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周子坤 雷胜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而医学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使命,其未来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更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医学教育规律,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积极探索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不断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在教授过程中,思政课老师由于是文科背景,重在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医学案例、医药卫生改革等结合较少,易出现课程枯燥乏味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针对医学专业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结合医学专业的思政案例,加强思政课堂的代入感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及亲和力。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涌现出来的医务工作人员白衣执甲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可以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增强课程感染力。同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采用情景式、体验式教学,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方式活起来,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贴近学生。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思政课教师利用甘肃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会宁红色教育基地、哈达铺革命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张一悟革命纪念馆开展情景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融入性。
课程思政是将所有课程作为育人主渠道,将思政教育有机融于专业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2]例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遗体捐献和应用”一系列课堂内外仪式和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感恩,敬畏,责任”的价值观。学生获得的感动、感恩和感悟,将转变为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引发学生对作为一个医学生和未来的医生的责任之感,并将这种情感逐渐 “内化于心”。[3]
在PBL、CBL课程中,可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病例为专题,讨论分析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 这样既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融入战疫的感人故事;在讲授“法医学”亲子鉴定内容时,可以通过举一些医务工作者因工作疏忽导致鉴定报告失误以及工作认真负责帮助被拐儿童回归家庭的正反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要秉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教育同学们平时需要认真学好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培养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讲授“传染病学”疟疾这一疾病时,可以引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经过190次的失败而研制成功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屠呦呦的研制经历,教育同学们要专心治学,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精神。讲授“内科学”肝硬化病因时,其中原因之一为血吸虫病,可以引入毛主席的诗《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它折射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教育同学们要有家国情怀,有大境界、大慈悲,才能有大作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医学院校要紧紧围绕医学专业特点,依托专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利用志愿汇App,不断建立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医学院校可以运用多种途径,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一是建立同福利院、养老院、医院、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国际护士节、医师节、重阳节、爱眼日、爱耳日、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为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医学生深入学校老年人俱乐部、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兰州市福利院、欣雨星自闭症儿童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健康知识、辅导作业、陪伴孤寡残障老人等,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为例,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2010年以来,组织100余支小分队深入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山西、新疆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20支小分队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20余支小分队荣获校级荣誉,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增长知识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做好寒暑假分散社会实践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返乡社会实践活动中,2020年寒假,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100余名学生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中。三是申报志愿服务类项目,如高校青春健康项目、高校预防艾滋病项目等,拓宽实践渠道,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四是依托基金等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好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为例,人体解剖教研室科研团队利用 “三区三州”健康扶贫项目多次带领学生志愿者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为村民开展健康体检。
利用多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要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发力的良好格局。二是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成立兴趣小组,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打造了医学3D打印区、创业团队工作区、大学生文创中心等功能区。[5]三是以项目为引领,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赛事,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是提升“双创”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定期组织“双创”教师、团学干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培训,为“双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志愿汇App是一款为志愿者制作的专门软件,汇集了大量的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既可以让青年志愿者随时知道爱心公益活动,又可以让慈善机构高效率征募管理方法青年志愿者。高校可以利用志愿汇App,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统计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建立起长效机制。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充分利用志愿汇,发布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疫情防控志愿者、职业生涯周志愿者等,招募志愿者。同时,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学校本科生一体化育人实施细则中,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奉献精神。截至目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注册志愿者近2000人,其中1200余人均参与了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积累了活动时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仪式教育、创新校园文化品牌等方式,打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仪式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仪式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6]医学院校可以根据专业、年级等分阶段制定仪式教育实施方案,创新仪式教育形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比如:通过新生入学组织医学生宣誓,让新生认识到医学生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促使新生能够尽早确立学习目标,融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人体解剖课课前组织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了解每一位志愿者背后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大体老师”的无私献身,感悟到对生命的敬畏;在“5·12”国际护士节之际,组织大三年级即将入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举行授帽、重温南丁格尔誓言等仪式感教育的活动形式,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仪式感教育,不断沁润医学生的心灵,强化医学生的医者身份,坚定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信念。
与此同时,医学生也要做好大学日常教育中的其他仪式教育,例如入党宣誓、升国旗仪式等。
医学院校要围绕专业特色,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挖掘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医学生的德育功能。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多年来连续开展一院一节一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力求每个学院(学部)都有一个品牌项目。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每年举办一届医学健康文化节。自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申报了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高校青春健康项目。连续多年同甘肃省疾控中心、兰州市城关区疾控中心合作在世界艾滋病日开展预防艾滋病系列活动。曾组织医学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阳光攻略》,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主办的全国青春健康舞台剧大赛荣获二等奖。通过开展技能竞赛、防艾禁毒宣传等一系列子活动,打造了“医学健康文化节”校园文化品牌,在健康文化节中,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医学生的德育教育。