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雪
21 世纪是一个万事万物实时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辨别真伪信息、杜绝盲目跟风的德育。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新理念,得到了各学校的积极响应。小学生涉世未深,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事物大多是从个人喜好的角度进行评判,更容易受到社会和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所以需要提高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发现不良苗头及时解决,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小学语文课是培养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学科,建设一个充满德育氛围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德育建设的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还可以建立健全小学生的道德品格。构建小学语文德育课堂,可以促进小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全面的高素质预备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强国理念的贯彻。在实际的探究摸索中,虽然语文课堂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体看来还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立德树人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应当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要求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素质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重视学生德育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困难,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从父母的呵护下走出来,独立接触这个世界,面临着全新的成长环境,难免会有一些畏惧和抵触的情绪,所以尤其需要小学教师和家长合作起来,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原生家庭的教育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路上是尤其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无声的示范。当适龄儿童进入小学进行系统学习之后,教师则扮演了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引路人的角色。本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教学理念,想要提高小学德育整体水平,首先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整体效果。
为了促进小学生德育整体健康发展,学校每个学科的设置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含义。语文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德育品格的学科,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必不可少。加强对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建设和探索,有利于促进德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实现小学生德育课堂建设,促进德育理念的传播和中小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以打造小学语文的德育课堂,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小学阶段开展德育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要求,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我国当前各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而言,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忽略德育,这也是当前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教育观念下,教师更多的是以自身道德观作为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德育需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更多的还是进行理论文化的传授,所采用的还是以前的单一灌输模式,重视的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做准备,对于学生的德育并不重视,并且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和家长应该负责的事情,德育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这也对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其次,德育的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强行灌输德育知识到学生脑海中并未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群体是德育的重要参与者,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以前的教学方式,只是单方面地进行德育理念的传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会认为教师讲的和平常并无区别,因此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一般。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的大道理式说教,在接受德育时自身并没有很大的触动,对于德育的兴趣不是很高,德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在新型德育课堂构建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主体基本的尊重,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德育课堂的积极性,并将德育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可以实现高效德育课堂的构建。
鉴于小学德育的现状,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需要走出以往的桎梏,开辟新的思路。与我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课程思政”类似,小学教育也应该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认真分析小学各学科的特点,从中找到德育切入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小学阶段的整体德育水平。
小学语文是基于汉语言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开设的科目,其内容之中本身就蕴含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此外,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在向我们传达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同样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透过书本中的文学与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而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小学语文构建德育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素养也建立在学生思维意识的健康发展基础之上,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德育课堂,提升学生品德素养,也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文化、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提升。可以说,无论从小学语文微观的教学内容还是从宏观的培养目标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都切实可行。
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汉语言文学和人文教育范畴,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因此,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进行德育课堂构建,首先需从语文本身的教育内容出发,深度挖掘和整合德育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小学语文中《孔融让梨》《孔子拜师》等课文本身就脱胎于中国历史知名典故,其故事内容都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道德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学习中耳濡目染中国文化并受到熏陶,然后在实践中践行古人的行为做法。同时,这些教材内容简短,且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还有诸多古诗词作品兼具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汉语言独特的审美魅力,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能够更好地完成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美德的弘扬。
小学语文德育还可以借助国学课程,这种课程更具有民族特色,能够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进一步融合。国学是我国5000 年语言文学、历史脉络和民族文化的聚集,其所涵盖的语言教育内容、文化内容都更为经典、更为系统,并且国学课程对传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系统性、完整性进行了阐述与论述,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较为简单、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的国学课程,让学生透过每句话背后的故事和思想内涵领略传统文化,接受道德熏陶;而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开设《论语》《孟子》等国学课程,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接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熏陶,进而逐渐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最终实现自身道德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还应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激发小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但同时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同时,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渗透,让学生无形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
最后,校方应当与家长就小学生德育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小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以“孝顺”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例如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教室的四周贴上以孝顺为主题的宣传画,利用情景教学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模拟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举办怀揣重物前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母亲养育自己的辛苦,而且在团队合作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还可以通过将心比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学会换位思考,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温暖等教育形式达到德育目的。小学生德育的情景体验应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以通过突发事件生成,也可以提前准备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当突出活动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提升小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而言之,德育是新时代和新社会理念下的产物和要求,需要我们多方共同努力。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渗透德育,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学生也应该对德育理念有所了解,将课堂上的知识理念带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积极践行德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国家和社会对于德育课堂的建设也应该提高关注度,积极落实保护政策,家长在德育中也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共同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