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梅州市梅江区联合中学 黄绿苑
如今,仍有不少英语教师沿用传统的“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点评”写作教学模式。呆板、单一、枯燥的课堂授课模式会消磨学生的表达欲望,致使很多学生出现“懒动笔、难动笔”的现象。这种教与学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将导致英语学科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构建过程,这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指出的“语言学习具有渐进性特点”的理念相吻合。那么,落实《新课标》理念,践行《新课标》所提倡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以人教版Book 4 Unit 3 Writing:An introduction to a theme park 为例,探寻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多元支架助力高中英语写作课堂的策略。
本节课的任务是介绍主题公园。在该课例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笔者的学生都是生活在“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人,笔者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介绍家门口的公园,旨在唤醒创作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弘扬家乡文化。
课前,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客家公园,号召他们按照要求(1.环境、主题;2.历史;3.体现客家精神品质的材料;4.名人)拍照,还举行了“最美客家小吃”摄影比赛。通过引导学生获取、梳理有关客家公园的事实性信息,使得学生对即将写作的话题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课堂一开始,教师头顶一斗笠,身穿红色的乡土服饰,清唱了一段客家山歌进入教室,成功地营造了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把学生部分摄影作品与其他公园的图片混合,让学生竞猜图片所属公园,游戏的设置既助力教学情景的搭建,又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关键词“theme park”的思考,为信息的概括与整合、为写作环节做好铺垫。接着,引入真实情景——客家公园招聘解说员,呼吁学生们积极“应聘”,根据要求写一篇介绍客家公园的文章。
课前导学案中,教师罗列高中以来课本出现的话题词汇、短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记忆并提供基础语言支架。在课堂导学案中,教师抓住课本源语篇结构、呈现主题的方式以及所选用的句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比较、描述和阐述源语篇介绍三个主题公园方法的不同,自己构建学习支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与判断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实现语言运用的基石。多元支架的搭建能使学生在写作中“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从而为实现语言的高效输出提供保障。
《新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评价能检测出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不仅拥有教学意识,而且具备了课程意识,即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还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教师把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采用了课堂提问、课堂观察、表现性活动设计、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各种评价手段进行课堂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的成功构建为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服务,能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反馈性意见,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模式与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理念是契合的——“教”是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不教”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自主构建支架实现学习目标。支架式教学模式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课题上教师教了多少,它还关注拆除支架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例为学生设置了两个写作任务——课堂上通过支架式写作模式让学生介绍客家公园,拆除支架之后让学生为正在改造的本地主题公园西桥公园提供建议。两个任务的设置相互承接,既关注知识的运用实践又重视知识的迁移创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节课例课堂内外相互融合,围绕“客家公园”这个主题语境创设了多个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让学生们亲身到客家公园了解客家历史、组织客家公园摄影作品展、举行“最美客家小吃”摄影比赛和采访客家博物馆馆长等。通过“浸润式”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家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搭建支架,能使写作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而且注重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实现了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