得出关系式:剩下半瓶油的质量+瓶子的质量+倒出半瓶油的质量=800 克。最后让学生根据关系式算出答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阅读能力的指导,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每个教学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