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四中心小学 350007)
项目教学法发端于欧洲,其在学科教学中凸显了较大的优势,因此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项目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更多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期间需要将较为独立的数学课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做设计、资料搜集、项目实施,而后让学生自行做好评估工作,由此更好地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将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将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项目的组织设计中,期间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打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整体热情.
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可以实现有秩序的优化和设计,进而促使小学数学的内容能够呈现体系化以及系统化的特点,以下将对其阅读项目执行流程展开分析.
在“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前,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出一系列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知数学,并获得活动经验.这些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显得特别重要.整体教学是更加系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圆柱和圆锥”单元知识导图中,要体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本单元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中学要学习的知识.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教材中直接出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学生了解到要利用转化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将圆柱底面要平均分,没能理解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对教学用具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实验过程中,我准备了被等分成8份,16份,32份的圆形硬纸片若干张(将半径图上红色,圆周长的一半图蓝色,另一半图黄色),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设计了如下实验教学过程:1、猜测圆柱的体积大小和圆柱的哪些条件有关,准备大小相同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若干张,如果我们将N多个圆罗列起来,会发现什么呢?学生猜测,会得到一个圆柱.每个小组学生动手操作罗列圆,发现每个小组得到的圆柱都不一样,教师及时追问,体积一样吗?展示学生实验中底面大小相同的圆,罗列高度不同的实验操作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猜测圆柱体积的大小可能与圆柱的高有关.再找到底面不一样大的圆,罗列成相同高度的情况,学生同样观察发现:猜测出圆柱体积的大小可能与圆柱的底面大小有关.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将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需要科学划分小组,使得学生能够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促进下推动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数学相关的公式、定理、与之相关的图形公式、以及实验过程等内容教学时,以图片、视频或文字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展示,以此更好地确保项目教学法执行的有效性.
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做小组报告,并展示他们自己的团队成果.同学们汇报和展示了所有结果:收集的内容、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难点,教师要在数学项目汇报的过程中就如何有效地传达情感,以及融入相关的实验方式进行设计规划,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为同学们准备了圆形纸片,提问:通过我们六年级上学期做过的实验将圆进行等分,学生会想象出圆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而且越多的相同大小的圆片罗列起来,越能得到一个高度不断变化的圆柱.如果我们将圆柱沿高等分,能得到什么图形呢?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会像教材中把圆柱的底面分成相等的若干小扇形,再沿高把圆柱切开,最后将分开的部分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近似的长方体.第二种情况,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难想象,既然圆柱可以由相同大小圆片罗列得到,那么将由圆转化后的长方形罗列起来也可以得到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圆片分的份数越多,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从而得到求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结合以上实验操作,这种转化思想更能够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也能够更加明确为什么要将圆柱底面均分.这些结论均是由学生利用学具自行探索得知.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因此,在实践中,应把项目教学方式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实践能力,合理地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分组后,老师要将自己在理论学习中所学到的有关数学定理的知识,对该项目的工作进行反思,并制订出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以便指导以后的实际操作.
通过对比两种转化的方法,第二种实验过程更容易沟通长方体的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将长方体躺着放(展示图片),这样我便从学生的课堂生成中得到了新的素材,及时提问,此时长方体的底面积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吗?这种情况下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通过实验交流明确:原来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进而得出求圆柱体积也就是转化成了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教师在其中起到协调作用.结合这样的实验过程,我启示学生进行小结:虽然大家摆放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不尽相同,但你们都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论,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πr2h,这就是数学上经常用到的等积变形思想.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应总结,这一阶段也可以交由小组学习进行.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前将本组得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并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使得小组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充分交流彼此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当把长方体“平躺”时,有了创新性的发现,这是在ppt课件中无法实现的,我们的常规教学只能出示“竖放”,生硬的给学生“平躺”情况是不适宜的,而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到“平躺”情况,这也是实验教学的优势所在.我立即表扬了该小组的创新求异的能力,瞬间,孩子们茅塞顿开,数学原来并不是那么的生硬,在实践游戏中我们便获得了知识,受益匪浅.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加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数学课堂,发挥创新的潜能.实验没有止境,数学课堂更需要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产生.
教师在最后进行全面总结时,确保不能忽视班级上任何一位同学的努力,除了要对小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点评之外,还要对知识以外的学生们的合作态度进行鼓励,以此来使小组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促进学生之间进一步相互帮助,提高班级整体的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教师在总结阶段可以对班级上每一个小组进行打分,作为学生日常分数,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制作成折线表向学生展示,每次成绩最好和进步最大的小组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促使学生有意愿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超越自我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将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在项目主题引导下实现对数学内涵的探究和理解,期间使其能够在自主讨论、设计以及组织汇报等方式中将数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地展现出来,进而为培养其整体的数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此使得学生能够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题,以此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在团队中进行交流,并进行方案和规划的设计,而后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以及综合考评的方式切实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本文的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生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等能力的培养,进而为打造独具一格的数学教学体系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