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珠海市凤凰中学 徐旖旎
在“双减”背景之下,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构建一个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科学合理又轻松高效的古文教学体系呢?阶梯式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多年来,笔者积极致力于构建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阶梯式阅读体系,力求借助系列化的课外古文阅读,提升青少年古文阅读能力,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阶梯式文言文教学是探寻提效减负之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文言文教学路径,构建立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阶梯式高效古文阅读体系,提升青少年古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
此外,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编排多以文体和主题为单元组成,教辅则多是中考题的简单堆砌,知识和能力的阶梯性不足,造成了初中古文教学随意性大、效率低的常态。探索阶梯式文言文教学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知识、能力点编排阶梯性不足和文言文阅读指导系统性不足作有益补充,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阶梯式课外古文阅读材料来改变随意低效的古文教学现状,助力初中语文教学。
笔者探索多年的古文教学的阶梯性,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设四个层级构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体系,循序渐进提升青少年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级训练:以中国传统蒙学系列和成语为依托,收集整理古今异义词、文学常识和典故,训练语境推断词意能力,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习惯、基本道德伦理规范,感悟中国传统生活之美。
二级训练:以诸子百家等系列文言文名言名句为依托,引导学生感悟、内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美,提升思想境界。
三级训练:以与课内教材相链接的课外古文阅读为依托,指导学生感受古文内容、人物、写作技巧之美,提升对传统古文经典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级训练:以中国古典经典古籍整本书阅读和古诗词赏析为依托,品味经典语言,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学以致用,提升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经典著作的鉴赏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这四个层级的训练,从字词积累到句子翻译,从内容理解到感悟联想,再到文学审美鉴赏,步步为营,逐级提升青少年的古文阅读能力。
阶梯式文言文阅读体系以传统文言古籍的阅读为载体,将课内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大实施路径:
逐项开展项目式阅读活动,利用假期让学生自学,积累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每个假期明确自学项目内容,如:七上前的暑假是成语探究;七下前的寒假是诸子百家经典自学;八上前暑假是浅易文言文作品自选阅读;八下前寒假则是传统经典大作阅读。假期的项目式阅读带给了学生完整、充分却又不被学科割裂的课程学习体验,也为开学后的活动和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尽量将学习过程游戏化,结合阅读项目设计大量的活动、比赛,利用社团活动、班会、课前5 分钟等时间,融入轻松愉快的多种活动形式,给学生展示和互相学习提升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热情,不但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锻炼学生组织实践能力等书本以外的能力。如:成语交流会,“少年讲国学*蒙学系列”视频拍摄比赛、诸子百家名言背诵比赛、“少年说百家”系列讲座、课前5 分钟经典推荐演讲、“我眼中的国学经典”读书交流会、“岁月如诗”诗词鉴赏展示、“千古风流人物”话题作文大赛、“诗词大会”等活动,囊括了不同时间、各个层级,由自学到小组交流,再到班级活动、全校性展示,全方位、多维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也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综合融通的跨学科课程架构,丰富补充学生学科学习方式,提升复杂思维能力。
整个阅读教学的推进可以立足课堂教学,将课外优秀传统经典的阅读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拓展,提升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每个阅读项目可以课内相关知识为启动链接,阅读成果又都落实到课内教学。如,成语探究不但是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更链接中考的词语运用题;一级训练的蒙学字词积累成为课内古文阅读的基础;二级训练的诸子百家阅读则以七上的《论语十二则》为导读拓展课外;三级训练的课内外古文对比阅读、四级训练的古文阅读文段自编题和作文比赛都高度衔接课内教学。每个阅读项目的最后活动都通过学以致用的课堂实战来落实课外阅读成果。如,成语探究最后活动是全校成语运用大赛,蒙学系列、诸子百家系列阅读会利用校本资料进行释义能力检测,诸子百家系列还有背诵比赛、作文比赛来落实成果,三级对比阅读则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落实,四级的经典阅读的题目编写、作文比赛也都直接落到中考考点。
总之,阶梯式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提升教学效能,丰富校园文化,更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引导青少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经典,根植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