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素素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浅析
夏素素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音乐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实施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激发其创造精神。新时期的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有效地引入信息化的元素,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文章阐述了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总结了小学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小学音乐;问题;策略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信息技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中国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很多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就很容易对教学产生反方向的效果。因此,针对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教育有效融合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更加多样化,评价方式要引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让结果客观性更强。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是一门辅助性的教学课程,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教育主体的重视。但是,新教育理念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得到教育主体的重视,要在教学中发挥出音乐教育的巨大价值。音乐教师应当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结合音频、视频、文本的教学资料,引入网络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习惯通过课堂的讲授对同学们实行线性的知识灌输。对现代音乐教育来说,在音乐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元素能够用音频、视频、动画的方式呈现教学资料,让学生们受到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让音乐的音质更好、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加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而且电视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打造了一个交互功能完美的情境。这种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由枯燥式地学习音乐转变为享受式地学习。
当前在小学课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已经开始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却始终没有扭转过来,仍然延续传统模式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元素,教师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被缩短了,他们之间的互动程度更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例来说,很多教师只是将板书上的课程内容搬到了PPT上。教师制作的PPT既没有动画的演示,也没有科学的教学思路,而且不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作出调整,导致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手段。
小学音乐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指的是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元素。音乐教学是主体,信息教学是辅助。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课程都出现了对信息技术的盲目使用。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把信息化教学当成小学音乐教学的唯一手段,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式。例如,除了信息化模式以外,还可以从书本资料、新闻广播、师生之间互动获取教学资源。如果音乐教学完全依靠信息化技术,那么就会让学生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
其次,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将音乐课程变成了信息技术课。例如,教师想通过一段视频展现音乐大师的风采。但是教师将课程时间的大半花在了讲授音乐视频的剪辑技术上。这种教学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完全违背了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存在滥用其技术的情况。
一般学生都比较喜欢唱歌、喜欢听音乐。可是到了音乐课堂,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却并不感兴趣。这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今已经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都把信息技术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小学音乐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近年来国家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在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教育的应用,必须顺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科的建设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助者。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理解、熟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人们对各种信息获取的速度与渠道四通八达。这给了小学音乐教师拓展音乐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找到丰富多彩、源源不断的音乐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展音乐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展示音乐学科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有效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对PPT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等技术进行学习,具备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而且能够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
其次,教师应该扭转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小学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借助专门的音乐专题网站等自主进行音乐学习。通过现代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具备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另外,学校方面要课程改革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学校要在现代教育硬件设备更新、普及方面加大投入,开辟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学校方面对此应当加大管理力度,为小学音乐教育的现代化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力量。
音乐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领域表现过人,而是要让同学们通过音乐教学对于基础音乐知识及音乐创作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小学生活泼好动,虽然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教学方式,就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时,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体验感。如果有学生反馈对课堂教学不满意,教师就应该积极反思,找出不足,要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更契合其思维方式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在音乐教学情境中可以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和谐、更自由地展现音乐感知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充分领略到音乐学科无穷魅力,让他们对于音乐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沛旺盛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让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教育,可以让原本深奥难懂的音乐内容显得更加容易理解。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习惯引入动画、音频和视频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的讲解转化为感官的享受和记忆。视觉上的记忆能让记忆的效果更加长久。为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情境的关键元素。让同学们能够在音乐课堂学习相关乐理知识时,保持一种浓厚的学习欲望,让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促使同学们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欢乐歌》的教学内容是民乐欣赏。通过教师的欣赏引导,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体验,了解我国传统民乐尤其是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并认识《欢乐歌》的乐曲特点。
教师在这一单元的导入新课环节,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同学们播放一段具有江南特色的音乐,一组具有江南特色的画面,引出“梦里水乡,烟雨江南”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就位于美丽的江南水乡,同学们对家乡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耳熟能详。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艺术提炼,在欣赏江南名曲《欢乐歌》中,先让大家对照视频画面,分辨一下这首乐曲中有哪些演奏乐器。(二胡、扬琴、琵琶、中阮、三弦、竹笛、箫等)通过分辨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江南丝竹。然后,让同学们根据“丝竹”的字面含义,说说演奏《欢乐歌》这只曲子的许多乐曲中,哪些是“丝”,哪些是“竹”。将全曲分解为几个乐段,让大家分段欣赏,并让大家了解乐曲中的节奏、旋律与情绪的微妙变化(流畅明快、起伏多变、欢快活泼)。教师在介绍完这首《欢乐歌》的创作手法——加花与这首曲子的结构方式后,最后,全班齐唱主旋律。信息技术不但让大家耳闻目睹了江南的风光美,体验了江南的音乐更美,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对家乡春天之美的体验。通过大屏幕视频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江南丝竹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以相应提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由于缺少日常神经活动刺激,在一个触觉、知觉和视觉等感官作用很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少年儿童,其智力发展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视觉”要素,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听录音的过程欣赏,促使同学们加深记忆、增进体验,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主体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音乐课程讲授的内容并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音乐课程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牧歌》是一首旋律优美的蒙古长调。教师在这首歌曲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草原景色为背景的原唱歌手高亢辽阔的演唱。当学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就完全沉浸在这一美好的情境之中。同时通过聆听歌曲,学生就能仔细分析其悠长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视频中呈现的图像,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这对小学生而言,既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和音乐鉴赏能力。
再如,教师在讲解到鼓乐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聆听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鼓乐。比如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滚核桃》是一曲山西绛州的鼓乐,由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鼓乐是中国的传统乐曲,学生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鼓曲风格,很多学生都还不了解。如果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单纯采用语言讲解的方式介绍非洲的鼓乐风格。那么,很多学生就难以对这种对抽象的语言讲解产生什么印象。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策略,可以通过视频或者亲自表演的形式介绍非洲鼓乐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新评估。小学音乐教育要想真正发挥教育价值,就必须引入信息化的元素,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总结了小学音乐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融合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要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等。期望文章的研究能为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王玲玲.情景交融互联共通——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入[J].北方音乐,2020(01):214-215.
[2] 王博.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3):236.
[3] 蔡洪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31-32.
[4] 汪红梅.多媒体信息技术模式下的音乐教学[J].新课程(上);2012(09):24-25.
R857.3,B01,D045
A
1002-7661(2022)01-0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