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浅谈
杨彩春
(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甘肃陇南746000)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标,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核心素养是教育研究和实施的关键内容,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以高中地理学科为基础,先对其核心素养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之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展开讨论。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技术得以出现,这在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助力。从地理学科角度来看,其核心素养包含了多个方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并通过与他们之间良好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地理素养的构建,由此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为了能够使高中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应时刻谨记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并能在维护核心素养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高中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成熟,而高中地理属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应谨记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内容,并且将核心素养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之中,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处理和引导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以进步。
所谓“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与地理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表达,其是地理学当中的核心内容。对于人类生活而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利用是能够带来便利的,而且人类的生活必须要依据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予以构建,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明白不同人类生活行为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由此树立起他们正确的地理观念。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保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了能使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顺利,教师时刻谨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利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地探寻人地协调的具体体现。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综合发展之路,应在明确学习理念的前提下完成。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师应采用创新的教学路径,使其愿意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地理信息的收集、理解及应用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时,他们就能够从多维度完成地理信息的收集,并完成对其中各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再加工将收集到的地理知识转变为技能,并在学习、生活中予以应用,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一名学生而言,他们的综合思维如何是评价他们地理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做好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是教师的重要工作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综合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也要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地理素材中的知识,打破学生已有的惯性思维,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教师可在综合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不断地开阔。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了综合思维发展对其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愿意和教师相互配合,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地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利用地理知识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区域认知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完成以区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理解,并实现对相应内容的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应具备的区域认知能力就是指他们要形成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地理现象的分析,并能够形成基础的思维意识和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就必须要在课堂中做好对他们的区域意识引导,并能够指导他们从区域特征的角度分析人地关系。在不同的地理地域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清楚高中地理学习的同时,掌握区域性认知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一区域的相关概念,并且根据地图和地理志的介绍,了解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状况之间的区别,从而能尽量在区域认知过程中达成直观性的表达,起到良好的思维引导作用。地理知识中的区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地理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为了能使学生形成区域性的地理区别意识,教师应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举例和图文资料的介绍,让其逐渐了解该地理观念。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所谓“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包括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式样等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的知识应用环节。对于一名合格的地理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具备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要有探究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所以,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让他们可以真正具备独立进入到生活中进行地理知识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完成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在地理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发现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输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学习地理知识并且能在未来有所运用,教师应本着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空间能力的想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同类型问题的判别,或者在记录本上记录知识点之间容易混淆的地方等等。这种方法均能够使地理实践能力得以反馈,让学生们能够在地理知识输出的同时,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得出最终的预判结论。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让他们获得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要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只有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动力,地理课堂教学工作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予以开展。借助课堂导入环节,完善地理教学创新模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是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的常用办法。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被知识点吸引,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聚合效应,将引导学生利用一些纪录片或者其他的地理资料学习地理知识,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地理知识点,让很多知识点更加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这些知识点分出其他知识点,形成一个有关联性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够更加扎实,课堂气氛也更和谐。
以往的高中课堂之所以低效,就是因为教师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充分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以至于学生出现了基础动力缺失,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态下,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兴趣为先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以确保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对于高中生而言,因为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地理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思维能力日渐成熟,所以教师在进行兴趣激发过程中,一定要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积极创新课堂导入模式很有必要。
例如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导入时,教师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银河系中各星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大小、颜色、位置等信息观察。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你认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如何?”的问题。该问题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借此机会引出本课内容,实现课前导入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关联;其二是通过学生的表达对他们的基础地理认知、思维水平予以了解,对比教学计划与学生能力是否匹配,并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对教学计划予以微调,以确保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有效。
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有人说“会没有白天”,有人说“生活会被打乱”,有人说“蜡烛会被哄抢”等。从他们的答案中可以看出,虽然答案并不专业,但仍旧可以看出他们是具备一定“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这与教师的课前预估相匹配。之后,对他们答案表示认可的同时,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课前导入工作由此得以有效开展,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设计互动学习机会,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来,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学习主权,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由此得以提升。互动式的学习最能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将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对方的实际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问题或者其他的方式带动学生的成长,又为学生进行详尽地讲解,而学生也在完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发挥了不同知识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做能使教师和学生就某一问题达成思考,并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内化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分析具体的案例就会形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最终回归生活和理性,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了一些新的启迪。高中地理地理知识还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对宏观形势和周边环境进行思考。
例如在进行《人口迁移》一课的学习时,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近10年城乡人口流动的数据,学生需要在完成对本课内容的自主学习之后对数据内容予以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人口流动特点、成因的分析,由此实现对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培养。之所以设计此种教学模式是因为笔者认为,对于思想日趋成熟、认知逐渐形成的高中生而言,理应具备这种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并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本质内容的分析,也许他们的分析不够全面或并不准确,但能力是他们应当具备的。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笔者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他们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笔者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学生是主要讨论和思维分享的主体。他们在分享过程中,笔者直接进行思维导图的书写,并引导他们对城镇、乡村进行区域对比分析,由此做到在引导学生对人口流动特点、成因予以分析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周边的生活,思考在身边是否有这种人口流动情况,并让他们将其分享出来。由此做到让本堂课的学习行为从生活开始,由地理深入,最终再由地理回归生活,让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最重要且关键的核心素养,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多为学生组织和设计以互动训练为基础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从生活角度探究地理知识,并获得地理素养的提升。在户外实践训练中加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并且提升其学习水平,使高中地理课堂的质量更高,这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思路。地理知识与大自然相关,户外实践训练恰恰能够完善地理学习的环境意识,让学生们看到自己周围的环境,想象理想中的家乡,养成自主探索世界的良好习惯,并且敢于到户外实践,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难度差异,教师设计的户外实践训练形式也要有变化。例如在进行《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学习之后,其难度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会对学生进行任何的指导,因为那样只会影响他们的思路。在完成自主调研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调研报告的同时,说出自己最终的选择,并阐述自己的原因。而在进行《城市交通如何疏堵》的学习之后,因为其难度较大,需要调研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基础单位对小组分配区域内堵车的路段、时间点等信息予以调研,并让他们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制定出一条解决拥堵问题的方案。在学生完成调研之后,教师也应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他们调研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和总结,并在完成课堂互动之后,将其上报给当地交通部门,并将交通部门的回复告诉学生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实践调研真得可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让他们更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核心素养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除了要做好教育模式创新外,还必须要做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让他们以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要尽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激发,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息息相关,真正做到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他们地理能力的培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人。
[1] 胡变变.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21,28(4):613.
[2] 周团.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J].散文百家,2021(3):279.
[3] 邹泽民.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方案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3):53.
G632
A
1002-7661(2022)13-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