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
(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STEM 起源于美国,包含了四类学科: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2011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对STEM进行了完善,融入了艺术(Art)学科,由此形成了STEAM 理念。与其他教育理念相比,STEAM 理念的核心是融合与统一,各个学科不再分开教学,而是相互交融和贯通。3~6 岁年龄段的幼儿是接受STEAM 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想中还没有建立起学科的概念,思维可塑性强,充满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喜欢探索和动手。幼儿时期开展STEAM 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融会贯通、交叉学习的思想,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激发创新能力,充分满足孩子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STEAM 融合了工程、科学、艺术、技术、数学等学科,打破了传统教育分学科教学的模式,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运用综合型知识解决问题,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不同,学前教育的活动性、游戏性更强,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意识,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发挥特长。STEAM 理念集实践性、趣味性、整合性、情境性于一体,把五类基础性学科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问题与情境的结合,有效弥补了单一学科教学的不足。
STEAM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重视综合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国内教育也应该树立STEAM 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教育体制、教育现状创新教育模式。如今,STEAM 教育已经开始在中小学开展,但幼儿园教育却极少涉足,主要是因为很多幼儿老师认为STEAM 课程并不适合幼儿教育,而且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也无法接受STEAM 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幼儿老师对STEAM 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认识存在误区,STEAM 教育不仅仅只是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教育理念。比如,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STEAM 理念的指导下,除了基本的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之外,还要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科学观念、艺术审美、数学思维等品质。
尽管幼儿的年龄较小,但3~6 岁的短短几年,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速度却很快,尤其是大班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强。学前儿童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学科意识,幼儿教育多以游戏、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STEAM 理念正是基于幼儿教育的这一特点提出的,综合型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充满趣味性的教育中启发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STEAM 理念重视“沉浸式学习”,与成年人相比,幼儿的思想更加单纯,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事物中,不受外界因素的打扰,陷入“忘我”的状态。但同时幼儿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状态又不能长时间保持,这就更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可以支撑在STEAM 课程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养成在实践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主动发现、主动创造、主动构建、相互合作的核心素养。
幼儿的脑海中总是充满各种奇思妙想,所以幼儿喜欢问问题。幼儿的困惑与问题多来自生活,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限,所以无法从经验和知识层面解释生活现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育中采用的情境教育模式,就是通过情境营造生活场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而生活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必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STEAM 理念开展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之后遇到的类似场景中,为幼儿的后续成长和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STEAM 理念开辟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要想让不同学科既相互融合,又保持有序,不仅学科之间需要合理搭配,在学习中,同样需要幼儿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在彼此的合作中取长补短,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人属于社会性动物,人类对于群体、同伴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团队协作”始终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沟通中培养起团队协作意识,让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开展游戏化教育,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与欲望。既要体现教育目标,又要体现任务目标,细化科学教育,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沿着正确的教育途径达成目标,保证科学研究的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创造生活化、生动有趣的教育情境,启发幼儿大胆思考,放飞思维,发挥想象力。
STEAM 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建设,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循循善诱,帮助幼儿建立科学思想,完善思维,发展感性认知。老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多学科融合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打造课堂,设计科学探究内容,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幼儿时期的性格、认知、思维特点具有许多共性,但幼儿同样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和包容个体差异。老师可以成立几个“小黄人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由5~6 名幼儿组成,各个俱乐部通过协商、讨论、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老师为幼儿搭建习得知识、交流合作的平台,给幼儿创造充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机会,挖掘幼儿潜力,为后续的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依据。
生活即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好奇心、困惑、想法无一不来自于生活。科学同样源于生活,所以,老师应认识到生活之于科学教育、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紧密结合生活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引入多元化的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开拓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本质,鼓励幼儿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与科学相关的知识。
没有探究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幼儿园的科学实验应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经验,而是要引导幼儿在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未知,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现象的神奇之处,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思考产生科学现象的原因,在幼儿心中植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意识,而不能把幼儿的思维只局限在能够看到的科学现象中。
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科学教育活动,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从幼儿的个体特点着手,完善教材内容,设计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生动有趣、优秀的科学课案。①实验科学:《神奇的力量》《油和水》《彩虹糖》《保卫鸡蛋》等;②自然科学:《剥毛豆》《好吃的山芋》《橘子》等;③探索类科学:《镜子的魔力》《有趣的空间》《猜猜是真的吗》等。通过一课三研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案,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把优秀的科学教案收入资源库。此外,还要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纺织厂、钢铁厂、汽车厂、化工厂、电厂、码头、电子科技公司、造纸厂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业人员为幼儿普及科学知识,组织幼儿参观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投放安全、健康的工厂废旧材料,完善科学资源库。
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紧密围绕生活。深奥、抽象的科学现象并不能引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反而会扼杀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所以老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日常表现,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用幼儿熟悉的物品和道具营造生活情境,拉近科学与生活、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科学的奇妙,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白糖和盐”的活动,准备两个杯子,在杯子中倒入水,一个杯子加入白糖,另一个杯子加入盐,然后打乱两个杯子的位置,让孩子们首先用眼睛观察,猜一猜杯子里装的是盐还是白糖。然后再用尝一尝的方法进行分辨,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用观察的方式很难分辨盐和糖,但是用品尝的方式就很容易分辨呢?引导幼儿明白糖和盐融入水后,都是无色的,但味道却不同。然后再让孩子们观察固体状态的盐和白糖,说一说二者的区别和用途,除了烹饪之外,白糖和盐还可以做什么用?在环环相扣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中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意识到,科学是严谨的,不能只靠猜,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才能正确地解释科学现象。
这个案例说明,生活与科学的相结合,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科学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幼儿会更加注意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现象,从生活中直接获取科学知识,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符合幼儿好动、爱玩的天性。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幼儿更容易进入状态,全身心地投入,产生对科学的兴趣,也更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游戏类型应该丰富多元,根据科学活动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比如运动类、益智类、表演类等。确定游戏类型后,具体的游戏方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比如,在“圆形滚得快”的科学活动中,老师可以为每个幼儿发放一个小筐,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积木各一块、轮子、铅笔、电池、斜板等材料。用孩子们喜欢的“滑滑梯”游戏作为接下来科学活动的“引子”,让幼儿思考,怎样用积木“滑滑梯”?哪个形状的积木在滑梯上滑得最快?孩子们把斜板当滑梯,在实验中很快就得出结果,圆形积木滑滑梯的速度最快。再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锻炼幼儿组织语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圆形滚得快”的原因,联系生活中的汽车、自行车让幼儿明白,圆形不仅滚得快,而且平衡力好,安全性高,汽车用圆形的轮子可以开得又快又稳。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例子拓宽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这个案例说明,游戏化的科学教育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为科学活动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得到科学教育,增长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魅力,有助于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热情。
自然与科学是相通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蕴藏着各种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宝库,脱离了大自然,科学便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现象与发展规律。比如,可以先为孩子们播放《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纪录片的片段,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组织以“认识大自然”为主题的科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植物园,认识各种花草树木。一边倾听植物园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植物的外观,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情况。将幼儿分为各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自由观察感兴趣的植物,从科学的角度了解树木各部位在生长中的作用。比如树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为树木的成长提供营养;树枝不仅可以支撑树叶,更重要的作用是把树叶制造的营养输送到树木的全身;树根的作用是固定树木,从土壤中汲取养分,防止土壤流失。通过参观植物园,了解各种植物的特点和属性,不仅增长了幼儿的知识与见识,还能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这个案例说明,在自然中开展科学教育,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对大自然中的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培养幼儿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STEAM 理念源自美国,鉴于中西方国情的不同,幼儿教育中应用STEAM 理念,应结合中国国情与教育现状,树立批判性思维,有针对性地借鉴,切忌生搬硬套,走出对STEAM 理念的认知误区,构建系统性、综合性的幼儿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