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措施

2022-03-16 10:15何通才
读写算(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体系学校

何通才

(临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在开展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特别是要着眼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最大限度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劳动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是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都比较重视,而且也将其纳入新课改当中,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效能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先进的知识储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与健康的身心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要求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也需要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研究和探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努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更大突破,进而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一文件高度肯定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出将劳动教育加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并对中小学生的课内劳动时间做出了规定,还规定了学校应当对学生的课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这说明,在当前形势下,为中小学生实施全面强化的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论是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意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投入力度,而且还要不断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针对性、特色化和实效性。

总体而言,当前的劳动教育与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注重为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较于我国过去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改善了过去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致力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劳动可贵的价值,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当中,而且也进行了科学安排,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个别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特别是由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课时还相对较少,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尚未得到充分调动。此外,有的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缺乏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问题,劳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学科教育当中,而且在培养中小学生“知行合一”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就是一些中小学生尽管对劳动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却没有落实到生活当中,劳动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因而,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落实《意见》的要求,破解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当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党与国家的长期方针;培养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素质,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目标;将广大中小学生培养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具备先进素质的劳动者,是党与国家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大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对于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应当从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努力在培养优秀人才、强化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

劳动教育能够推动学生形成勤俭节约、意志坚定、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谋而合;能够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服务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体能上的锻炼,进而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人格,这与我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谋而合,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来看,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中小学生更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是反对不劳而获思想、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种不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不良文化、思想广泛涌现,对辨别是非能力尚不健全的中小学生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威胁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种种表现,实质就是对不劳而获的追求。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从源头上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其对劳动的热爱,以及自觉参加劳动的意识与能力,能够避免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避免其遭到不劳而获思想的侵蚀。对于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言,这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能够使中小学生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劳动教育当中,能够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在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努力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更大突破。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措施

由上文可知,新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育人为本”,这显示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当下面临的全新发展局面。因此,有必要加强构建多路径、多举措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保证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能够顺利地发挥。

(一)构建具有全面性与层次性特点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能够为中小学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具体应遵循如下要点:一方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具有全面性,应体现:其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摒弃互联网、市场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发展为学生的内心带来的不良思想,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践行;其二,培养学生充足的劳动技能,让学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顺利立足;其三,培育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劳动的光荣、可贵,感受劳动的艰辛,对劳动人民产生敬佩、感激之情,对劳动产生自觉性与成就感,最终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等高尚精神。另一方面,对中小学劳动目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具有层次性,即应当与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实际成长需求相一致。例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对于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初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其对于职业的初步志向;对于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服务意识,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构建具有系统性与发展性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重视体现系统性与发展性。具体如下:系统性是指劳动教育课程应当涵盖劳动教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学校应依据不同阶段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劳动、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并加强开发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发展性指的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生产以及科技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科技发展下形成的全新工艺、全新技术、全新业态,体验全新的劳动形式。中小学校应当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特别是要体现区域性、文化性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教育领域,努力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具有支撑性。

(三)构建具有立体性与协同性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时,应重视凸显立体性与协同性。其中的立体性,指的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应当全面深化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境之中,即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其中,家庭是学生参与基础生活劳动活动的场所;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劳动课程、安排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社会是培养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深化学生服务精神的场所。协同性指的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当建立统筹合作机制,明确三者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担负的责任,通过成立负责小组等方式,推动三方实现有效的联动。此外,在构建具有立体性与协同性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进行有效结合,中小学校应当大力开发有助于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平台和载体,同时还要在趣味性设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既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同时也能够使中小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具有全方位与整合性特点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为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得以顺利、有序、持续地开展,有必要构建出专门的保障体系,并确保这一体系具有全方位、整合性的特点。其中,全方位特点,主要指的是这一体系应当能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首先,学校完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师资不足的学校,可先加强对相近科目的科任教师的培训,让其能够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同时加强吸纳劳动教育人才。学校可聘请社会上的劳动精英来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师范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资金充足,学校也可面向社会筹借劳动教育经费;最后,学校应不断完善劳动设施、劳动工具配备,为学生的实践劳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此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的整合性,是指相关人员应当大力整合上述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保证这些资源的共同效用能够顺利发挥。

(五)构建具有实质性与激励性特点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新时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支持。在构建这一评价体系时,应当重视凸显实质性与激励性特点。其中,实质性即是指,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与学生本人以及学校的后续发展具有实质性的关系。例如,将对学生的劳动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升学、就业结合;将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作为考评学校主管、校长工作水平的参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性,指的是相关部门与学校应当重视应用奖励手段,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联合的形式,就学校与学生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给予奖励、表彰,以此实现对学生、学校的激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稳固的劳动习惯与积极的劳动意识,相关部门与学校应重视从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入手,着重解决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保障劳动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助力中小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助力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还要在大力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资源融合、载体建设以及调动中小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加大力度,真正使中小学劳动教育步入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轨道,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劳动体系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