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16 05:19汪正文
关键词:德育内容过程

汪正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引导学习者学会汉语,更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文学素养的同时拥有创作能力、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大量优秀资源亦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实现此类目的、如何最大化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丰富资源,已成为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实现全面发展

时代逐渐发展,教育亦随之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教育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主要内容在于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简而言之,教育工作者在展开教育的过程中除单纯关注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掌握水平以外,更注重学生的品行、素质。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少年与青年之间的过渡阶段,此时所形成的观念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这一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当代信息繁杂的社会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其中所包含的大量诗词歌赋皆为历代优秀文人的智慧结晶,相较于其他学科更适合通过教学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使学生具备文化修养的同时兼具道德修养,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备良好成绩、更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与品德。

(二)素质教育下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是目前及未来的教育核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与品行,使其能够成为高文化、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能够自觉承担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践行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使其具备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阶段既能具备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础,亦能感悟到国家与社会对其发展的重视。

(三)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对学生而言,除具备积累知识的关键作用以外,还具有开阔个人眼界的关键作用。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显然不限于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但需要重视的是,学生作为尚未成年的个体,在高中阶段很容易因为自身的喜好接受并相信一些自己乐于接受、乐于相信的内容,长此以往便会对学生的感知与接受产生影响,形成“信息茧房”,同时更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产生不好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从个人主观角度对技术一概而论,学生个体差异亦使此类影响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须以教育技术、教育手段作为学生思想建设的主要方式,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运用德育为学生解惑,实现教师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保持思想清晰,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德育渗透准备与教学思路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为切实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基于教材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认知,完全理解并体会教材中独特内容的内涵。简而言之,即教师必须在理解教材、具备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依据教材结合自身感悟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能使教学更具备说服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德育素质对人的影响,加强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挖掘教材内容的目的更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学虽然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倾向于感性,但仍然具备知识架构与连贯性。深度挖掘教材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更为完善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合理教学,使教学与德育工作同步进行。如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当前的学习情况,增强师生交互性的同时高效提炼教材内容,基于文化精髓进行讲解,同时更为有效地开展德育。

(二)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实现德育渗透。德育本身是品德、性格方面的教育,相较于书面知识而言,更在于教师如何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知行合一,使学生借助榜样力量展开学习,为其提供现实参考。基于教育理论而言,德育属于对教育工作的促进,而教师若想切实实现德育,首先需要从自身开始,从现实角度着手,以实践结合理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到道德品质对人的影响,自发学习,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中培养其素质和品格,实现德育目的。

以实际教学为例,教师可在通过自身行为使学生感受到言行合一的重要性,如在《论语》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例展开德育,引导学生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同时展开引申,寻找机会向学生展开询问,询问内容与其喜爱的内容具有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不耻下问”的德育,渗透德育工作。除此之外,教师应在校园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基于平等、民主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德育内容,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地实现德育渗透。

(三)注重实践体验中的德育认知

德育从来都不是基于书面知识的简单说教,而是实践中得来的正确经验,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体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借助实践机会展开德育渗透,基于实践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和对德育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此类教学方式可有效避免理论倾向较重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的情况,从实践角度使学生理解德育内容,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从教学实践、传统活动等角度展开德育,将语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德育、实践三者的有机整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把握均衡,使教学与德育相关活动均衡开展,实现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的共同提升。

三、教学方法与案例

(一)以教学背景引导学生感知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内容为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能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感知水平与学习效率。基于语文教学的德育工作亦可借助此类方式开展,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课文、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背景分析代入情境,让学生基于教师引导的理解提升德育水平、培养正确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诗经》相关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属于重点内容,主要教学方式为通过对古代民间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通过对创作背景的理解与分析体会创作中政治与道德意识、个人文化修养带来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德育渗透的良好基础。

以《诗经》中的《氓》为例,其属于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歌赋的代表作品,文中包含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讲授创作背景时便可引导学生展开理解,从创作背景中展开思考,引领学生体会当时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但在这种情况下,文中的女性主人公却能保持自身清醒的意识,在面对爱情、面对人生的时候具备正确的认知,冲破旧制度对人造成的限制,在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独立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爱情观念,这与《诗经》中的“风雅精神”完全符合。通过诗词的学习使后人建立健康向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在了解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观念。

(二)结构化知识下的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结构较其他学科而言并不直观,但仍然具备较高的逻辑性。从宏观角度而言,语文的学习情况良好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的表现,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习方式亦会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如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例,若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仅依靠死记硬背展开学习,那么其阅读理解能力便会明显降低,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会出现读题较难等问题,影响学习。从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教学展开分析,这种结构化知识亦适用于德育,即在语文教学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中渗透德育。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汉字配合图片、音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尤其是在学习一些与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逻辑发展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近现代相关内容载体的变化,进而在其中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角度下产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如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现创作时代与现代的差距,进而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实现德育目的。

(三)实践主导的教学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也是德育工作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理论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见证的理论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亦无法使学生领悟并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践内容展开德育渗透,在课上、课下引导学生利用有效时间参与并理解实践活动的内涵。例如,在《离骚》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随即利用端午节这一我国传统节日展开学习,根据实际课程安排学习与复习,感受这一节日的纪念意义与当下端午节所表达的团圆和睦的节日文化内涵,感受爱国情怀对人的影响,分析并理解为什么要爱国、爱国情怀在当代的表现等,以教学融入文化情怀,在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完成德育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系列重要节日组织创作活动,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开展创作活动,根据节日主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基于“今昔对比”“近代发展”等主题,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展开创作,教师可以选择优秀范文进行赏析和点评。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爱国情怀,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未来还需青年一代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参与到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这一主要命题,让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提升自身创作能力,具备学科素养,同时在学习中不断深化自身德育素质。教师亦可在点评中实现教学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德育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具备更为完善的品格,形成良好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理解显然较单纯说教更具意义,教师亦应重视这一点,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其自然成长的基础上展开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德育、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地实现德育。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整合趋势将会越发明显,而这与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更是殊途同归。由此,笔者对此类教育方法展开了尝试,提出了一些浅显意见,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产生帮助,共同促进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内容过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