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教育的方法解析

2022-03-16 07:26
读写算(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绿色

施 菲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教育的方法解析

施菲

(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甘肃卓尼7476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绿色”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与“绿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围绕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展开,从教师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角度出发对化学“绿色”教育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解析。

高中化学;“绿色”教育;教育方法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素养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这一思维活跃、潜力无限的群体时,教师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教学优化方式,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积极的引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教育首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日常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助力学生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对“绿色”教育的方法进行解析是“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一、更新教育理念,投入“绿色”教育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地球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许多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于环保事业、“绿色”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领域关于“绿色”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高中阶段化学教师开始尝试将“绿色”教育融入化学教育中。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效率低下、质量不足的问题仍旧频繁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更新,也就是在面对“绿色”教育时教师并未明确其真正含义,也未理解其意义所在。因此,在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更新自身“绿色”教育理念,真正投入到教育方法的解析中去。

例如,许多教师在开展“绿色”教育时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思考,认为只要每节课介绍一些环保相关的化学知识就是完成了“绿色”教育;也有许多教师认为高中生的课堂时间十分宝贵,因而将“绿色”教育全部安排在课下,要求学生在课后了解一些化学相关的“绿色”知识,却不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导致“绿色”教育的开展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都体现出教师对“绿色”教育理解不够到位。在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通过网络教师可以了解到大量的“绿色”教育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分析他人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体会“绿色”教育,期望为高中化学课堂、高中阶段学生带来改变。另外,同一高中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定期围绕“绿色”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组会研究,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历与经验的过程中促进化学学科教学的进步。

二、结合高中教材,融入“绿色”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当中,教材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在开展“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其与教材内容巧妙结合,就能够使得二者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绿色”教育的融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课堂内容的丰富度也是影响他们课堂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其次,在理解陌生的化学知识时,一些与日常生活或是环保事业相关的知识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可见,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绿色”教育的融入能够有效促进教材内容的教学。而对于“绿色”教育而言,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绿色”知识的印象。学生在今后备考、复习的过程中也能反复回忆起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绿色”意识。而在结合教材开展高效的“绿色”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绿色”知识

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呈现方式时,在开展教材基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绿色知识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首先,与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相比,高中时期的化学学习内容更加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在面对一些抽象性高、理论性强的知识时,学生们常常就会因为学科基础以及理解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知识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在融入“绿色”知识后学生们就能够获得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就会更加容易。其次,基础知识与环保等相关知识的结合能够深入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出发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绿色”教育相关内容。

例如,在学习“硫S”的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在介绍“酸雨”时结合当下真实存在着的这一环境问题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幅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照片,引导学生关注从工厂烟囱里排出的大量浓烟。而后,教师可以再展示一些受到酸雨侵害后的事物照片,如寸草不生的土地、被污染的河流、被损害的建筑与文物、咳嗽的人等等。在这些照片的冲击下,学生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酸雨的主要来源以及主要危害。在这一情境中再开展SO2的教学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物质的性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观念。

(二)从“绿色”角度出发理解学习意义

在高中化学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一定量的绿色教育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化学学科的意义所在。通过教学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步入高中后因为化学学科学习难度的增加而逐渐对化学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兴趣的缺乏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降低了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另外,当教师问及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参与升学考试。这一学习心态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学科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理解化学学科学习意义、没发现化学学科知识魅力。这些问题都对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高带来了影响。而在融入“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当前实际存在着的环境问题介绍给学生,并结合教授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案。通过这一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这一由于过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环境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在介绍其危害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应该如何缓解或是避免“温室效应”的出现。由于学生了解到“温室效应”是因为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天然气、石油等物质,以及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造成的,在思考对策时学生们就会从这些角度切入。有的学生会提出“减少石油等物质的燃烧”“减少汽车尾气”等等措施,但当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使用石油、煤炭等物质,我们要通过什么获得能源呢?”时,学生们便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大家长大后认真研究化学、物理等有关知识,发明更多绿色的新能源,对不对?”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当下的学习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三)实验过程中强调“绿色”知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者需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步骤的制定,再借助化学试剂、实验器具等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最终获得实验结论。无论在实验步骤的制定、化学试剂的应用还是实验器具的使用等环节当中,“绿色”理念都对实验者的实验过程产生着影响。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实验时重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绿色”教育,一方面强调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绿色”实验理念。

例如,若实验者具备“绿色”理念,在明确实验目的后制定实验步骤时就会结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原则进行思考,致力于在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完成实验,获得实验结论,达到实验目的。相反的,若实验者未接受过“绿色”教育或是不具备“绿色”理念,实验者就不会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重视对细节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容易做出一些危害环境的行为。如在“自来水的蒸馏”这一实验中,许多学生都出现了反复多次实验,不珍惜实验次数、浪费自来水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与学生们认为相比于其他实验试剂而言自来水是一种十分简便易得的试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组织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向学生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种试剂都应当得到合理的应用。

(四)实验结束后培养“绿色”观念

除了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相关操作,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关注化学实验过后相关材料、器具的处理方式。

例如,在每一次实验结束后教师都可以请一组同学扮演“环境督导员”的角色,对班级内其他同学的实验台整理情况以及废弃的实验试剂、器材的处理情况,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果某一组同学的实验收尾工作出现了多次没能按照要求完成的情况,就将被取消参与实验的资格。

三、确立教学原则,优质“绿色”教育

在开展绿色教育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在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教师的优质教学方案时,如果教师没有事先根据自己教授班级以及学科特点确立一些教学原则,就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理解不够到位等问题,导致“绿色”教育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而在确立基本原则后,教师在阅读他人的教学方案后就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继而使得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得“绿色”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相关理念的提高。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开展高中化学课堂“绿色”教育研究。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绿色”兴趣

无论对于哪一阶段的学生而言,课堂趣味性的高低都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融入“绿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应当关注“趣味性”这一原则。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个性十足的他们在面对低沉的课堂时往往就会选择不配合教师、不主动学习,最终不仅不利于“绿色”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可以看到,在课堂教学中保证趣味性能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后学生对化学知识、“绿色”知识的思考也能更加多元、更加深入。

例如,传统的课堂上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趣味程度的保证,常常通过比较乏味的活动呈现相关知识或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常常导致课堂氛围低沉,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得到激发。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从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在介绍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前往社区、公园等场所向居民们传递减少白色污染的倡议。在这一倡议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白色污染的认识能够得到加深,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意识也能得到深化。

(二)多样性——丰富“绿色”教学过程

除了保证活动的趣味性,在思考融入“绿色”教育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对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加以关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能得到足够的乐趣,也使得学生们在接触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只能采取被动接收的模式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都处于不足的状态。而在融入“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重视起这一问题,多多思考、尝试多元化的化学教学方式。

例如,从课堂主体切入,开展更多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或是从教学的目的切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游戏等等活动。在教师围绕“绿色”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更新后,学生们不仅会产生更高的参与欲望,还能更深入地了解“绿色”理念。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工业”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绿色知识抢答比赛”,即引导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各个章节、各课中存在着的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绿色理念。如侯氏制碱法体现的化学反应的绿色和理念、电镀工业使用无氰电镀体现的原料的绿色化理念等等。

(三)启发性——培养学生“绿色”思维

如前文所述,通过教学观察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更新与创新,导致许多学生在机械化的学习中没能获得思考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做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一能力的不足便会展现出来。如,当学生在遇到一道与教师所讲例题稍微有一些不同的题目时,往往不能自主地找到切入口,结合所学的知识灵活将其转化为自己做过的题目,继而解决问题。而在融入“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同样不重视教学“启发性”这一原则就容易导致学生接收的“绿色”知识同样变得平面化、机械化、陌生化。当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时,“绿色”教育的成效就会十分低下。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导性问题法引导学生思考。在糖类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生物质的主要组成。而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淀粉易于转化成葡萄糖”这一特点。当学生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出现废生物时,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利用,还是直接丢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思考这一开放性问题,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可见,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思考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创新原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绿色”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切入点。教师应当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重视起“绿色”教育。理解其内涵后,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更多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得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另外,在一定教学原则支持下再进行相关方案的学习能够提高教师设计教学创新策略的针对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趣味性、多样性、启发性等原则开展教学就能更好地发挥“绿色”教育的作用。

[1] 张小宇.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考,2021(14):123-124.

G632

A

1002-7661(2022)01-0022-03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绿色
绿色低碳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